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瑋紅
[摘要]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是蘇聯文學杰出成就的代表。這位經典作家之所以能夠歷經時代變遷的考驗,依然在大眾心目中煥發出恒久的魅力,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創作的人民性。肖洛霍夫創作的人民性源于他“為人民”的創作初衷。他帶著為人民寫作的規劃走入文學并終其一生都沒有背離自己的創作目標。他對歷史與精神真理的無畏追求為藝術創作樹立了難以超越的典范。肖洛霍夫創作的人民性體現在其作品的真實性上。他的創作以異常敏銳的洞察力和極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多維度多層次地反映了整個宏大的歷史時代的偉大場景,證明了人民在巨大的歷史轉折關頭的生命力和推動力,而且揭示出普通人生活的全部復雜性和心靈的矛盾性,展現了歷經無數創傷而走向幸福、越過一切不幸而走向最高道德價值的人民的主題。肖洛霍夫創作的人民性還表現在他的作品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閱讀、在不同社會階層及文化等級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上。
[關鍵詞]肖洛霍夫;人民性;真實性;普及性
[中圖分類號]1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8)01-0079-04
當我們站在“十月革命”勝利百年的歷史關口,回顧蘇聯文學走過的風雨歲月,會發現在復雜難辨、眾說紛紜的文壇現象、作家隊伍中,有一個名字幾乎贏得了所有讀者與作家——無論他是持何種政見、來自境內還是境外——的喜愛和景仰,這就是米哈伊爾·肖洛霍夫。這位經典作家之所以能夠歷經時代變遷的考驗,依然在大眾心目中煥發出恒久的魅力,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肖洛霍夫創作的人民性。
在美學范疇中,“人民性”概念具有多義性,有關它的內涵與外延曾經在評論界引起長期的爭辯,未有定論;也曾出現過人民性與階級性或者階層性、人民性與民族性等概念的混淆。我們這里所認為的人民性,就是承認藝術創作是為了人民,藝術要真實反映人民的生活及人民的世界觀;與此同時,人民也應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人民的語言、歷史及文化必然推動藝術創作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肖洛霍夫的創作以其所觸及的人群的廣度、所反映的歷史的長度,以及描寫這一切的真實性、深刻性、全面性,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性。
一、為人民——肖洛霍夫的創作初衷
1965年,肖洛霍夫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在瑞典舉行的頒獎典禮上表示:“我一直認為,我這個作家的任務是,以我過去寫的和今后寫的一切,貢獻給這樣的勞動人民、從事建設的人民、英雄的人民,因為這樣的人民不侵犯任何人,但是一向能夠莊嚴地捍衛自己創造的成果,捍衛自己的自由和榮譽,捍衛按照自己的選擇建設自己的未來的權利。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幫助人變得更好,心靈更純潔,能喚起對人的愛,喚起積極為人道主義和人類進步的理想而奮斗的愿望。如果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我就是幸福的?!边@段話語深深道出了肖洛霍夫整個的創作初衷——懷著一顆真誠之心為人民而寫作。他帶著這樣的規劃走入文學并終其一生都沒有背離自己的創作目標。
