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近代史學研究的轉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念及方法的傳入是史學科學化路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社會史的關注則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有別于傳統(tǒng)歷史研究的一大特點。社會是的研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科學性,并且有效促進了唯物史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為近代的史學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史學;社會史;科學;唯物史觀
中國的傳統(tǒng)史學“均以一定的觀念預設為旨歸,或貫通上下古今,或總括一代之人事,都是一種綜合性工作”①。因此在近代西方的史學理論傳入中國之后,逐漸改變了這種史學傳統(tǒng),開始了史學界的革命。而中國近代的史學思潮起源于梁啟超的“新史學”。梁啟超在《新史學》中批判舊史學“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述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因而梁氏主張歷史研究應“會人類全體而比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視察之。內自鄉(xiāng)邑之社團,外至五洲之全局,上自穹古之石室,下至今日之新聞”,即是說,歷史學的研究需要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就成為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發(fā)端。
許冠三則認為梁啟超的史學科學化思想的核心在于“‘科學化的捷徑,莫若引各種公理公例以觀察并解說歷史;長遠之計,則在擴充史學家的修養(yǎng)及于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領域,鼓勵并引導歷史研究者采用包括統(tǒng)計法在內的科學方法”②。同時,梁啟超的貢獻還在于他提出在歷史的編纂上要打破王朝體系③,他認為舊史學弊端在于,“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而且作為傳統(tǒng)的史學編纂,其政治功用遠遠大于其學術意義,而且“大多是‘作為政治調整措施和對過去的道義解說而發(fā)揮作用的”④。這樣的史學不符合梁啟超開啟民智、使民眾建立起普遍的國家與民族意識的愿望,因而他提出必須要書寫普通人民的歷史。其研究的重點在于“整個國家而不僅僅是皇室宮廷,應當是全體國民而不僅僅是個別名人,應當是現代而不僅僅是過去”⑤。在史學的研究方法上,梁啟超還強調要“注意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開今人‘科際整合門徑的先路”,并且“愛用各種學理作歷史解析的綱領,尤愛引公理公例做推論和解說的憑借,無意中為各種決定論滲入史學領地開了方便之門。最后也是最有意義的,是肯定方法的重要性,講求方法學和倡導歷史統(tǒng)計法的廣泛使用,得近年流行于西方的‘量化史學風氣之先”⑥。
而西方學者認為“人類社會歷史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并且強調“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社會歷史”⑦。而馬克思主義史學注重研究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并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總體特征加以抽象概括,從而可以揭示其本質規(guī)律。因而,西方的社會史學家評價馬克思認為“馬克思的天才,馬克思的經久不衰的秘密,正是他首先從歷史長時段出發(fā),制造了真正的社會模式”,“馬克思主義是上個世紀中最強有力的社會分析”。⑧
而近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事實上所注重的也在于對于人類社會的研究。1923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國后,先后撰寫了《社會哲學概論》、《現代社會學》、《社會科學概論》等論著,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和宣傳,嘗試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⑨蔡和森于1924年出版了《社會進化史》,通過探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社會進化論來試圖去發(fā)現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且對社會進化歷史過程進行了分析,說明了生產關系隨生產力的發(fā)展而變化,國家、道德等上層建筑隨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更的辯證關系,指出“資本主義的大生產,不僅為將來共產主義社會準備了各種必要的經濟條件,而且為他自己養(yǎng)成最大多數的掘墓人——近代無產階級”⑩。這也就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史學與社會史研究的緊密聯系在唯物史觀進入中國之初便已經為許多學者所關注。而到了1940年,華崗出版了《社會發(fā)展史綱》一書,并以“社會發(fā)展”這一概念代替以往的“社會進化”概念。他認為“一般的這類著作都只描繪社會歷史漸進的進化過程,而忽視了歷史的突變和飛躍,即革命。他要用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來取代達爾文的進化論,突出革命在歷史中的作用”?。
而且馬克思主義史學在社會史的領域中更多得作為總體史的研究而出現,“實際上,用年鑒學派的話說,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強調綜合和整體的長時段史學”?。同時馬克思主義史學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的傳播,“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史研究和社會發(fā)展史的發(fā)展,對于破除舊的以王朝世系為綱的編年史有巨大的意義”?。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在當時的社會與時代條件之下,爭取民族地位與民族尊嚴似乎是知識分子們所共同關心的大事,因此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便被人們所關注。知識分子們首先關注到了“十月革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消除民族壓迫和社會壓迫方面的可行性”?,因此很大程度上馬克思主義是作為一種政治主張而非歷史學的理論而出現并被知識分子們所接受。知識分子們“在馬克思主義那里首先發(fā)現了一種對于中國也行之有效的進行民族革命的科學的政治工具”?,并且“被解釋為被壓迫民族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武器,其次才是被壓迫者反對不管處于什么樣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本國統(tǒng)治階級的一般的斗爭工具”?。知識分子們接受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但并未完全放棄政治史的研究并且以經濟的方式對于中國古代的歷史進行了更新的闡述。經濟史的研究是為了揭示政治史的發(fā)生、發(fā)展基礎,而對社會階級結構的研究也幾乎被簡化為階級斗爭的歷史?。然而經濟分析的方法在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二十年代后期,幾乎所有的對于中國社會和中國道路的討論,其理論的落腳點都在于經濟制度之上?。