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劇作為新興的舞臺表演藝術,其從出現之時就與歌劇有很大不同,其受眾更為廣泛,而流行音樂從傳播速度到受眾的接受程度,一直是眾多音樂形式中最快、最普遍、最容易接受的。本劇與傳統音樂劇的唱法不同,作曲家把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樂架構中,在強烈的搖滾唱法的演繹之下,使音樂具有非同以往音樂劇的時尚魅力。所以,在未來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創作與發展中,應該思考如何將多元化的音樂創作元素融入現代音樂劇的創作之中。
關鍵詞:流行音樂元素;音樂劇;應用
一、《巴黎圣母院》及其作者
根據法國文學巨雨果作品改編而成的法語版音樂劇《巴黎圣母院》是當代少有的音樂珍寶。詞作者是歐美樂界的頂尖才子LucPlamondon,作曲為RichardCocciante,在1998年1月的法國嘎納唱片大展中,本劇取得了熱烈反響。19世紀的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偶然看到了巴黎圣母院墻上深深刻下的希臘字母“ΑΝΑΓΚΗ”,它代表了天數——命運之神“Destiny”,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巴黎圣母院》就這樣誕生了。
二、《巴黎圣母院》多元化的流行音樂元素的體現
音樂的風格決定了整部劇的感情基調,只有將音樂劇中的感情底蘊和音樂旋律完美的結合才能將音樂之美,和情愫都表達至一個較高的水平,才能使音樂劇真正的借著音樂的旋律表達出其充沛的情感。根據現代審美的改變,如今的音樂劇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不同于傳統的音樂劇全部使用美聲唱法,《巴黎圣母院》的編曲過程中適當加入了一定的流行音樂成分。在其流行和搖滾的多層融合之下更能準確把握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使人們感到共鳴。
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巴黎圣母院》有效地運用了流行唱法的手段,但是對于美聲唱法卻涉獵較少,在演奏樂器上,《巴黎圣母院》基本是沿用了電聲樂器的手段,基本沒有管弦樂器。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巴黎圣母院》追求的是流行風格的姿態,但是在其他音樂劇中,基本都會融入一些美聲唱法的手段,在伴奏樂器上,也基本是以管弦樂為主,或者其中僅加入一些搖滾形式的電聲樂器,基本很少見到純流行樂器伴奏的現象。
三、《巴黎圣母院》的作曲技法
在《巴黎圣母院》這一音樂劇當中,共有音樂50段,作曲者將每一首歌曲都進行獨立處理,很少追求的是歌曲之間共同的音樂材料,這不僅能夠全面體現出作者的創作能力,而且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作者對于音樂劇的熱愛程度,每一段音樂都從不從的方面進行的不同元素的體現和創作,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即50余首作品基本都為原創。在今后我們的欣賞過程中也就很難觀察到歌曲與歌曲之間的相互關系。
四、《巴黎圣母院》的藝術特色及其意義
當我們在大肆引進一些西方的音樂劇時,一定要將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放在首要考慮的因素,只有被中國人從心底里接受才能夠真正取得比較好的反響。創作適合中國人審美的音樂劇是最為直接和容易的途徑,其中“民族化”就是最佳的途徑之一。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一定要重點關注當下百姓的生活狀態,關注百姓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創作者可以從中得到源源不斷的資源,從本國的資源庫中截取資源不僅能夠符合中國人自身的欣賞品味,而且還能夠將一些比較精華的中華文化進行二次展現。中國音樂劇的民族化要解決的是一個引進與轉化的問題,創作者要重點解決好這一問題。
在有些人看來,在演出風格以及一些具體的表現手段上,音樂劇一定要以爵士樂或者爵士舞蹈的形式展現,其實來講,從《巴黎圣母院》這一音樂劇之中,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劇本身具有非常強烈的吸納能力。我們應該人知道,只要是具有現代風格的、流行的并且能夠被打中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時又具有一定音樂品味的音樂表現形式都是中國音樂劇創作的表現手段,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音樂劇的成敗與得失的最終決定權在市場和觀眾手中。
參考文獻:
[1]袁勤.試論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之舞蹈與舞美[J].大眾文藝,2017,(09):148.[2017-08-31].
[2]姚穎.淺談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音樂、舞蹈、舞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08):170-174.[2017-08-31].
[3]李曉凡.《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悲劇之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2):77-78.[2017-08-31].
[4]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5]慕羽.論百老匯音樂劇中的舞蹈[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
作者簡介:張永磊(1988—),男,漢族,山東嘉祥人,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劇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