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民族聲樂早就成為了國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多個方面都起到了實際積極的作用,其中,美聲唱法是民族聲樂這個可以容納多種文化并且不斷發展的有著悠久歷史的事物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的傳統事物與新時代特點的結合。因此,美聲唱法是極具價值性、積極性與發展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想要從根本闡明這一問題,就需要在美聲唱法的歷史發展歷程的闡述與描寫中仔細琢磨,這時會發現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作用。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聲樂;價值
隨著歷史年輪緩緩前進而留下了一道道車轍,當我們走進歷史,用放大鏡,顯微鏡等高科技偵察研究這些痕跡時,會發現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客觀表現為美聲唱法給民族聲樂的創新提供了支持;具體表現為,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進程中因為對美聲唱法的學習與借鑒才能不斷茁壯成長。當美聲唱法傳入我國后,與民族聲樂產生了金屬碰撞,使發展仍有不足的民族聲樂更具科學性,更具完善性。
一、美聲唱法的興起與特點
20世紀20~40年代,美聲唱法引入中國,引起巨大的轟動,經過后來幾十年的發展與融合,在我國實現了一個從初步探索到走向成熟的過程。美聲唱法這個說法其實是我們中國音譯而來,最初這個唱法是在意大利誕生的,意為美妙的聲音,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與與眾不同的特色使其迅速躥紅并傳入世界各個角落,并在中國扎根。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美聲唱法也在發展成長,現在的美聲唱法不僅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是一種表演風格,獨具一格。說到“獨”就要從美聲唱法與其他表演形式的不同說起,該唱法的不同之處是混合音唱,也就是真聲假聲可以混合應用,調動所有的共鳴腔體。
當然,在前幾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美聲唱法的受歡迎程度在民族聲樂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實在辜負美聲唱法在歷史長河中對中國音樂的貢獻。所以,為了美聲唱法在中國能長足發展,弘揚美聲唱法,需要我們不斷吸收其他藝術文化的優點并融入到美聲唱法的創作中,形成符合中國現實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聲唱法。
二、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區別
音樂藝術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門藝術。
民族聲樂是指包括戲曲,民謠,樂器等及從這些方面隨著時間演化而來的其他表演形式,現在更多的時候是指演唱具有較多民族色彩的歌曲和樂器時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從古代的風,雅,頌到今天新時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和樂器,都有著濃厚的民族色彩,可以看出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經久不衰。在這發展的過程中創作的作品中,蘊含的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與國人濃濃的愛國情懷。我國國土遼闊,有著56個民族,每個地區與民族都有代表自己區域的民族風,也正是這些不同的民族風繪成了一幅斑斕繽紛的具有濃烈中國色彩的民族聲樂十字繡。
美聲唱法是指包括歌劇,音樂會,樂器等及從這些角度發展而來的其他的表演形式,更準確的說是指西洋傳統音樂的演唱方式,是西方人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而誕生的一種表演技巧。與民族聲樂相比,真聲,假聲可以混合使用,發出的聲音更加舒緩,富有顫音的美妙,發聲時喉頭下沉,更加強調聲音的共鳴。
三、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關系
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在傳統演唱方式上是有共同之處的,如今的民族聲樂的形成與發展是借鑒美聲唱法的音腔與技巧的,尤其在音色處理和共鳴表現上更是吸取了不少可取之處。隨著歷史的前進與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歌唱家在自己通過不斷實踐創造的作品中融入美聲唱法的技巧,從而賦予新的時代特色,才有了如今這些膾炙人口的美妙歌聲和優秀作品,也讓我們的這個音樂時代更有特色。
四、結束語
在我們的民族聲樂中,關于唱歌的咬字問題,如何運用氣息等方面仍有不足,而在美聲唱法的這種科學的,系統的要求下,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的大踏步式的前進,受到了不少人的熱愛與追捧,推動了我國音樂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隨著美聲唱法在中國的扎根與發展,民族聲樂也與美聲唱法在歷史的滾滾大浪中不斷碰撞融合,形成了全新的音樂時代,極大的推動了我國聲樂文化的發展,使其成為我國重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會進步的滾滾車輪不僅推動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審美觀也在不斷提高,音樂文化則早已是人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人們審美觀與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傳統的聲樂基本上遭到了當代人的摒棄,致使民族聲樂事業走向衰落,所以說在傳統聲樂的前提下,將美聲唱法融入其中,學習其自身優秀的并且值得借鑒的地方,對民族聲樂起到了一個良好的示范形象,對于我國的民族聲樂事業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民族音樂的影響,也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余超蘭.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及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7,(06):95-98.
[2]田苗.對比探討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差異[J].知音勵志,2017,(08):81.
[3]賀曉娜.美聲唱法對中國聲樂藝術的影響[J].知音勵志,2017,(05):223.
[4]陳芳芳.論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響[D].導師:康建中.云南藝術學院,2011.
作者簡介:張晶(1980—),女,遼寧新民人,漢族,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