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哲
摘要:當前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大轉折,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帶一路”的推行加速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與角色的變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如何與他國文化相處成為當下非常重要的問題。2017年12月16日至17日,“文化自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暨費孝通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對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思想,尤其是文化理論的一次重要的研討,也是對學習十九大精神、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自信、文化精神的一個貫徹落實的行動。
す丶詞:文化自覺;費孝通;文化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
ぶ型擠擲嗪牛篔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8)01-0040-07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8.01.008
お
目前,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大轉折,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帶一路”的推行加速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與角色的變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如何與他國文化相處成為當下非常重要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文化自信”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關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內容,這時候,重新解讀費孝通先生20年以前提出的“文化自覺”思想非常重要,因為“文化自覺”是今天中國人走向“文化自信”的基礎;同時,費孝通先生在文化自覺思想基礎上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考,與今天習總書記提出來的“一帶一路”中各文明之間的“共存共榮”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遙相呼應。2017年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民盟中央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協辦的“文化自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暨費孝通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先生在大會開幕致辭中指出,這次會議是對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思想,尤其是文化理論的一次重要的研討,也是對學習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自信、文化精神的一個貫徹落實的行動。我們從學術、從理論的角度來認識文化自信背后的一些基礎,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文化自覺或者我們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科學的認知。以文化自信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來探討費孝通學術思想非常及時地呼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
在接下來的主題演講與分組討論中,來自國內社會學界、人類學界、藝術學界的30多位著名學者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文化自覺系列思想溯源、“文化自覺”思想的解讀與當代價值的分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當下實踐、文化自覺與“一帶一路”關系、文化自覺與多民族社會的未來發展、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與中華文化復興等熱點議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此次參會的多名學者曾參與過1997年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就在這個研討班的閉幕式上,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由他們對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思想的當代價值進行解讀和剖析,最具有權威性,這也是這次會議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原因之一。
一、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系列思想溯源
這個議題的討論是此次會議中最集中和最熱烈的。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之后又提出了“文化自覺”論,這是一個不斷演進與深化的思想認識過程。他提出的“文化自覺”論首先是基于對當代中國發展的追蹤研究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也是他醞釀倡導“文化自覺”的重要原因。在此次會議中,有5位學者從費孝通先生的學術史角度入手,為我們闡述了文化自覺系列思想的產生過程,時代背景,理論溯源以及當代解讀。
