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霞
[摘要]在習近平總書記所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中,蘊含豐富的人民主體地位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深深的、濃濃的憂民情懷和改善民生的多種切實舉措;二是深刻的、明確的重民思想和肯定人民作用的理論闡述;三是可行的、具體的為民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這些豐富的論述賦予人民主體地位思想以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習近平;人民;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8)01-0006-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需要黨中央繼續關注民生才能解決,發展中的許多深層問題也必須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改革推向深入,中國共產黨四大危險之一即脫離群眾的危險,也只有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中才能克服。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牢牢把握“八個必須堅持”,其中第一個堅持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由此可見,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既是習近平的重要主張,也是新一屆中央政府的不懈追求。
一、改善民生:人民主體地位的基本視野
習近平認為,民生問題無小事,各級政府都要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把民生問題作為最基本的工作來抓。可以說,解決困擾普通百姓的生存問題,切實改善民生,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本視野。
傾心于民,為民解憂。無論何時何地,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頭,并尋找切實可行的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早在閩東工作期間,針對閩東的貧困問題,習近平就把閩東百姓的生活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在《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一文中指出,領導者的責任主要是解決“橋”和“路”的問題,“橋”就是為群眾發展商品生產疏通渠道,架設橋梁,“路”就是根據閩東的實際情況確定其經濟發展的思路,力爭三年解決溫飽,突破困境。他提出:“閩東走什么樣的發展路子,關鍵在于農業、工業這兩個輪子怎么轉。閩東主要靠農業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小農經濟是富不起來的,小農業也是沒有多大前途的。我們要的是抓大農業。”為什么如此重視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呢?那是因為,習近平深刻認識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所以,才借于謙的詩句:“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表達自己的心聲。如何擺脫貧困、解決民生問題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主張。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調研考察扶貧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他再三強調,要真扶貧,扶真貧,把扶貧落到實處,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要實實在在地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尤其需強調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處都與老百姓親切交談,在院子里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就水、電、教育醫療等老百姓關心的事座談,了解大家的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這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大舉措,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
除了扶貧以外,習近平要求各級政府全面關注并解決民生問題,凡是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問題都要高度重視,他指出:
“統籌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各方面,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在江西調研時他又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
雖然民生問題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問題,但卻不僅限于此,還包含更豐富的內容。眾所周知,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成功,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了滿足,這時他們不僅希望過上小康生活,還希望擁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對此,習近平指出,對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所產生的新需求,文藝工作者不應袖手旁觀,而是責無旁貸。無論從事哪個領域的文藝工作者,都應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創造出更優秀、更高雅、更反映現實題材、更表現人民生活的好作品。為此,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10月15日,專門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指出文化市場存在的低俗、浮躁和商品化問題,低層次的文化垃圾不僅不能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享受,反而會傷害大眾的感情和社會風氣。那么文藝怎么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呢?習近平指出:“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為了行之有效地解決民生問題,領導干部就要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抓手,認真做事不作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而不能借助民生工程大撈錢財。各種各樣的政績工程不但沒有切實解決民生存在的突出問題,而且傷害了老百姓的感情和利益,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形象。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時,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如果領導干部心中沒有老百姓,借助民生工程一心只為自己謀私利,而不顧人民的冷暖和困苦,必然會導致干群矛盾的激化并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從而影響中國現代化的實現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有著與勞苦大眾一樣的在基層成長的經歷,這種經歷使他對人民群眾有著濃濃的為民情懷。踏上從政之路后,更是不斷用實際行動詮釋傾心為民、為民解憂的群眾觀。穿貧民衣、說貧民話、交貧民朋友,時刻關注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既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根本體現,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鮮明主張。
二、力量之源:人民主體地位的切實體現
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的實踐不斷證明,人民群眾是改革的支持者和見證者,從小崗村作為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到國有企業改革中工人積極性的投入,再到個體經濟的蓬勃發展,無不彰顯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目前,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階段,攻堅期也是危險期,各種社會矛盾紛繁復雜,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國有資本的經營效率低下、決策信息不夠透明等問題,民營企業面臨煩瑣的審批程序和用工成本上升問題,都迫切需要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又涉及財政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而所有這一切又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相關,方方面面的改革涉及千千萬萬人的直接利益,必須征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否則改革很難成功。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千方百計凝聚群眾的力量,發揮他們在深化改革中的作用,組織和動員他們積極投身到改革的事業中,“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從總體上看,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都事關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和再次分配,改革的目的和計劃必須讓人民為了解、理解并支持。為了保證改革的方向和成功,必須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讓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深入、廣泛、有效地參與改革的全過程,“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須依靠人民,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為了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須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民眾的創新智慧,發揮人民的中堅作用,鼓勵民眾的創造激情,依靠人民破解改革中的各種難題,把改革開放推進到新階段。
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力量。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吹響了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集結號”。我們知道,中國夢有三層既相區別又相關聯的含義,一是國家富強,二是民族振興,三是人民幸福,而無論是國家的富強,還是民族的振興,目的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從根本上看,中國夢三層內涵的實現都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汗水,通過他們辛勤的勞動和創造。只有如此,才會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體力量是誰?“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力量和主導力量,失去群眾的參與和支持,中國夢的實現將成為空中樓閣,換言之,只有中華大地上的每一個普通人齊心協力,中國夢才能在中國大地上得以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正是千千萬萬的勞動者。