并且認為“中國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是社會的和經濟的,也就是民生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借重西方的‘主義,但各方均對資本主義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態(tài)度而傾向于某種社會主義式的解決”?。如陶希圣便指出“中國的歷史不是觀念的產物,而是地理、人種、生產技術等物質的因素造成的”,同時還強調“中國社會與西方的發(fā)展方向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中國社會之所以與西方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不同,完全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是由物質的因素決定的”?。郭湛波也對陶希圣做出了評價:“陶先生雖然用新的方法來解決中國社會問題、中國社會史,有所解答,但見解屢變;因為解答中國社會問題,非先解答中國經濟問題不可:要想明了中國社會史,非先要明了中國經濟史不可,所以近日發(fā)刊《食貨半月刊》,組織“食貨學會”,來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史研究一個新的趨勢”?。
因此,在近代中國的史學中,由于唯物史觀的傳入,社會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各個學派的史學家都將其眼光聚焦于社會研究之上。傅斯年對于史料的觀念或可說明史學家觀念的轉變,當王國維仍在注重碑文、銘文之時,傅斯年已經開始注意到“畫像、民謠這類未開發(fā)的材料”,并且認為這些描述人類日常生活的史料“是無限量的”?。而他所主持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工作也擴展到了邊疆、鄉(xiāng)村去尋找新的地下事物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
早在五四運動時期,李大釗在向國內的知識分子們介紹馬克思主義時就指出,唯物史觀對于歷史學研究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它改變了過去把歷史當作只是過去的政治……而指出人類的歷史,是人在社會上的歷史,就是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它不同于其他種種歷史的解釋方法,而尋求全部的真實”?。而且李大釗還認為社會的發(fā)展與人的積極努力密不可分,社會發(fā)展自身規(guī)律的實現還需要人類的活動。因而他指出“人類歷史是人們聯合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偉人或圣人創(chuàng)造歷史,不僅否定了英雄史觀,還第一次提出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推動歷史前進的看法”?。這也就將馬克思主義社會史研究的主要對象集中在了勞動人民當中,并且第一次脫離了英雄史觀,開始發(fā)現底層民眾的活動對于史學研究的價值。同樣,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研究院”,開展了農民戰(zhàn)爭史、革命史的研究,正式提出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fā)展等觀點?,這也更進一步的推動各位馬克思主義史家去對農民運動和階級問題展開研究。
而在社會史論戰(zhàn)中,學者們已經認同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方法。同時,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呂振羽的《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也把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概念工具引入歷史分析中來?。這場論戰(zhàn)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是不是遵循人類歷史的共同規(guī)律;二是中國歷史發(fā)展在遵循人類歷史的共同規(guī)律的同時,有沒有自己的特點。?而這種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線索的歷史研究方式將人類社會視為一個整體,從經濟制度來對社會的變動作出解釋,其整個理論的核心便在于“社會”之上。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便以經濟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階級的產生作為觀察社會變動的透鏡,從而闡釋了原始社會、國家的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因而歷史分期問題的出現,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史家對于中國古代歷史的新看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拒絕了傳統(tǒng)的按照王朝世系分期的做法,試圖展示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范疇相適應的,與時間順序一致的發(fā)展進程的內部結構?。并且,馬克思主義社會史研究的視角開始大范圍的下移,開始注重于對普羅大眾的研究,跳出了所謂傳統(tǒng)的“帝王將相的歷史”,以作為“歷史推動力”的人民群眾為研究對象進行新的史學實踐。而王學典認為唯物史觀的學術史有五個方面的特點:在學術理念上,強調史學與生活、時代、社會的聯系,特別重釋放史學在現實中的作用;在研究選題上,注重經濟因素在歷史進程和歷史變遷中的作用,傾力于社會經濟史領域;在治史方式上,通過學科整合,力求貫通性解釋;在價值立場上,主張“從下往上看”,書寫民間歷史;在學術嗜好上,聚焦于歷史關節(jié)點,關注大規(guī)模社會變動?。而且,社會史論戰(zhàn)以全新的史學研究視角,對于中國古代的社會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且以研究底層群眾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產方式而構建起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的歷史敘事,使中國古代史更加清晰、簡明地為人們所知。而且在史料方面,馬克思主義史家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手段去解讀新的史料,如對考古史料、經濟史料的運用,并且“以尋求一種‘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性質判定”?。
因此,也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史學相比于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大大拓寬了研究的范圍,視角也從關注政治轉向更多的關注與經濟與社會,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研究者將中國幾千年歷史作為一整體的、復雜的社會有機體來考察,對于政治、經濟、制度、民族、社會組織、軍事、文化、外交等項作為互相聯系和作用、互為依存和制約的因素來考察,并從總相上把握其演進的方向”。并且還“揭示出中國幾千年歷史演進的不同階段,分析其因果軌則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所以,如果要探討中國的社會史研究,其最初的起點正在于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傳入以及之后學者們對于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同時,這也正是現代社會史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基礎。
注釋:
①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2頁.
②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岳麓書社,2003.9,2頁.