方李莉研究員在題為《在從實求知中尋找中國經驗——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的再解讀》的發言中對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思想進行再解讀,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文化自覺思想的產生背景與目的。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的提出,不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看到的,而是在中國的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看到的,也就是說,這四個字要表達的是一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其次,費孝通先生對中國百年歷史的梳理及反思的原因和目的。費孝通先生為了思考中國文化應該如何融入世界,對中國近百年來所面對的中西方文明碰撞所帶來的糾結做了一個梳理。他認為從20世紀前半葉,中國思想的主流一直圍繞著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而發展。這個發展就是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有關中西文化的長期爭論,這個爭論歸根到底,就是在西方文化強烈沖擊下,現代的中國人是應該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還是必須走向西方文化認同?這100年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方李莉研究員將其歸納為從俯視到平視到仰視這三個階段。第三,費孝通先生在晚年談了歸屬問題。一個是他自己的歸屬,還有一個就是中國文化的歸屬,從而思考中國文化的未來出路。這是基于他對于中國百年來對西方文化的態度的研究上進行的,必須對西方文化了解,再來談中國文化的歸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表出來的,他認為推己及人是中國文化根本的認識。這種“推己及人”的文化就是一種包容的文化,一種能與其他文明和平共處的文化,也就是這種文化決定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特點。第四,在上一個問題的基礎上,他對文化學者使命的思考和要求。中國學者要想對世界有所貢獻,必須遵循兩個方法,一個就是從實求知,才能構建出對世界有所貢獻的中國經驗;第二個就是回到歷史,從歷史出發。
鐘祥財教授在題為《從費孝通的學術歷程和方法論看其“文化自覺”論》的發言中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和分析了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論。通過對費孝通學術歷程和方法論的文獻梳理,他認為中國古代的“和而不同”思想是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論的精義所在。“文化自覺”的目的是維護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承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樣性的,有差異的多種文化共存不僅不是全球化的阻礙,反而是人類文明的演進動力和安全裝置,因此,構建一個各種文化之間互相理解、合作兼容的人類認知和制度架構十分必要。也正好和費孝通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類理想相吻合。徐平教授在題為《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溯源》的報告中,將費孝通先生一生的學術思想貢獻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文化結構研究的第一階段;志在富民,引導性文化變遷的目的的第二階段;文化自覺系列思想的第三階段;還有就是構建和而不同的人類美好社會。從而使得我們更加了詳細地了解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思想的形成脈絡。徐平教授還將費老一生的學術思想概括為:“從實求知看世界,三級兩跳論中國,差序格局說鄉土,多元一體求認同,志在富民是心愿,城鄉邊區重行行,文化自覺強九州,和而不同安天下”。
丁元竹教授在題為《費孝通是怎樣把社會和文化融為一體的》的報告中也從學術史角度對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系列思想進行分析,他認為費先生提出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思想形成的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費先生從解決中國農村基本問題的初心出發,開啟了對中國社會的探索,并將這一探索貫徹于一生。于是形成了從江村調查、江村問題的解決、再到土地問題解決、關于農村富裕的問題最后到志在富民這樣一條線索。另一主線就是從中華民族文化變異的時候思考,一直到后來瑤山調查,再到20世紀80年代、90年代調查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思想,在這兩條主線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劉能教授在題為《從村莊生計到文化自覺,費孝通與關于民族復興的社會學》的報告中,同樣從費先生的個人成長背景與其研究對象結合起來研究,將其與學術史相關的生命史分為五個階段的研究。
二、“文化自覺”思想的解讀與當代價值分析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這個思想又有著怎樣的當代價值也是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高丙中教授在題為《對文化自覺概念的誤解與誤用》的報告中,對費老“文化自覺”思想談到了三個層次的理解。第一個層次的理解說文化自覺是自我意識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化知道自己是誰這個很重要。第二層次是說在一個互動的環境中,尤其是在縱觀的互動環境中,文化的外在表述能夠逐漸達成一個共識,而且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結論。第三個就是在歷史跨文化的語境下要對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相對位置要有一個把握。同時,他針對近代以來的,由于文化身份焦慮所造成的各種對于“文化自覺”理解的扭曲現象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文化自覺,不是“文化”自覺,而是“我們自己”借助文化變明白。只有與多元文化混融的現實理順關系,才能跳出近代歷史所造成的各種糾結與輪回陷阱。
任大援教授在題為《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的發言中分析了費老思想的三個特點與其思想對當今學術界的重要意義。這三個特點是對農村與農民的關心、對時代的把握和前瞻性。掌握了這三個特點,有助于我們對費老思想的當代意義有所理解。關于費老的文化自覺和學術反思等主張,對當下中國社會學術界的意義及其價值,他認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個人層面的自我反思自我對話,有助于加深對自我的了解,從而達到真正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的目的。第二是從學科建設意義上的反思、對話和交流,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學科建設和資源配置的良性循環,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模式創新。第三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傳統在面臨發展和創新層面上對于學術反思與文化自覺的迫切要求。第四是中西方文化的學術反思和文化自覺的前景,也需要進一步推動所謂的中心和邊緣、全球化和地方性、現代化和后現代化以及文化沖突這一些議題的思考和討論。