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習近平同志指出:“心系群眾魚得水,背離群眾樹斷根。”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來的歷史,之所以能夠由弱到強,靠的就是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歷史經驗一再昭示我們,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眾之中,我們才能不斷夯實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從而更好地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就把黨的建設與群眾路線統一起來,或者說,黨的建設既包含為了群眾的內涵,更包含依靠群眾的內涵。如果為了群眾而不依靠群眾,那么為了群眾就失去了重要的依托,這也就意味著為了群眾的目的根本無法實現。既然群眾是力量之源,黨員干部就要廣泛開展調研,虛心向廣大群眾求教,從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良策。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是汲取群眾智慧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特別指出,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習近平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這是習近平對全體黨員干部提出的希望,更是要求。他指出:“好措施、好辦法哪里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人民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都有著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真知灼見,對于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他們是最有發言權的,也最能提出來有價值的建議。因此,中國共產黨要想方設法匯集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聽取老百姓的心聲,走進老百姓的心里,將人民群眾急切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層面,以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具體呈現群眾的建議和意見,并以法律權威付諸實施。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立場,還要尋找為人民服務的途徑和方法。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而最大的危險之一則是脫離人民群眾。而針對具體問題采取廣泛而深入的調研,不僅可克服脫離群眾的危險,還可保持與群眾的聯系,并從群眾中獲得力量支持和情感支持。
三、人民至上: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追求
人民主體地位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它既包括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免除百姓的衣食住行之憂,也包括發揮人民在各項改革中的作用,從而體現出人民的創造性和成就感。
獲得感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標志。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實現人民的幸福”。歷史一再證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創造者理應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享有者和受益者。改革發展的各項成果與人民共享是習近平的一貫主張,他提倡共享的理念,更堅持共享的行動。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不但要把“蛋糕”做大,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只有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中的各項成果,人民才會更加認同和支持改革,才能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了讓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習近平把實現人民幸福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不但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要考慮人民的利益,確保老百姓的利益得到滿足,而且發展的好壞也由人民來評價,改革的成敗由人民來檢驗。“站在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能夠感同身受。把自己擺進去感受,就能更好地了解老百姓滿不滿意、擁不擁護。老百姓強烈反對的,我們就不能做”。人民如何才會有更多的獲得感呢?這必須有簡政放權的服務型政府作保證。因為只有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干涉并簡化各項審批,企業才有更多的經營自主權,社會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人民才能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礎上,享受創造的樂趣,感受生命的意義,從而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懷,并將其作為中國共產黨最高的價值追求。
權利主體是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內涵。國家、政府及各位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本質上源于人民,是人民群眾賦予的,自然應該受到人民的監督。實際上,每個人都希望攫取政治權力,每個權力組織都力圖把權力最大化,并盡量把權力神秘化。隨著權力的增加,它所帶來的腐敗現象也愈演愈烈,并成為阻礙經濟發展、威脅政治穩定的一大公害。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等,都是權力行使者以自利性為核心的權力交易行為,都是對權力的褻瀆。權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必然滋生腐敗。那么權力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監督呢?這就要不斷健全民主制度,逐漸豐富民主形式,逐步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方面各領域擴大人民的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的選舉權、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決策權、監督權等,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也是人民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形式。比如,在法律制定和修改進程中,可以公開討論并征求意見,讓人民群眾有知情權。在互聯網家喻戶曉的今天,每一項立法都可以讓老百姓了解,同時這也是一次最好的法治教育。為了充分體現人民的基本權利,各級政府要積極調動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建言獻策,搭建人民向政府表達意愿和建議的橋梁,使人民的地位和價值在頂層設計、制度創新、生產勞動、社會治理中得到充分體現。只有如此,才能對公共權力形成有效監督。習近平再三強調,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所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
制度是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保證。人民主體地位如何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證呢?最關鍵的還是要靠制度,這是中國共產黨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來的真理。為民用權的前提是: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不能公正公用權,權力必然成為少數人的保護傘;不能依法用權,權力必然伴隨著人治;不能廉潔用權,權力必然會導致腐敗。而所有這些用權行為都會造成對人民主體地位的踐踏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在此基礎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國家要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這就使人權有了基本的保障。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的各項具體任務,堅持依法治權,防止公權力對私權利造成傷害,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這樣,中央對人民權利的重視由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由理論到實踐,人民的權利也從政策提倡到法律保障,越來越有豐富的內涵。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決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這些規定是如此具體而明確,目的只在保護人民的權益不受損害,由此不難看出,新的一屆中央政府所體現出來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這就把維護群眾利益和保證百姓權利提升到依法治國的層面。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關于法律與人民權利的相關論述,不難發現,人民的權利得到法律的高度關注和切實保障。
在人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再一次強調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進一步明確和闡釋。人民中心就是始終把人民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怎樣做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習近平看來,要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予以堅決糾正。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他明確提出四個“決不允許”:“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以人民為中心,就要運用一切法律手段保護人民的利益和權利,就要讓人民感受到各級領導干部的關心和愛護,就要讓人民享受到社會的公正,就要讓人民生活的有尊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新的歷史條件需要對社會發展的目的、動力和價值有新的認識,習近平再次重申以人民為中心,是向全黨宣告: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所有的發展成果都由人民共享。這就充分體現了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理念和主張,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責任編輯 張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