那么,肖洛霍夫所理解的人民是怎樣一個概念呢?“用自己的手和腦創作一切的人,就是勞動的人。我也和許多作家一樣,認為能夠不受任何限制地用自己的筆為勞動人民服務,是自己的崇高榮譽和崇高自由”。肖洛霍夫就來自他所說的這樣的勞動人民。他生活在他們中間,而且無論自己的地位如何,都對他們不離不棄,永遠為他們代言。正如阿赫瑪托娃在《安魂曲》中所言:“不,不是在異國的天空下,也不是在陌生的翅膀下,——彼時彼地,我和人民在一起,和遭遇不幸的人民在一起?!毙ぢ寤舴驁允囟砹_斯文學的道德和責任意識,從來也沒有把文學當作消遣和娛樂的工具,也沒有躲在自己的書齋中虛構和幻想。他的創作總是與人民生活、與人民歷史命運的重大轉折同步。對于他來講,作家不僅是一種職業,還是一種為人民發聲的有力工具。肖洛霍夫的作品寫的是頓河哥薩克,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他就是一名哥薩克。實際上,他的一家是從梁贊省遷居到頓河地區的。從此,他就把自己的生命和創作都全部融入頓河的土地上。哥薩克人的傳統習俗、他們的性格、生活都成為作家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1920年,頓河建立蘇維埃,他才15歲就開始積極工作,當老師,做宣傳員,寫劇本,參加征糧隊。無論是在自己的家鄉,還是游歷城市與鄉村;無論是到莫斯科學習寫作,還是在衛國戰爭期間,作為戰地記者奔赴前線,他都對人民和他們的生活表現出持續不斷的興趣。他始終都像一個戰士,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會袖手旁觀,而是迅速干預,不怕影響自己的關系,不怕得罪上級領導;同時又把這些問題連同自己的思考寫入作品。即便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即便是當選蘇共中央委員,他都生活在普通百姓中間,不僅積極地參與文學生活,還積極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他因為重病在身而不得不遠離社會活動,但依然能夠令人民感受到他就在“俄羅斯的深處”,他的名字永遠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連。
肖洛霍夫作品的無盡源頭——是生活。他以同時代人的身份走人生活,經歷暴風驟雨的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衛國戰爭的轉折年代,他是帶著所有源于生活的思想、具有鮮明個性的形象進入文學史的。他是時代忠實的記錄者,他所汲取的事實材料都帶著親身經歷的新鮮感和熟悉感,因此,他在知識領域不輸于任何一個方志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民歌家等。這些知識照亮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天才,在細節性和完整性上構筑了作品中毋庸置疑的生活氛圍。另外,肖洛霍夫的作品真正擁有一種全民族的意識,他把對于俄國革命的命運和社會歷史的思索推向中心,回答了同時代人最迫切的、關系到每個人自身最直接利益的重要問題,表達了他們的渴望和需求,使讀者對作家產生極大的信任。著名作家卡扎科夫嘆服:“肖洛霍夫是你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因為他從不會欺騙你,他令人欽佩地真實和誠實……他為我們這些生活和創作上都與他同時代的人建立了偉大的功勛。肖洛霍夫不僅令人驚嘆,而且教會了我們什么是藝術?!笔婵松暌蔡钩校骸靶ぢ寤舴驅τ谖襾碚f是一個發現……我見到的他是什么樣子呢?非常的深刻、睿智與樸素。對于我來說肖洛霍夫是編年史家的化身,他完全顛覆了我的看法。他使我認識到——不是用語言,而是以其自身作為榜樣、其對維申斯克和整個文學生活的參與——不要急于去追求藝術上的什么紀錄,應當去尋求平靜與安靜,為了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民的命運。
要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而寫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極大的擔當與犧牲精神,別爾佐夫認為:“不是所有作家都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這不僅需要藝術上的天才,而且更需要有作為一個公民的勇氣?!边@也決定了肖洛霍夫的一生是充滿矛盾痛苦的悲劇性的一生。但他終究以自己的創作和行為榜樣重建了革命年代與和平年代的精神與美學價值體系。他對歷史與精神真理的無畏追求為藝術創作樹立了難以超越的典范。作家卡塔耶夫在1936年去世前所言準確地指出了肖洛霍夫的威望之所在:“我以為,肖洛霍夫是我們中間唯一一個活得如他被需要的那樣,有時我覺得,他一個人是為了我們所有人工作?!?/p>