李友梅教授在題為《費孝通研究范式的再認識》的報告則通過對于費孝通研究范式的分析,談到了其方法論對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第一是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影響力的上升,很多學者已經在思考中國的社會科學能夠對國際學術界有所貢獻。我們現在更急需建構一個能夠在世界的學術層次上、平臺上跟西方學者共同討論對話的一些話語。可以說提供最終答案的是中國學術界的實踐,但是學術實踐中有許多不同的現實路徑,費先生在他的《鄉土中國》中就開辟一種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研究路徑。他學術實踐的特點是通過對中國本土社會生活的洞察和國際比較提煉概念和理論。第二是費孝通先生的比較研究與接近社會現實的方法。如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的差異不能簡單地作為中國鄉土社會與西洋現代社會的差異被接受,只有在差序格局基本上體現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點,而團體格局基本上是體現了西洋現代社會的特點這兩個模型比較結論才能作為現實與現實比較的結論。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中國的學術概念的國際化,需要將源自中國學術的概念理論和其他學者的研究進行對話,這種對話不是囫圇吞棗式的,判定哪一些是中國特色、哪一些是他國,重要的是深入地分析理論模型存在的前提條件及其適用的解釋邊界。第三是關于費先生提到的“從實求知”方法中的實與知的關系。“實”與“從實”的認識論基礎,在我們看來“實”是豐富內涵,知識體系是來自于不同的“實”的深刻理解和認知。怎么“從實”和怎么深入“實”是以自身的認識論為基礎的。費先生的鄉土中國研究有別于許多社會學家將中國鄉村想象為停滯、封閉、孤立的狀態前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只有通過“從實求知”不斷推進理論化的過程。
李心峰研究員在題為《如何認識費孝通“文化自覺”理念的意義》的報告中提到,首先是文化自覺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命題,雖然在1997年才由費孝通先生正式提出了,但是以自己認識自己的文化,或文化上的自知之明為其基本內涵的文化自覺,早被費老本人所踐行,也早已經為其他無數前輩或學人所踐行的。其次,他所提出的文化自覺命題是一個富有鮮明時代特點的重大時代主題,也是一個在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文化命題,絕不僅僅局限于社會人類學,是在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都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文化命題。最后,費孝通先生在20年前提到的文化自覺的理念,內在地包含著文化自信的思維維度。此外,董波教授題為《當代中國“文化自覺”理論思潮探析》和劉豪興教授題為《<開創學術新風氣>——“文化自覺”概念的提出的發言》的發言也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三、“文化自覺”與“一帶一路”的關系
國家層面推行的“一帶一路”與“文化自覺”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也是此次會議探討的熱點之一。邱澤奇教授的題為《第三輪全球化與文化自覺》發言對這個問題有著詳細的分析,他主要談了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個部分是對于文化自覺思想產生與當今應用背景的分析,主要是對全球化的歷史回顧,他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輪全球化最主要的現象是奴隸以及貨物的全球化,這個階段的全球化是殖民性質的,通過使用暴力帶有掠奪性質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是由文化的角利的后果,可以稱之為文化角利的全球化。在第二輪全球化中,隨著產業革命和技術的全球化,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強制的全球化。比如說資本主義的組織管理模式的全球覆蓋,今天我們看到的工廠制不是來自中國,中國過去沒有工廠只有作坊,商業組織的文化也開始覆蓋全球,也變成了全球非常重要的一種組織形態。第三輪則是由人口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世俗沖突的全球化。世俗文化是伴隨著人口流動而出現和發展的,隨著交通的發展和信息網絡的發展,這其中的沖突不再發生在國家層次,不再發生在企業層次,而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他將其稱之為文化世俗沖突的全球化。我們可以看到三輪全球化中,從暴力到強制文化越來越多的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滲透到每一個人之間。如果再沿用第一輪和第二輪全球化中的暴力、角利等強制的方式,只會將文化沖突的戰火燃遍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歐洲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例子。費先生則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發展出共享的文化,從而給世界提供了應對文化沖突的經驗和辦法。第二個部分則論述了“一帶一路”與文化自覺之間的重要關系。“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參與全球化的一種體現,是第三輪全球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們強調文化自信的時候,文化自覺是起點。如果不懂得自覺的文化與他人的文化之間有什么樣的同和不同,就無從自信。那么如何做到文化自覺?文化交流對于文化自覺變成了一個不可獲得、不可多得的場景和場所。有了文化交流才有民心相通、有了文化自覺才有文化自信,中國文化在多樣的文化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并且對世界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也是我們國家推行“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
