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海絲路是一條溝通中西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族群活動、民俗交匯和思想交流的戰略動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青海絲路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絲綢之路;青海絲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
2013年習近平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加強中國同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成為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詞,青海絲路在歷史上鏈接南北絲綢之路,是聯通中國與南亞、中亞國家的通道和走廊的重要樞紐,在新時代仍具重要戰略作用。
一、青海絲路文化興衰的歷史
絲綢之路可謂陶瓷之路、玉石之路、皮貨之路、書籍之路、香料之路、茶馬古道等。19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絲綢之路”這個專用名詞,為聯合國、各國學術界及世界人民認可并廣泛使用。
唐代統一西域時期,青海絲路有兩條支線暢通,一條是日本著名藏學家佐藤長在《唐代青海拉薩間的道程》一文中勾畫出的由唐鄯城鎮(今青海西寧)出赤嶺(即日月山),南下經今共和,過黃河上游,越唐古拉山至西藏拉薩的支線;另一條是唐道宣撰《釋迦方志》中著錄支線:從河州出發,經鄯州(今西寧)、越赤嶺西過青海湖、經吐谷渾政權要地(今青海都蘭)、多彌國(今金沙江上游)、蘇毗國、敢國(今拉薩北)、吐蕃國,至北印度尼婆羅國的路線。唐代絲路的暢通以及新道路的開辟呈現出前代所未曾有過的中西交通之盛況。
這些由于政治統治需要的穩固邊疆、使節往來和軍事戰備以及經濟繁榮需要的商品交換、技術流通和人才往來,抑或文化交流需要的宗教傳播、藝術交匯和民風交融形成的往返頻繁、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無形中將天山南北地區與內地連為利益共同體,并逐漸使中原王朝同西域以至更遠的地區之間的各種聯系日益密切。這是一條溝通中西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族群活動、民俗交匯和思想交流的戰略動脈,同時也是承載著沿路各國、各族人民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民間文學、建筑藝術、醫藥、園藝等在內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載體。恰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贊譽的那樣:“絲綢之路是世界文化對話之路”。
二、青海絲路的歷史作用
絲綢之路的興衰對中原與西域地區的社會局勢影響深刻。歷史上每當絲綢之路通暢無阻的時期,必將使得文化昌盛融匯,物貿往來繁榮,必然會帶來民族興旺,社會穩定與國家富強;凡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時期,民族交往受到很大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紛爭不斷、戰亂頻繁,絲路的發展歷史表明:和平是繁榮的根基,穩定是發展的前提。青海絲路西通新疆、南連西藏,這一區域民族眾多,多種宗教聚集,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環境安全保護屏障,又是我國穩藏固疆的重要戰略節點。它不僅是一條和親納貢、經貿往來的官驛通途,更是一條承載東西交好、科技文化傳播的“文化運河”。在各個時代的演進中,青藏高原各族群以這些通道、走廊為依托,在頻繁的經濟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中交匯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的交通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公路、鐵路網絡和貨暢其流、人便于行的交通格局。“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著重提升國、省干線的技術等級和服務能力,完善提升農牧區公路建設成果,公路建設總趨勢持續快速增長。新的歷史條件下,青海絲路在西北現代公路交通中地位依然重要。青海境內的公路、鐵路網沿著古老的羌中道,由國道、省道干線公路、出省通道,多條用于資源開發和旅游的公路,內河航運和重點碼頭,以及園區路、寺院路等專用公路構成了集放射線、橫線、縱線、聯絡線于一體的青海交通體系。東聯隴海、北接蘭新、西通南疆、西南連接拉薩、東南溝通成都的鐵路網也正在形成之中。歷史上的青海絲路“羌中道”,已發展成為青海與新疆南部交通交流的主要干線——國道青新公路;昔日的“河湟古道”,是今天亞歐大陸橋的連貫線和西部省際大通道;曾經的“唐蕃古道”,也成為今天重要的國道主干線和青藏血脈聯系的紐帶;那盛極一時的“黨項故道”、“青唐道”、“烏思藏道”更是連接青南和青海南達西藏、四川、貴州、云南的省際大通道。
三、新時代青海絲路的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互聯互通,互利共贏已成大勢。青海交通在新時代的戰略地位非比尋常,青海西部柴達木盆地的北干線格(格爾木)敦(敦煌)公路與甘肅河西走廊接通;中干線茶(茶卡)茫(茫崖)公路西聯新疆重鎮庫爾勒;與“唐蕃古道”相吻相合的青康公路是由東部農業區經青南牧區入藏的傳統大道;由青海玉樹向南鋪陳與西藏黑(黑河)昌(昌都)連接并延伸至四川甘孜的第二條青藏公路等。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交通信息化工程包括的交通數據中心,交通業務專網和政務內網,道路運輸、公路建設養護和路政管理以及高速公路、收費公路信息管理等系統加快建成。無論是帶動經濟發展、對外交流開放、保衛國防安全、維護和平穩定抑或溝通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方面,古老的青海絲路依然煥發著現代文明的光輝。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回顧古代絲路文化盛衰的歷史,考察這條自古以來最長遠、最壯觀的中西交往的交通路線,恰如遨游一條跨越時空最縱深、最輝煌的人類“文化運河”。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青海絲路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文明共存為宗旨,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堅持對外開放,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指引下迎來發展新機遇。
參考文獻:
[1]李強.絲路結奇葩 合力筑巨廈——絲綢之路文化、文學、藝術研究回顧與展望.絲綢之路,2012年第18期.
[2]黎羌.古絲綢之路與新絲綢之路.人民政協報,2013年9月23日.
[3]王毅武.試論青海交通在現代絲路中的戰略地位.開發研究,1989年3月2日.
作者簡介:張紅巖(1971—)女,回族,青海湟源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域文化。
注:本文系青海省第二批智庫課題《綠色理念下青海文化融入“一帶一路”研究》,編號:Zk1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