二、寫人民——肖洛霍夫創作的真實性
肖洛霍夫的小說創作是蘇聯文學最優秀成就的代表,按照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的分析,正是從肖洛霍夫開始了“新的人民的小說”。他用自己的天才穩固和承續了俄羅斯經典文學偉大的現實主義傳統,在蘇聯文學中創立了“肖洛霍夫流派”,確定了它以真實性為核心的人民性和民族性。托爾斯泰在短篇小說《五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中寫道:“我全心全意所熱愛的、竭盡全力創造出他所有的美的主角,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永遠美妙的主角——是真實。”這顯然也是肖洛霍夫的追求。他的創作以異常敏銳的洞察力和極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多維度多層次地反映了整個宏大的歷史時代的偉大場景,證明了人民在巨大的歷史轉折關頭的生命力和推動力,而且揭示出普通人生活的全部復雜性和心靈的矛盾性,展現了歷經無數創傷而走向幸福、越過一切不幸而走向最高道德價值的人民的主題。這些作品本身就是人民在革命道路的不同階段的命運之書。開始是《頓河故事》,接著是《靜靜的頓河》,繼而是《被開墾的處女地》,后來是《他們為祖國而戰》和《一個人的遭遇》等,它們共同構成了人民意識的成長史。
肖洛霍夫最著名的作品是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25年,作家在20歲時就動手寫作這部長篇,1940年完成,中間歷時15年。小說以1912年至1922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作為情節基礎,描寫了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為代表的哥薩克人在面臨革命與道路抉擇過程中,走過的艱難道路。小說的真實性不但表現在作家大量運用了頓河地區的檔案資料、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發生的準確日期、真實的命令、決議、電報、傳單、信箋、絕對準確的行軍路線等,而且最重要的是,小說鮮活地傳達了人民生活強勁的脈搏,展現了它全部的歡樂與痛苦、個體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個人力量與世襲偏見和傳統的斗爭。這一點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格里高利身上。格里高利是哥薩克的典型代表。哥薩克是世界史上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群體,這個詞就是“自由、勇敢的人”的意思。哥薩克主要生活在頓河草原等地區,向來以勇敢、剽悍、尚武著稱。沙俄時期他們既種地又打仗,所以,既是農民,又是軍人。格里高利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他期待建立功勛和榮譽,但他身上又具備一些知識分子的特點:愛思索,不盲從,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無論是在歷史事件中,還是在家庭生活中,他都處于矛盾的中心和沖突的焦點。在那樣一個混亂和動蕩的年代里,在那樣一個世襲的宗法制社會和家庭中,他意識到人的生命的價值和尊嚴,終其一生都在尋求真理。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殺人的經歷令他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在沙俄軍隊中,他聽到共產黨的宣傳,于是十月革命到來時,他很快就加入紅軍并勇敢作戰。一段時間后,他對紅軍軍官不經審判就把俘虜全部殺掉又感到困惑迷茫。后來他迫不得已加入白軍,之后又逃跑參加哥薩克暴動。