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莎

做好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高校貧困生的健康成長、校園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繁榮富強的需要。本文從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入手,研究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問題,提出基于大數據背景開展貧困生精準認定和基于新媒體手段開展貧困生精準教育的解決辦法。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總體上較為完善、運轉良好,但執行中還存在政策落實留有死角、政策銜接較為薄弱、貧困學生認定等管理環節不夠精準等問題。2017年初,財政部、教育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通知》推動資助政策落實到位。在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大高校貧困生資助幫扶力度的重要部署下,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加強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1.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上學問題,近些年中央有關部門密集出臺相關資助政策措施,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個階段,共22類主要資助政策。如以經濟資助為主的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勤工儉學、校內資助等;以鼓勵先進為主的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以幫扶引導為主的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及學費減免、師范生免費教育等。
2.資助育人功能越發凸顯。高校在資助過程中積極轉變思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相繼開展培育受助學生的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實踐探索。如清華大學依靠院系黨組織,形成了在秋季學期開學時、助學金發放時、助學金發放半年后的三次談話制度,安排校系師生連續18年開展受助學生家庭走訪,聘任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擔任資助政策宣傳大使,傳遞青春正能量;昆明理工大學推行資助育人新模式,通過“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項目,將傳統的“困難資助”提升為“精神資助”、“能力資助”。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機制。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蔭2017年9月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八大以來,受助學生累計近4億人次,資助總金額累計近7000億元。這一數據表明,我國資金資助力度增大,學生資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但是,大多高校目前仍停留在關心經濟補助,而忽視關照貧困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發展。學生資助中的無償資助措施,也令部分貧困生缺乏感恩的心和誠信意識;產生自卑感和消極心理,沒有自信面對老師和同學,游離于集體之外;缺乏努力奮斗的動力,形成“等、靠、要”心理或對前途沒有信心,奮斗目標不明確等。
2.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不強。現行的貧困生認定過程和認定辦法中,存在民主評議過程主觀因素影響較大,貧困生證明材料不便進行核查,學生經濟情況和思想動態無法跟進了解等情況,造成無法準確識別幫扶對象和幫扶需求的問題。對于承受經濟和精神壓力較大,有過度自卑、敏感多疑、焦慮煩躁的學生,無法有效開展精神疏導;對于造假材料騙取助學金來揮霍的學生,無法精準開展誠信教育;對需要技能勝于物質的學生,無法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3.教育引導內容和形式不夠新穎。根據《2017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4.3%,我國網民年齡結構依然偏向年輕,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7%。作為伴隨新媒體成長的高校貧困生,他們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都有著強烈的新媒體時代特征。由此,傳統課堂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適用。
加強和改進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促進貧困生健康成長的需要。高校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受限,一是缺乏更多的學習機會,知識面較窄,興趣愛好相對單一;二是課余時間多為生活所累,要打工掙學費或者幫助家里干農活,這些因素也易誘發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及生理問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對高校貧困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幫助貧困生建立自信、自立的態度,成為一名擁有健全人格和專業技能的合格大學生。
促進校園和諧穩定的需要。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人數為2695.8萬。根據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在2017年8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7年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增長9.3%。由此可見,高校貧困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開展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勵貧困生在學習生活中實現自我,并將品學兼優的貧困生樹立為先進榜樣,對促進貧困生心理健康發展,堅定貧困生理想信念,融入并團結其他同學有很大益處,是營造校園和諧氛圍的重要舉措。
促進國家繁榮富強的需要。“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喪志則國家無望”,可見要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與大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人才強國戰略中強調以人為本,認為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高校貧困生跟其他大學生一樣都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樣肩負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重任。因此,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貧困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強和改進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基于大數據背景,開展貧困生精準認定
1.精準認定貧困生。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大數據信息集成及處理應用已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技術有利于構建貧困生信息庫,做到對象精準。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利用大數據技術每月分析學生食堂就餐數據,通過‘隱形資助系統生成當月‘生活援助預警線,再將預警線下的學生名單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進行對比,確定真正意義上的貧困生。
2.精準認定需求。大學生喜歡在新媒體平臺溝通交流,并發布自己的心情和狀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作用,善于在新媒體平臺上掌握貧困生動態和心理狀態;善于使用新媒體工具與貧困生溝通對話,獲得他們的信任;善于收集、分析貧困生新媒體使用數據,了解貧困生的生活需求、學習需求和精神需求,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基于新媒體手段,開展貧困生精準教育
1.培養新媒體思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轉變傳統理念,主動融入新媒體環境,學會使用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群、易班等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利用新媒體“碎片化”的特點,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地發布教育內容,一是便于學生接受,二是在提高教師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能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將誠信教育作為教育重點。高校貧困生的資助過程中最常見的資料造假和拖貸前貸情況都源于誠信缺失。而貧困生的誠信教育需要的是家校合作和日積月累的教育影響才能產生良好效果。新媒體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搭建了有利于家校溝通對話的平臺,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核實學生信息。
3.有效開展心理疏導。高校貧困生大多自尊心比較強,不愿意將貧困的情況公之于眾,所以對于自身一些心理壓抑、煩躁、自卑等情況往往都不敢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或輔導員辦公室去尋求幫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的隱蔽性,拓展貧困生心理咨詢平臺,在平臺上教授貧困生人際交往、心理疏導、調節情緒的方法,幫助貧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
綜上所述,高校貧困生相較于普通的大學生而言經濟壓力、學業壓力和心理壓力較大,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在普通大學生基礎上更側重于心理疏導教育、誠信教育等內容,并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從而促進高校貧困生的健康成長、校園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