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席席 江偉浩

實用理性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心理的重要特征,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實用理性延續至今,其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人生觀念和生活信仰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實用理性產生發展、特征等方面的論述,為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現實可能性。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鮮明的務實事、戎空談的經世致用特點,李澤厚先生將這一特點概括為“實用理性”,即非常關注現實的價值,以解決社會、人生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熱衷于對國計民生問題研究與探索,缺乏對抽象思辨的興趣與對超越價值的追求。我們平時所強調的“實用”、“實際”都是實用理性的表現。
實用理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關注社會生活、把握整體等,體現出中華民族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生活觀念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實用理性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幾乎為大多數孔子研究者所承認,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仁”而非“禮”。后者是因循,前者是創造。孔子的仁學思想是一個整體模式。它由四個方面組成,分別是(一)血緣基礎,(二)心理原則,(三)人道主義,(四)個體人格。其整體特征是實踐理性。孔子仁學建立在血緣基礎上,以“人情味”(社會性)的親子之愛為輻射核心,擴展為對外的人道主義和對內的理想人格,它確乎構成了一個具有實踐性格而不待求外的心理模式。(李澤厚,1985)。
實用主義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期間一直在美國哲學舞臺上居于主導地位的哲學思潮。實用主義一詞來源于希臘文(pragma),原意是行動、行為。實用主義是最早傳人我國的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也是在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西方哲學流派。如果客觀地分析,應該說,從某種意義上,實用主義和中國傳統的“實用理性”有某些相似之處。李澤厚在他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普對這個問題做過初步的探討,提出“實用理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的辯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辨的(王利紅,宋浩,2002)。但是中國傳統的實用理性也有明顯不同于實用主義的地方。表現在它重行動而富于歷史意識,無宗教信仰卻有治平理想,有清醒理智又充滿人際熱情。
實用理性的特征
實用理性非常重視現實和實用,它不作理論上的爭鳴與探求,更關注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深入認識和妥善處理事物的性質、功能、作用和關系,以及如何才能夠使之更好服務于生活的需要。例如,在人鬼神問題上,孔子持的觀點是“存而不論”,即“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還說過“古言者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兵家將實用理性講求實用實際的思維方式進一步發展到極致。用概括性的二分法來分析客體,抓住其要害,并時刻將之與主體的厲害性聯系在一起,以維護和實現主體功利目的。
人在思維時,往往以人自身、以思考者自身為中心,以主體的實際需求為人視點,因而導致在思維過程中把以自身為中心的價值判斷和以客觀事物為中心的事實判斷相混同、融合,從而使整個思維體現出極強的主體性,只注重人與有關的一切、注重決意、目的、效果,而不過多地注重事物本性,不注重科學知識,以己為用,體現出十分濃厚的實用色彩(楊蔚,2001,第72頁)。
實用理性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共識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孔子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統一的生態倫理共同體,并賦予它一定的生命意義和倫理價值。實用理性倡導用理智來引導、滿足、節制情欲。孔子有“過猶不及”的觀點,即反對毫無節制的縱欲。所以,在欲望面前人要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力圖避免物欲泛濫,欲壑難填的情況出現。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人口流動加快,熟人社會逐漸消失,生人社會取而代之,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和冷漠化,人際沖突劇增。對此,實用理性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它從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提倡人類社會要建立一種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便于在人際的和諧關系中,獲得歸屬感,從而促進個人與社會的良性發展。孔子的“仁者愛人”,莊子的“以鳥養養鳥”等,都提倡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人與社會關系方面,當下普遍關注的個人誠信問題、社會公德心缺失問題。事實證明,過分維護個人利益,忽視犧牲他人(群體)利益,將最終導致個人利益無法實現。實用理性內在的注重“度”的把握,關注如何處理調節人群社會、生活活動以及個體身心,并在平衡好現實生活中人群關系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滿足和安慰,實現個人社會理想及個體人格的完成,從而維持和延續生活、生命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