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云

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取證方式和手段多樣化。但是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民法中非法證據的排除,使得在實際審查中缺乏統一的規則,不利于進行非法證據的排除。因此,必須要及時確定我國的相關規則,并注重其理論上的完善。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對證據合法性、可靠性和聯系性關系的一種判斷,主要目的還是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隨著我國民事審判方式和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國司法審判實踐中也要注重構建民事訴訟中對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這樣才能推動我國民事訴訟法律體系的快速建立。
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民事訴訟非法證據
對于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我國并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但相關司法解釋還是有所涉及。而民事訴訟非法證據包括四個法定的內容:第一是收集證據的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和委托人;第二是收集證據人具有主觀的故意,明知證據收集的手段或方法不合法,但是仍然進行取證調查;第三是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而且這一行為使得他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第四是其客觀取證行為具有違法性,觸犯了現行法律的規定,所以法律會對其作出否定性評價,并排除這一證據,目前我國民事訴訟的證據形式主要有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等七種。而判斷非法證據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其是否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并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即取證手段和結果是否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理論基礎
因為有當事人個人進行證據收集,所以相應地就出現了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探討這一內容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它體現的是對人權的一種保護,法律通過對公民個人權利侵害的行為進行預防并矯正,來尊重和保護人權,以侵害公民個人權利來收集證據的方式不被允許。而且這一規則通過排除非法證據,法官可以更好地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并結合事實進行公正合法的判決,這是法律權威和社會正義維護的要求。建立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助于維護各方的利益。對于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民事訴訟會對其不法性的否認,并進行排除,這樣就可以保護對方當事人利益,對方當事人也因為使用非法證據而再次陷入不利境地;而違法性取證也會對各方訴訟參與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規則就可以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
實踐中的價值沖突
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價值沖突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體現在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之間的沖突,在民事訴訟中,證據取得的手段和方式的合法性是程序正義的要求,這就要求排除違法和不正當手段取得的證據,而程序正義就會減少法官獲得的證據材料,這樣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就容易遺漏事實,損害了實體公正;第二是目的合法和程序違法之間的沖突。通常當事人進行證據收集的目的具有合法性,它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向對方當事人證明其確實對自己的合法權益產生了侵害,但是其證據收集的手段已經超出了法律認可的范圍,甚至與法律的規定相沖突;第三是自己合法權益的保護和他人合法權益侵犯的沖突,在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被侵害后,他們可能就會進行非法取證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這一非法行為又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并可能對他人的人身、精神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雖然這兩種利益都有值得保護的利益,但是法律不能同時兼顧。
我國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的立法現狀
法律規定
雖然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中存在一些價值沖突,但是這并不會對其在法律進程中的作用產生影響,我國民事立法中非法證據排除的精神和原則體現的還比較普遍。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第五十條規定:“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第六十四條規定: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而且在《批復》中還確認了證據取得的合法性,任何確定途徑不合法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根據,比如私自錄制的談話內容等。這一規定的出臺是對私自錄取的錄音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一種肯定,它大大推動了我國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形成,統一了我國司法實踐中對這一問題認識上的混亂,減少了自由裁量。但是使得訴訟中很多視聽資料被排除在外,案件審理受到了影響。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證據規定》又進一步作出了修改,第六十八條規定還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與他人合法權益、法律禁止性規定進行了明確,如果取得的證據侵害了他人合法權益或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就不能認定這一案件事實。這樣就界定了非法證據的概念,使得其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明確其不具有證據資格。
立法缺陷
《證據規定》的立法形式只運用了司法解釋的形式作出規定,對于《民事訴訟法》來說,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的非法證據規定已經是一種突破,為自己的審判程序設置了規則。而司法解釋確立這一規則缺乏足夠的嚴肅性,因為這一規則影響著當事人重要的權利義務,其形成具有非公開化、非程序化和非論辯化,使得其科學性欠佳,而且也沒有明確非法證據的實際標準,只是大體給出了裁量的標準,使得“非法證據”只能依靠法官自由裁量。因為判斷標準的模糊化,使得各地法院對“非法證據”出現不同的認定,使得法律適用混亂。在民事訴訟實踐中還出現了很多問題,說明我國的《證據規定》還不太完善。
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
判斷標準具體化
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取證能力還比較弱,如果此時取證比較困難,對于當事人的取證行為就不應該進行過分的限制和約束。“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是判斷證據非法性的條件,如果證據獲取的過程并沒有對他人的合法權益產生侵害,就可以排除,而且對于侵害他人合法性的程度還要進行區分。如果取證過程的違法性比較輕微,或取證有部分程序上的瑕疵,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認定時必須要保證其可以達到嚴重違法或重大違法的程度。認定民事非法證據的標準是重大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因此不能寬泛地理解“以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中的“法律”,必須要從狹義上來理解,主要是憲法、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之外的一般法律,也就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務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這樣才能給當事人提供更加寬松的舉證環境。
完善制度建立
1.設置相關規則。我國目前還沒有設置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中有所涉及,這與我國現行立法法的規定不符合,不利于進行司法實踐。作為一種法律規則,在《民事訴訟法》中就應該對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進行明確規定,所以修訂《民事訴訟法》,規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使得其效力等級與其他法律平等。立法機關也可以獨立出臺《民事證據法》,保證這一規則的設置符合法律規定。
2.建立相關保障和處罰機制。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已經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設置了強制措施,但是其強制效果不明顯,必須要支持案外第三人進行取證。因此,法院在簽發調查令制度時,可以根據三個階段進行實行:當事人或代理人提出申請,法院審查后簽,當事人或代理人執行調查令。此時,如果證據持有人拒絕遞交證據,就可以根據其情節的輕重來作為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進行處理,可以處以一定數額的罰款。而且,我國的證人出庭率比其他各國低,所以法律可以將證人出庭作為一種法定義務,并適當給予補償,提高證人的出庭率。
3.設置庭前排除制度。目前《證據規定》已經對證據交換的主持人進行了規定,但是還不太具體。其中涉及的審判人員不明確,所以現宴中庭前審查的法官和主審理案件的法官都會主持庭前審查。因此,必須要將證據交換法官和證據審理法官進行分離,避免在庭前法官就已經完成了證據質證,并形成一定的認識,產生先人為主的觀念。同時也要對證據交換案件的范圍進行明確,需要證據交換的案件就是法律規定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或證據較多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提出申請交換的案件也要進行證據交換。但是對于重大、復雜、疑難、證據的多少等規范性表述沒有進行明確,可能對于本應該在庭前交換的證據沒有進行交換,使得訴訟程序中仍然出現非法證據。因此,對于證據交換案件的范圍要進行具體規定,這樣才能發揮庭前證據排除制度的真正作用。
結語:
隨著我國司法進程的發展,相關制度還在不斷完善,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提上了發展日程。這不僅是立法技術問題,也與我國的民事訴訟實踐關系密切。因此,必須要從立法層面上來完善這一規則,并在我國民事證據立法中盡早規定相關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推動案件審理過程中這一制度的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