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ぱ術主持人語:
本期“中國音樂史研究”主題的四篇文章,主要有以下特點:其一,時間跨度大,作者分別將視野投射于先秦、魏晉、明清及當代等歷史時期中的具體音樂事項展開探討;其二,研究對象多元化。《為什么是“成于樂”?——孔子生命教育哲學再探討與當下策略建構》一文,聚焦于孔子音樂思想中的“成于樂”這一具而微的論題,從音樂教育哲學的角度對“樂”的原義和本質以及“成于樂”進行新的解讀,并認為這一思想對未來進行全科教師培養和全科教育實踐具有啟發性意義。《魏晉俗樂大曲結構術語“艷”“趨”考釋》一文在《宋書?樂志》所載十五首魏晉俗樂大曲的基礎上,對“艷”的音樂來源、音樂形態、位置和功能,以及“趨”與“亂”的音樂構成、相互關系和意義等做了細致分析與闡釋。《羽士與儒者:明清兩代樂舞生群體構成的變遷》一文,主要關注明清兩代承應國家重大吉禮雅樂之樂舞生的身份構成及其變遷,并將其置于國家禮樂觀念的轉變及文化理念的隔閡中進行討論。而《“足為絲竹界別開生面”——中國民族器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的音樂學分析》,則聚焦于產生于20世紀的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對其音樂格調、藝術表現等,進行了深入分析。
お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