色音教授在題為《論費孝通晚年學術思想的當下意義》的發言中提到,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覺、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共生思想,仍將成為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實施實踐的理論基石和思想源泉。當今,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合作與共贏”仍是世界大趨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是處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大原則。我們國家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堅持中華文明追崇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優秀傳統內質,走和平發展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他認為費孝通先生主張的“美美與共”和包容精神必將引領“一帶一路”建設走向成功之路。
李春霞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文化自覺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她認為無論“一帶一路”建設的時空如何轉換,都離不開文化交流、溝通與融合,離不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覺成為每一個“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的先決條件。文化自覺對每一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四、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當下實踐
前面方李莉研究員提到費孝通先生對于學者的期待,他認為“從實求知”是我們能夠獲取中國經驗的重要辦法。在此次會議中,一些學者用具體的學科或者生活中的案例來分析了我們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過程中面臨的眾多文化調適與創生的重大課題。“文化自覺”不僅是一個學術命題,它實際上還是中國社會文化的具體實踐。周星教授在題為《文化自覺與“廁所革命”》的發言中,梳理了當前中國正在發生的“廁所革命”的歷史發展以及各種動因,討論了中國社會之“文化自覺”實踐的各種復雜性。清華大學社會學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張小軍教授在題為《城鎮化與鄉市化:一個文化自覺的鄉村發展模式思考》的發言中,提到中國“城鎮化”概念有兩個淵源:一是西方伴隨工業化形成的城市化,二是中國自身的小城鎮發展。費孝通的“小城鎮”思想包含了對中國鄉土社會文化自覺的思考,基于富民和強國的理想,從江村研究到20世紀80年代提出小城鎮、大問題,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意義。他通過比較費孝通的“小城鎮”和西方的“鄉市化(ruralcity)”發展模式,提出在當今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回歸費老關于“小城鎮”思想的文化自覺,避免簡單盲目將“農民進城”和“城市化經濟”作為農村發展的模式。
彭兆榮教授在題為《生生不息:鄉土景觀模型的建構性探索》的發言中提到費孝通先生的理論很多來自對于鄉土中國的尊重。中華文明的基礎、基石和基本是鄉土,這是具有共識性的認知。我們所有的生計、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它,所有的道德倫理、經驗價值、觀念認知、禮儀傳統、政治制度、生活習俗都建立其上,所以我們無論創新什么、發展什么都根基于傳統的鄉土土壤,對于人類學者而言,習慣性的動作就是回到鄉土本身去做深入的田野作業。他從非遺保護的實踐角度出發,介紹了自己當前在做的事情,就是到鄉土的原景中去尋找、去調查、去登記、去造冊、特別去傾聽主人自己家園原有現在和未來景觀的生命史的故事,然后再去編列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鄉土景觀的保留細目,這也是對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思想的踐行。于長江教授在題為《鄉土城市——重讀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有感》的發言中,同樣通過反思中國社會的鄉土性,以此視角來研究中國當下的城市化和城市狀況。他認為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主流社會中關于“都市”的理想模式,與這種鄉土性存在著嚴重沖突,正在激烈對抗中。我們需要反思的是,主流社會把鄉土性視為“愚昧落后”的東西而以各種方式打壓。
王廷信教授在題為《文化自覺與藝術創作》的報告中首先談了他理解的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思想蘊含的兩個命意。第一個命意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協調與和諧;另一個命意,就是關于傳統與創造之間的關系,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文化自覺是對于我們已經有的文化傳統的一種認識,要有自知之明,但是文化傳統不僅僅要保留在這種自知之明的狀態當中,更重要的還要有文化傳播。其次他談到當前的文化轉型其實是一個機遇,在歷史上,藝術家在面對挑戰、在文化轉型中,都以自己的個體的文化自覺作為動力創造出無數藝術奇跡。文化自覺是文化轉型中面對挑戰,繼續前進的動力,如果說在文化挑戰的過程當中,我們對我們的文化不自信,或者我們對我們的文化盲目自信,都有可能出現很多的問題。最后是關于文化自覺、文化創造和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問題。離開個人的文化創造,不可能有文化自覺,也不可能有文化自信。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富達復興的中國夢的新時代,讓文化自覺進入中國社會每個個體的靈魂當中,才能讓文化化為每個個體的生命動力,自覺從事文化創造。面對中國需要實現中國夢的時代,13億人口的國民都自覺創造出好的文化,優秀的文化作品,各種各樣的物質文化,或者是精神文化產品,真正的中國夢才能真正的實現。
劉劍副教授在題為《文化自覺與中國經驗式藝術批評》中談到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在今天已被提到國家戰略高度,在各人文學科研究已經開始自覺。而中國藝術批評長期處于學習西方藝術批評的方式,尤其需要自覺。我們應該看到我們自己曾經擁有著優秀的、傳統的藝術批評的理論和實踐,如中國經驗式藝術批評。我們應該將其繼承下來,從而建構和豐富當代的中國特色的藝術批評方式。白蘭教授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語境中人類學家身份的介入——基于1997年后的鄂倫春族》發言中,以鄂倫春人為案例,談到了民族文化自覺的情感,從反思的角度提出田野實踐的重要性。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孫萍以京劇導演角度談了在與外國文化交流中踐行文化自覺的感受。
