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里士多德要培養擁有美德的人而不是培養正當的行為,區別在于美德的行為是否出于人的內在的品質。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美德;有心為善
擁有美德的人,就是那些本身就有美德或內在傾向的人。
一、美德的含義
在古希臘時期,美德的原義是特長、功能。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是尋找情感和行動既不過分又非不及的中道,他反對把美德等同于知識,認為美德是靜止的和道德不一樣。他主張有兩種美德:“理智的美德”和“道德的美德”。[1]
本文主要談的是道德的美德,是指通過理性控制感情和欲望而表現出來的德性,是牽涉到選擇時的一種性格狀況,一種中庸之道。它是兩種惡行——由于過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中道。它是一種中道,又是由于在激情和行動兩方面,惡行是少于應該做的,或者越出了正當的范圍。而美德則既發現有選取了那中間的。因此,就其實質和表述其本質的定義而言,美德是一種中庸,而究其為最好和應當的而言,它是一個極端。
道德的美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是由正當的理性指導的;②是由自己選擇的;③表現于德性的行為中;④是適度的遵守中庸之道;⑤是習慣或品行。
亞里士多德把知識與實踐、理智和欲望、目的和習慣結合起來考察是有積極意義的,理智的美德和道德的美德必須結合起來,不能只要一個而放棄另一個,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必須“德才兼備”。他強調美德是后天形成的,理智的美德是由于訓練產生和增長的。道德的德性是習慣的結果,德性不是天賦的,是通過社會的教育和訓練得到的。美德與感覺不同,感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不能發動道德行為:動物就是如此。而美德是在社會生活中反復訓練得到的:由于實行公正而變為公正的人,由于實行節制和勇敢而變為節制的和勇敢的人。
二、美德的判斷
亞里士多德提出,“……有的人做了公正的事卻不是公正的人,所以必定存在著某種品質,一個人出于這種品質而做出的行為都是好的,好像是出于選擇的和因為那個行為自身之故的。使我們的目的正確的是德性。而使得我們去做為實現一特定目的的而適合于去做的那些事情的卻不是德性,而是另外一種能力。”[2]如果以一個人的行為來判斷他是否是一個具有美德的人顯然是不全面的,我們首先應該判斷的是,他這種行為本身是否是處于自己本身的內在品質——“好的傾向”。如果是出于“美德的傾向”而做“美德的事”,而不是其他的特定的目的,那么他就是一個美德的人。反之則不是。因為擁有美德的人一定會做好的事,而做好的事的卻不一定是美德的人。
就如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提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即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是做了好事,但也不應給他獎勵;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前者是因為他不是美德的人,不具備美德的傾向和好的內在品質傾向,只是懷抱著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做了美德的行為,這種刻意的帶有目的的做好事,即使做了好事也不應該提倡和獎勵。后者是無意之中做了壞事,但“壞事”的行為本身并不是出于本意,所以即使做了壞事也不應該受到懲罰。
三、有心的美德是否該獎
筆者認為,即使是出于某種特定的目的,有心的美德也應該受到獎勵。
第一,美德基于習慣。道德的美德即“德性”是后天形成的,那么美德如何后天形成?教育。但實際上,美德并不僅僅是依靠教育就能夠解決得了的。當人們說一個人有美德,愛護公共環境,待人接物很溫和,不是說他學歷高就這樣,他沒上過學也這樣,學歷高可能不一定這樣,所以這不是教育能解決的,而是基于習慣。正如亞里士多德提出:“道德的美德沒有一種是由于自然而產生的;因為沒有任何由于自然而存在的動心能夠形成一種違反其自然地習慣……美德既不是由于自然、也不是由于違反自然而產生的;我們是由于自然而適于接納美德,又由于習慣而達于完善。”[3]即必須在實踐中才能有這種德行。那么邏輯上就要討論,我們以什么判據來判斷實踐行為的好和壞?亞里士多德只給出一個判據——中庸。任何事情不能過度,一過度,好事也變成壞事了。
第二,美德基于運用。亞里士多德認為:“關于所有自然所給予我們的東西,我們總是先獲得其潛能然后顯露其活動的;但是在美德方面,我們由于首先運用才獲得他們……我們必須先學習才能干的事情,我們總是以實際干去學會他們的,例如,人們由于從事建筑而成為建筑家……我們也是由于行為公正而成為公正的,由于行為有節制而成為有節制的,由于行為勇敢而成為勇敢的。”[4]由此可見,有了應用,美德才得以體現。
第三,美德基于實踐。正如亞里士多德提出,“沒有一種美德乃是由于相同的原因和相同的方法而產生和破環的,每種技藝亦復如此;因為,正是由于彈琴,才產生出好的和壞的彈琴者來。類似的話也可以應用在建筑者和所有的人身上;正是由于建筑工作做的很好或很壞,人們成為了好的或壞的建筑者。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不會需要一個教師了,所有人都會天生就是他們自己那門技藝的能手或劣手了。”[5]所以,美德方面也是如此。由于我們在與他人交往中所干的事,我們才變成公正的或不正義的,由于干那些在危險面前所干的事,并且習慣于感覺恐懼或自信,我們才變成勇敢的或卑怯的。
綜上所述,美德是要我們在實踐中去體會、去獲得,是在習慣中養成的。沒有經過實踐而談美德只能是紙上談兵或者說是一紙空文。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里,完全憑借本身的品質(好的傾向)去做道德的事是難之又難。物化世界下,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物質上的利益,正如近年來因為扶老人而受冤枉的人屢見不鮮。這樣情況下,如果教育不能培養出美德的人,使他們做美德的事,那么又如何鼓勵非美德的人去做美德的事呢?那也只有重賞了。所以,筆者認為,結合當前的實際國情有心的美德也應當獎勵。
參考文獻:
[1]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89-190.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5.
作者簡介:徐利梅(1992—),女,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