孟陽燕
隨著社會越來越信息化、數學化,學生對數學信息進行有效解讀與分析的能力越來越重要。縱觀近幾年的小學數學六年級的畢業卷,“ofo與摩拜共享單車投放數量比較、‘一帶一路投資額計算、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超速扣分的處罰、合伙投資利潤分配”等一系列鮮活的社會生活信息都巧妙地融入了數學中,這樣的命題更加突顯了有價值的“生活化”數學。在解題過程中如何不受信息的干擾而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考,這無疑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視教材文本閱讀,培養閱讀習慣
當前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課本內容轉化成情境教學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有時,一節課結束后,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才讓學生打開數學課本,甚至有的教師一節課下來根本不會用數學課本,這些現象大大減少了學生與數學教材進行親密接觸的機會。其實,數學課本是編制數學課程教材的眾多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學原理、學科特點等基礎上精心編制而成的,具有非常高的閱讀價值。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合理的閱讀時機,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對于有些內容,可以在課前向學生布置任務,讓其進行閱讀。如,可讓學生先自主預習《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內容,為了讓閱讀更有效,可以為學生提供閱讀指引單:1.什么是體積?請在書中畫出;2.常見的體積單位有哪些?3.對于不懂的地方,請在書中標記。帶著問題閱讀,能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閱讀方法。總之,教材文本不容忽視,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時機,盡量讓學生與課本進行親密有效的接觸,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強化習題文本閱讀,提升學生的解析能力
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習題的練習,這就需要我們對習題文本進行充分的閱讀。可是,在平常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孩子一到獨立解題時便不停犯錯,而當教師讀題目給他們聽后,他們馬上恍然大悟,這就是數學閱讀習慣欠佳、閱讀能力欠缺導致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完整地讀題,深入地理解題意,進行信息的數學化加工,提升閱讀能力。
學會完整地讀題
完整地閱讀題目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平常的作業中,總會發現有些學生做題時只讀了個大概,或者根本沒讀完就開始解題,從而造成了不該出現的錯誤。如,在一些計算習題中,題目要求學生先估計得數大約是多少后再計算,而不少學生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就開始做題,結果只是完成了近似數的估計,忽略了第二步的計算任務;也有的學生根本沒看清楚要求,想當然地把題目做成了普通的計算題。讀題不完整的現象屢見不鮮,這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加強引導,對由于此類原因所產生的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錯誤背后的原因,從而使學生養成完整讀題的習慣。
重視信息的數學化加工
在新課程背景下,“解決問題”版塊中的信息呈現方式多樣,除文字敘述外,還有表格、情境對話等,甚至有多余條件或開放性的問題。面對紛繁復雜的生活信息,要想進行恰當的選擇與判斷,需要有一定的信息解讀和信息數學化加工的能力。如諸暨市六年級畢業卷中有這樣一道題:李叔叔以100千米/時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前方出現限速80千米的標示,如果他保持原速繼續行駛,他將受到扣幾分的處罰?
這是一個現實的生活情境題,需要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問題,要把現實生活問題加工為一個數學化的問題,學生閱讀信息后要解決“李叔叔將受到扣幾分的處罰”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先提煉出 “李叔叔現在的速度比限速超速了百分之幾”的數學問題,有了這樣一個信息的數學化加工過程,該題就會迎刃而解。
數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語言,具體可表現為圖像、符號、文字三種形式,在數學閱讀中,它們往往是交替出現的,因此我們需要加深對這三種語言的認知與理解,并能熟練地進行轉換。通過相互之間的轉換,加強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深化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析能力。
擴充閱讀材料,增加信息量
數學閱讀中的信息量大、視野寬闊,學生便更容易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社會、人生、世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不會因為新的陌生信息的干擾而給解題帶來困惑。因此,在數學閱讀中,光靠閱讀數學課本以及幾道習題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進一步拓展閱讀。
首先,教師要重視課本章節后面經常出現的“你知道嗎”“讀一讀”等閱讀材料,這些內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教師要利用好這些閱讀材料,讓學生以欣賞的角度去讀,甚至可以讓學生通過查資料對此內容進行細化與補充,從而開闊視野。
其次,推薦學生訂閱一些跟數學相關的報紙雜志,如數學報、數學科普讀物等,通過閱讀來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新聞,讓數學時刻與生活相結合。這樣的數學閱讀才是一種主動和個性化的學習,是一種多贏的教學,它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