五、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關系與意義
第五個討論的熱點是關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關系問題。王建民教授在題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關系的思考》中提到文化自信是對于自我群體文化的信心、信賴和認同。從中國語境來說就是對于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的認同與尊崇。如果只有文化自信而沒有文化自覺,缺乏對于自身文化的反省,沒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只是強調自信,則這種自信有可能就是建立在自大的基礎上,甚至有可能會走向極端的民族主義。然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失去自信,只是崇尚歐美文化等外來的文化,不愿意從自身文化中去尋找本土的社會倫理和文化行動資源,也很難實現真正的文化自覺。他認為對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關系的認識決不能停留在書本上,更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去具體化。
趙旭東教授在題為《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費孝通文化觀對文化轉型新時代的新啟示》的發言中詳細分析了費先生的文化觀。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強調美好生活的價值預設,這實際上是對韋伯方法論的假設挑戰。第二點是強調多樣性的人存在,這一點應是人類學的一個基本價值。第三點強調主體本位與世界關懷。第四是世界不同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共存共生以及自我創造性的轉換。第五點是強調有文化自覺的和諧發展。他認為從實求知為主體文化自覺為目標、文化自信為結果、文化共享為理想,這可能是接近費先生的理解。
王延中教授在題為《中華文化的整體自覺和自強》的發言中提到我們的自信當然是源于我們的物質層面的進步,我們物質上現代化完全沒有西方化,用西方來改造我們主體文化的情況下我們就實現了經濟的現代化,這樣就使我們有了物質基礎的自信,同時我們也沒用西方的制度來,所以我們在政治上也確實實現了自信。此外他還談到了關于文化自覺的三個觀察維度以及中華文化強國建設及其國際擔當。
此外,關于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與中華文化復興的議題,臧海群教授做了題為《“做接地氣的學術”——中華文化復興與傳播學的“文化自覺”》的報告,她以傳播學的本土發展為例,勾勒了傳播學從引進模仿到復制驗證再到反思、自覺和重新出發的學術歷程,提出根植于“鄉土中國”的鄉村傳播學、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應該成為繼實證傳播學、批判傳播學和文化傳播學范式之后的中華傳播學不可獲缺的重要學術方法和范式,傳播學的“文化自覺”首先要找到立足鄉土中國的傳播主體性,這是接地氣的學問,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撐。還有從文化自覺與多民族社會的未來發展角度展開探討的,如徐杰舜《從文化自覺到學術自覺:中國民族研究戰略的反思》等等。在此次會議中,還涌現了很多精彩的報告,如納日碧力戈教授的《文化自覺的國家表達:從命運共同體到共有精神家園》,張敦福教授的《土地里長出來的消費文化——費孝通消費問題研究三題》,敖東教授的《論社會行動的博弈性質》,孫九霞教授的《社會資本視角下非遺傳承人的地位獲得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祁進玉教授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兼論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胡小滿教授的《調查與思考:費孝通學術研究的靈魂》,李雷副研究員的《公共藝術與鄉村文化自信的重建》,秦佩博士的《Seminar與文化自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文化自覺思想的提出》等。
在大會的閉幕式上,邱澤奇教授對此次會議形成的共識與成果進行了總結。第一個共識就是“文化自覺”是基礎性的,不帶任何回歸、復辟、復古的意識,“文化自覺”是要朝前看的。第二個共識就是對文化自覺的自覺,當我們討論“文化自覺”的時候,絕不意味著只討論中國的“文化自覺”,也不意味只討論空洞的“文化自覺”,而是要把多樣化的文化,放在全球化的大格局當中。“文化自覺”絕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只是一個小群體的事情,而是全人類的事情。在“文化自覺”中,我們首先需要認識的是自己的文化特征,需要把自己的文化放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之中,同時也要放到整個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來看,并且要看到未來,而不只是看到現在和過去。第三個共識就是突出了文化自覺的基礎性地位,強調了文化創新的意義,只有文化自覺才會有文化自信,只有文化達到了高度自信,才會促進文化的創新,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他提出要以一種朝前看的方式來展現文化自覺的當代價值,不僅促進中國與世界的文化發展,更要讓人類的文化多樣性歷久彌新。他期待以后能繼續開展這樣的討論,并在下一次的會議中,有更多的案例來展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樣的討論主題。
方李莉研究員在閉幕致辭中特別強調,費先生提出來的文化自覺在是全球背景中提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有全球性的眼光和全球性的思考來理解這一學術思想,她說:“費孝通先生生前對中國知識分子是有期待的,他期待在世界性的重大理論里面有中國學者的聲音,期待中國知識分子能把中國的經驗和中國的智慧加入到世界性的發展之中去,這是很重要的。”她進一步指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由于各種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及融合,肯定會迎來一次次世界性的文化大辯論,中國學者有沒有能力參與這樣的文化大辯論,其將涉及到在這樣的時代,中國學者是否有能力建立起一套來自中國智慧的價值體系和哲學觀念去參與世界文化發展的問題,只有能參與甚至能促進世界文化發展的文化才會是一種真正自信的文化,強大的文化,這值得我們整整的一代中國學者去為之而努力,為之而奮斗,因為其是我們國家強盛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走向全面復興的基礎。
お
(責任編輯: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