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高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高質量,增強效果的必由之路,為實現供需平衡水平由低到高躍升,為金融產業的未來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本文主要通過供給側側改革的原因和內容,分析我國金融產業結構現存的失衡問題,最終對金融結構調整助推供給側改革提出了建議。
我國經濟目前仍處在長期的發展階段,雖然發展速度基本保持穩定,但是還存在著較多的結構性問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調整成為我國經濟長遠快速發展的瓶頸,因此,針對生產潛力進行刺激,激發生產動力,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短板的快速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與內容
目前我國經濟供需關系的主要癥結是供需錯位、結構性失衡等,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刺激消費、拉動投資、促進出口貿易等,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在短期內能夠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但是長期存在會導致經濟發展出現很多遺留問題,所以,進行相應的經濟政策調整,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穩定、快速、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以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為發展目標,而融通資金、社會保障是其主要的發展成本,要想節約發展成本、實現發展目標,首先要建立產品優化機制,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對相應的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其次,進一步推進企業所有制的改革與創新,積極啟用企業激勵機制,樹立品牌意識和產權意識,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最終提升經濟的整體發展效率。
我國金融產業結構明顯失衡
金融體系中融資結構扭曲。首先,相較于股權籌資而言,債券籌資的比重過大。由于資本市場存在期限短、缺乏層次性,張力不足,民間資本的激活和民營資本的引如障礙重重,限制公用事業領域投資,對非國有投資者缺乏保護等問題,導致金融體系內不能激發股權性資金的活力。其次,活躍于國外城市建設領域的項目融資、證券化融資等模式,在我國雖有發展,但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再次,在股權融資內部,亟待發掘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非上市股權交易和創業板市場的作用,同時,尚不完善的資本市場也制約著長期資金供給者職能的發揮。最后,在債券融資內部,城投債券、信托和銀行信貸等成為主流融資方式,中長期債券的支撐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出來。
金融體系內潛在的流動性風險較高。基于融資約束的原因,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時,基本采取“短貸長投”的方式,將從銀行借貸的流動資金購建固定資產,從而導致投資的流動性風險被進一步強化。如果固定資產在短期借款到期時而無法及時變現,就有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所帶來的違約風險。對此,銀行為了避免和控制不良貸款率的提升,往往在預期企業可逐漸消化貸款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轉貸,嚴控信貸規模并進行宏觀調控之下,短貸長投的流動性風險逐漸向銀行轉移。
金融體系內資金籌集與運用的期限不匹配。首先,存在銀行短期資金的長期化現象。原因在于在固定資產的自籌資金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債券等固定收益的融資產品,這些債權類融資產品,乃至商業銀行,都是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者。由此看來,缺乏可持續的長期資本與中長期投資相匹配,必然會帶來潛在的期限錯配風險。
其次,銀行作為長期投資的主要供給者,“短存長貸”現象嚴重。銀行的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中,活期存款比率超越定期,居高不下。在行業監管和宏觀調控措施下,貸款期限增量結構有所改善,但也帶來中長期信貸供給的下降,在存量結構中,仍以中長期為主。
最后,固定資產投資中直接或間接來源于銀行貸款的部分居高不下。從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看,銀行信貸投資支持的比重并不高,但在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中,銀行資金所占比重確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前年份沉淀的貸款、企業短期資金的長期化、關聯方引入的貸款以及企業異地貸款等。
金融產業結構調整助力供給側改革的措施
基于戰略創新,提升綜合金融能力。商業銀行往往是提供單一的存、貸、匯服務,這已經不能滿足金融行業發展的需求,綜合性、全流程、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應運而生。首先是服務手段的創新,以客戶為中心,集多功能銀行、交易型銀行為一體,資金鏈、交易鏈和產業鏈相互交融的服務體系,從深度和廣度上同時滿足客戶的需求。其次是支撐技術的創新,以物聯網、大數據的技術變革為背景,進行專業協同、高效聯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平臺的探索與構建。最后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銀行要基于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收益與風險不匹配的問題,積極探索債權和股權聯動、投資與借貸聯動的新模式。
在金融體系中大力發展中小銀行。目前,中小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發展力明顯不足,不僅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無法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更無法激活金融體系本身的競爭活力,這就是金產業的結構性缺陷之所在。因此可以看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整個金融體系的活力源泉非中小銀行莫屬。在金融體系中,中小銀行也是中小企業,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就需要把發展中小銀行提升到緩解經濟下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來。
“創、補、實、嚴”四位一體,深化金融產業結構調整。首先,金融產業結構調整就要突出一個“創”字,通過高效流轉的金融產業推動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其次,金融產業結構調整要落實一個“補”字,借助金融手段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性。再次,金融產業結構調整要注重一個“實”字,基于金融精準定位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后,金融產業結構調整要恪守一個“嚴”字,以金融來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安全性。加強全業務、全口徑和全流程的風險管理,強化風險前瞻性管理,夯實風險管理技術,全方位進行風險控制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