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頂級學府有多“壕”?借助《信息自由法》,英國《衛報》近日對牛津和劍橋兩所名校的資產現狀——包括地產、投資和捐贈等項目進行“摸底”,認為兩校資產總和至少可達21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785億元),遠遠高于英國其他任何一座高等學府。
210億英鎊相當于什么概念?《衛報》28日解釋道,牛津和劍橋同另外22所名校同屬英國“羅素大學集團”,而“牛劍”兩校的財力超過另外22所盟校的總和。兩校掌控的巨額資產,在支付英國所有大學生(包括留學生)一年學費后,仍能富余30億英鎊。據了解,圣約翰學院是牛津大學下屬30多個學院中最有錢的學院,院產近6億英鎊;三一學院則是劍橋大學“首富”,資產高達14億英鎊。而這些均為保守估計,因為校方并未將傳世級別的資產——如歷史遺跡、藝術品和文玩古籍等算在內。
與美國和歐洲多國不同,英國絕大多數高等學府雖接受公共資金、卻又獨立于官方運營,兼具公立和私立屬性。報告顯示,該國高校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企業、公益機構和歐盟機構,多數院校都有自己的創收門路,而“牛劍”這種頂級名校更不乏“生財之道”。媒體舉例稱,憑借極佳的信譽評級,牛津大學去年發行了價值7.5億英鎊的“百年債券”。兩校在海外也均有巨額投資,比如在“避稅天堂”開曼群島設有業務,這些投資項目每年可產生數千萬英鎊的回報。當然學校也不是“只進不出”,英國《金融時報》稱,牛津大學為社會提供5萬多個工作崗位,對國家經濟的貢獻更是每年高達50多億英鎊。
批評人士指出,即便資金充裕,牛劍卻始終無法實現“有教無類”的目標。英國工黨議員大衛認為,兩校完全可以動用部分資金,為相對弱勢的“寒門優等生”提供就讀機會。然而校方解釋稱,學校雖然“不差錢”,但各種財務制度十分嚴格,許多收益僅限“專款專用”。▲
(劉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