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 趙建濤 甄貞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布局?!胺殴芊备母镒鳛槿嫔罨母锏摹跋仁制濉?,要緊扣新時代的新要求,從以全面政務公開為突破口,以落實監管責任深化放管結合,以聯合懲戒守住監管底線,以融合線上線下兩個平臺優化政務服務四個方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布局?!胺殴芊备母镒鳛槿嫔罨母锏摹跋仁制濉?,是新時代構建新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緊扣新時代的要求,順應時代變化,堅持問題導向,在更高起點上推動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建設。
新時代對“放管服”改革的新要求
“放管服”改革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不僅在于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深刻闡釋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強調了“供給側”對“需求側”的回應性??傮w來看,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對“放管服”改革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釋放改革紅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改革的“需求側”來看,人民群眾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向往更加強烈,對改革成效的滿意標準趨向高級化。二是要統籌推進改革。破解改革的不均衡。從改革的“供給側”來看,“碎片化”的方式導致改革的系統性和聯動性不夠強,出現了低端無效的改革。三是要提高人民群眾對改革的參與度。從改革的“供需關系”來看,目前 “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和調整的靈活性不強,改革供給體系相對封閉,高度依賴于政府內部管理的強制力,受傳統體制機制的影響,對人民群眾的改革要求回應性差。
“放管服”改革必須緊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任務。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了部署,明確了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肮┙o側結構性改革”供表面上看是微觀的要素組合和有效供給問題,但實際上更多是與政府宏觀政策和制度供給有關,市場中過剩產能多是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片面追求GDP增長和政績工程的產物。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需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制度的有效供給。一是要繼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行政權力上多做“減法”,給企業松綁減負,特別是市場準入方面,要積極探索負面清單制度,讓創業創新“輕裝上陣”,二是要有效激發市場活力與創造力。在資源配置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上創新,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分配,在促進市場正常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上創新,更多地運用競爭政策保護競爭行為,而不是保護競爭者。三是要補齊監管的短板。進一步樹立“寬進嚴管”的理念,在完善法規制度、配置監管力量、規范監管流程上創新,合理使用監管方式、大力推進協同監管。
緊扣新時代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本o扣新時代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突出在以下四方面發力:
第一,以全面政務公開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實現“放管服”改革從決策到效果的全程公開,讓市場主體和群眾了解改革情況、監督改革進程、評價改革效果。具體而言,省級政府要以各級政府的門戶網站為主要人口統籌政務公開平臺建設,連接各類審批和服務網絡,向社會提供政務服務“一張網”。在辦事公開方面,集中統一公開各類清單以及辦事流程,同時實施動態調整,做到準確詳盡;在辦事服務方面,要開展在線填報、網上運轉、后臺審核和限時辦結,推行不同系統間統一身份認證,逐步實現“單點登錄,全網通辦”。
第二,以落實監管責任深化放管結合。橫向間要統籌落實好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方的監管責任。政府的監管責任應該重點體現在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和對生產經營者權利的保護上。同時須強調企業的主體責任和社會組織的監督責任。具體而言,政府要建立市場成員風險指標監測體系,加強對市場經營行為的風險監管。企業要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社會組織要發揮一線監測和依法提出公益訴訟的作用??v向間要構建科學的監管職責體系,完善綜合監管,減少職能交叉。在未成立行政審批局的地區,要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制定部門監管責任清單,在已成立行政審批局的地區可探索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劃分審批與監管的責任。
第三,以失信聯合懲戒守住監管底線。多部門合力提高對失信企業的懲罰,積極推動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協同監管、信用聯合懲戒機制。同時,把失信行為的行政處罰、社會懲罰和法律制裁結合起來,建立市場監管部門與法院之間統一的信息化協作系統,加強與法院信息合作和協助執行,提高失信懲戒成本和附性。
第四,以融合線上線下兩個平臺優化政務服務。互聯網平臺是政務服務的入口,實體大廳是政務服務的基礎,要統籌兩個平臺的服務資源、統一服務標準,做到無縫銜接,合一通辦,最終實現“多渠道受理、一平臺辦理、多渠道反饋”。具體而言,就要以廣泛推進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筑牢實體大廳這個基礎,切實解決企業、群眾在政務大廳與部門之間來回跑腿的問題;以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政務服務網絡向鎮街和村居等基層延伸,實現基層便民服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