然后后悔,重新參加紅軍,結果紅軍對他也不信任了。復員回家后村子里已經建立了蘇維埃,把他當作敵人要逮捕他,逃跑途中他落入匪幫。最后他從匪幫逃出終于回到了家鄉。格里高利的搖擺性同樣表現在他對個人幸福的追求上:他是麥列霍夫家的小兒子,愛上了鄰居的老婆——美麗、剛毅的婀克西尼婭。父親認為有辱門風,就逼著他去相親——富人家的女兒娜塔麗婭。他不知自己對婀克西尼婭的愛有多深,立刻就被美麗的娜塔麗婭吸引。娜塔麗婭溫柔和順,對格里高利一見鐘情。他們結婚了?;楹笏胖雷约簩︽箍宋髂釈I根本就放不下。兩個女人的愛是不同的。情人的愛狂烈、義無反顧,可以跟著他去赴死,但也實際,在他去服役的時候,可以愛著他卻和別的男人同居。相比之下,妻子的愛深沉、含蓄,但是,非常忠貞,至死不渝。他就是這樣在二者之間徘徊。在他還是個血性男兒的時候,他不理解妻子的愛,不理解她從一個少女轉變成少婦時依然葆有的那份羞澀和矜持,因而他不懂得珍惜。他說:“娜塔麗婭,你怎么這么冷啊!”他毫不猶豫地帶上情人出逃。隨著年歲漸長和生活的磨煉,他漸漸明白了妻子寬厚的愛,她給他一個溫暖的家,為他養育著一雙兒女,操持家務,孝敬老人,善待姑婆,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丶液笏植簧徭箍宋髂釈I,仍然和她來往,但這時他開始顧及妻子的感受,不再理直氣壯、毫無顧忌,而是盡量不想讓妻子知道。但消息還是傳到妻子耳中,娜塔麗婭因絕望墮胎而死。他又回到情人身邊,帶上她準備逃到南方去生活,結果情人中了紅軍征糧隊的子彈,哼都沒哼一聲就突然死去。一切都落空了,格里高利的眼中天空和太陽都變了顏色——“黑色的天空和一輪耀眼的黑色的太陽”。評論家葉爾米洛夫在衛國戰爭前寫道:“對于格里高利沒有愛了,他的愛已經死去,他的生活也不存在了,所以,他看到的是一輪黑色的太陽。我們不知道比此更加虛空的形象,作家對自己的人物進行了如此殘酷的懲罰。黑色的太陽就像沙漠上的死亡一樣可怕。”讀者被肖洛霍夫深深吸引的正是這種最高意義上的真實,這樣的描寫方式在今天看來都是無所畏懼的。普里什文在1941年4月5日的日記中記載,聽說肖洛霍夫寫完了《靜靜的頓河》的第四部,他甚至不顧斯大林希望圓滿結尾的要求,堅持了自己,這令大家都感到驚訝,對于作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誠實。很多作家在贊嘆肖洛霍夫杰出天才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這個結局的不滿。阿·托爾斯泰寫道:“第四部的結尾在讀者中敗壞了小說的名聲。格里高利這個不振的形象和整個肖洛霍夫創作形象的世界——這個令人想長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都是那么獨特和真實,而這個結尾……我認為就是個錯誤?!狈ń菀蛞环矫娉姓J“很難找到與之相提并論的作品”;另一方面,認為:“我們所有人都被結尾傷害了美好的蘇聯感情。我們對結尾期待了14年,而肖洛霍夫卻把我們喜愛的這個人物引向了道德的虛空?!毙ぢ寤舴驊撛缇土系阶约嚎赡茉馐艿淖l責,但他選擇了堅持自己的歷史觀點,說出那苦澀的甚至是無情的真相,也許這正是格里高利作為一個人的魅力之所在。
伴隨著蘇聯農村變革的進程,肖洛霍夫在1932年至1960年間創作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中,反映了集體化運動在頓河地區的推進,以及給哥薩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肖洛霍夫寫道,《被開墾的處女地》是他根據有關1930年發生在農村的事件的鮮明回憶而寫成的。這些事件——消滅富農階級、全盤集體化、把農民都歸入集體農莊的群眾性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小說真實記錄了成千上萬的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復雜歷程,生動再現了農村舊體制的毀滅和新生活的建立過程,其艱難和痛苦一點也不亞于哥薩克在革命和國內戰爭時期所面臨的流血沖突。肖洛霍夫依然不回避矛盾,而是把農民內部幾個階層之間、農民與白衛軍分子之間、農民與黨的政策的執行者之間的斗爭展現得淋漓盡致,既歌頌了黨在摧毀舊體制進程中堅強的領導作用和社會主義新人的誕生,也揭示了其間所經歷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嚴酷現實?!墩胬韴蟆飞显u論這部小說是農村別具特色的教科書,是成功解決問題的教材。