③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16頁.
④[德]羅梅君.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纂——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孫立新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50頁.
⑤[德]羅梅君.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纂——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孫立新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52頁.
⑥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岳麓書社,2003.9,43頁.
⑦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23頁.
⑧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23頁.
⑨陳其泰主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1,39頁.
⑩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9,356頁.
?黃敏蘭.學術救國——知識分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2,69頁.
?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1頁.
?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1頁.
?[德]羅梅君.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纂——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孫立新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284頁.
?[德]羅梅君.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纂——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孫立新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284頁.
?[德]羅梅君.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纂——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孫立新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285頁.
?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1頁.
?羅志田.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4,141頁.
?羅志田.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4,145頁.
?黃敏蘭.學術救國——知識分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2,51頁.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163頁.
?王汎森.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5,88頁.
?溫樂群,黃冬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zhàn).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258頁.
?牛潤珍.關于歷史學理論的學術論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52頁.
?牛潤珍,關于歷史學理論的學術論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61頁.
?陳峰.民國史學的轉折——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研究(1927-1937).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序.
?溫樂群,黃冬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zhàn).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177頁.
?溫樂群,黃冬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zhàn).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178頁.
?王學典.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59-60頁.
?溫樂群,黃冬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zhàn).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270頁.
?陳其泰主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1,361頁.
參考文獻:
[1]陳峰.民國史學的轉折——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研究(1927-1937).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2]陳其泰主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1.
[3]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
[4]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9.
[5]黃敏蘭.學術救國——知識分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2.
[6]羅志田.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4.
[7][德]羅梅君.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纂——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孫立新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
[8]牛潤珍.關于歷史學理論的學術論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9]王汎森.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5.
[10]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
[11]王學典.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12]溫樂群,黃冬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zhàn).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13]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岳麓書社.2003.9.
[14]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李翹秀(1990—),男,漢族,黑龍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