衛國戰爭時期和衛國戰爭勝利后,肖洛霍夫又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戰爭小說。他直面戰爭所帶來的悲劇性震撼以及痛苦經驗,表現蘇聯戰士對國家、對民族最質樸最深切的情感,他們在戰場上不屈不撓,英勇作戰,戰后同樣勇于面對苦難,保有對未來的希望的精神品質?!兑粋€人的遭遇》是一部史詩性的短篇小說,講述了普通戰士索科洛夫在經歷戰爭的創傷和親人相繼遇難的痛苦后,收養一名流浪兒,繼續堅定地生活下去的感人故事。這個人的遭遇意味著整個民族的苦難,而他的剛毅和堅韌既是整個民族不屈精神的展現,也是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偉大魅力的體現。肖洛霍夫所追求的藝術真實深得同時代作家的欽佩。多夫仁科在蘇聯作家第二次代表會議上承認:“我們被那些虛假的激勵所左右,除了肖洛霍夫外,都從自己創作的調色板中去除了憂患,忘記了它才是最最真實的存在,就像幸福與快樂一樣。”
三、人民閱讀——肖洛霍夫作品的普及性
肖洛霍夫創作的人民性還體現在其作品在不同社會階層及文化等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從普通的集體農莊農民到院士,從白衛軍軍官到堅定的布爾什維克,這些閱歷不同、文化素質各異甚至是思想立場完全對立的人,都為肖洛霍夫的作品所深深打動,爭相閱讀并傳頌。《靜靜的頓河》正好在衛國戰爭前夜全部完成,有成千上萬的人閱讀它,把它視為心頭最愛。有大量證據表明,衛國戰爭時期的戰士在出發前都把這本書裝入行裝。作家別洛夫的回憶頗具代表性:“第一次聽說肖洛霍夫的名字是在9歲時,是從父親那里聽說的。父親在列寧格勒參加戰斗,負傷后在沃洛格達區的一所醫院治療,復原后他回家休假。我清楚地記得他講述戰爭、戰地醫院和他在養傷時讀的《靜靜的頓河》。我記得他因為沒能讀完這部書是那么難過?!边@些回憶證明在衛國戰爭年代肖洛霍夫的書對于普通士兵具有怎樣重要的意義。別洛夫的父親最終沒有讀完這部書,短暫的休假后他重上前線:“他在查列維奇河岸犧牲了,是我把這本書讀完的。”讀這本書對于別洛夫來說已經不單是為了知曉接下去的情節,更是為了彌補父親生前的遺憾。
《靜靜的頓河》也以其昂揚的精神力量被社會精英傳誦。杰出的學者、院士維爾納茨基在1941年11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靜靜的頓河》讀完了。它將是一座歷史的紀念碑,所有社會和政治斗爭激流的殘酷和激烈以及生活的深層都在其中鮮明表現了出來。我感興趣的小說鮮明反映并且回答了現實問題,是在陳舊的卻以令人驚異的方式保存至今的‘哥薩克的背景下反映的。”他興趣盎然地又去尋找作家的其他作品。他在1941年11月15日的筆記中得意地寫道:“看,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幾本科學雜志、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p>
肖洛霍夫講述的國內戰爭的悲劇是如此真實,連來自意識形態不同的、敵對陣營里的人都能接納。《靜靜的頓河》中所描寫的維申斯克叛亂的領導者之一逃到國外,他在保加利亞去世前寫道:“我迫不及待地讀完了《靜靜的頓河》,之后嚎啕大哭,為他們的痛苦和快樂——一切都寫得那么美,那么可愛……你們會看到和知道那些哥薩克工人怎樣在夜晚聚集到我的棚舍內閱讀《靜靜的頓河》,他們流著淚,唱著古老的頓河歌曲?!?/p>
早在《靜靜的頓河》發表之后,肖洛霍夫作品中所滲透的那種偉大的、具有拯救民族精神的彌賽亞意識、那種可以聯合一切的力量,就已經為國人所洞察。經過歲月的洗禮,這種精神和力量愈發彰顯。它使肖洛霍夫的創作能夠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處于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依然煥發出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 連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