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網絡信息傳輸速度越來越加快,新聞的傳遞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與傳統的新聞形式不同的是,新媒體手段下的新聞收集信息的速度快、消息的真實度不確定、受眾面更廣、傳播范圍更加廣泛。雖然新聞的表現形式、體裁和所依附的載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對其客觀原則的追求和要求反而更具體和嚴格。新聞客觀性原理是新聞業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聞實踐的基本準則。新聞的收集、撰寫與報道需要每位新聞工作者的客觀而公正地對待,也需要廣大社會人員的客觀評價。
關鍵詞:新聞;媒體;公民;客觀原則
隨著網絡平臺的多樣性,信息傳播的速度快、信息傳遞的渠道變多,老百姓坐在家里就能知曉千里之外的新聞。而且隨著智能工具的出現,這些信息平臺會根據你關注較多的新聞進行智能推送。所以新聞傳輸的除了快和多以外,還有準確的特點。老百姓們對新聞的接收和傳播越來越喜愛,也越來越依賴。但是良好的新聞環境與公民的評論、新聞工作者的付出以及社會專業人士的評價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新聞的客觀性離不開公民的合理使用與評論
在眾多的獲取新聞的渠道中,現在使用更多的是電子軟件,人們通過電子軟件來看新聞,如“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天天快報”等,這些軟件之所以受到廣泛的推薦,一方面是其投入的成本大,另一方面是其背后的運營公司之龐大。但是這么多的軟件,到底哪一個是最為廣泛且適合老百姓的呢?研究發現,在這些新聞平臺,人們不僅僅可以獲得新聞消息,還有很多養生、生活妙招、汽車、寵物、科學、健身、娛樂等類別的知識。但是司空見慣的是有些新聞下面的評論有些過于低俗,不堪入目。如果有一個專門學教育的人看到了財經類的新聞,看不懂新聞的要義,那么他想從評論里獲得更多的信息,卻發現下拉評論里都是一些不相關的評論,而且留言留的很多,這大大打擊了一個人想要學習的積極性。
其中,除了上述現象之外,還有的人的評論過于犀利,完全依靠自己的鍵盤,在底下的評論里會發表誹謗或者詆毀他人的言論,而且這樣的評論往往會被人點贊數量上升到第一或者第二級評論,于是惡性循環的影響開始了,鍵盤俠們的評論過于偏激,事實上也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看法。
因此,新聞的客觀性實踐起來仍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需要人們的文明行為來共同維護新聞環境和新聞信息的客觀性。
二、新聞的客觀性離不開新聞作者的貢獻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沒有真實就沒有新聞,每一篇報道都需要新聞作者的真實報道和客觀描述。但是實際上在新聞撰寫的過程中,由于人的主觀性,時常不可避免地記者在新聞活動中摻雜著主觀臆斷去判斷和描述新聞事件的發生與發展,此乃人之常情。但是新聞工作者被要求要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撰寫新聞稿的過程中只被允許描述事情發生的真相,卻不能抒發任何感慨,好似在寫一篇枯燥的“說明文”,但其實記者的工作也值得被認可。更何況新聞的客觀性具有自我驗證性,它廣泛而公開。
三、新聞的客觀性離不開官方的參與
一些新聞媒體為了盈利,不管是自媒體運營,還是公眾媒體,在面對利益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抵制不住,這導致在新聞報導時會摻雜一些夸張,捏造的成分在里面,這樣才可以吸引別人的眼球,有甚者甚至爆出虛假的消息,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只有官方的消息才是真正的來源,也正是因為官方的參與,官方的監督,才能讓新聞各大媒體公平競爭,才能讓新聞媒體不敢爆出虛假消息,只能客觀的評價一件事情,不敢言辭過激,否則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官方的參與保證了新聞市場的穩定,也保證了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缺少了官方的參與,新聞媒體將會混亂不堪,人民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敢信以為真。
例如,以前每逢過年大街小巷都會放著《新年到》《恭喜發財》等等的歌,無論是70后還是80后90后,對于卓依婷的歌都是耳熟能詳的。她3歲拜師,5歲開始登臺演出,7歲發行個人專輯,15歲紅遍大街小巷,然而在大概2000年,有人卻爆出消息說卓依婷出車禍去世了,當時大家都紛紛感到惋惜,有些粉絲甚至抱頭痛哭。然而事實是卓依婷還活著,并且已經結婚生子,由此可見,一些媒體為了盈利竟然不惜爆出別人死亡的消息以此來賺錢,如若不是官方的參與,不知還有多少這樣的事情會繼續發生,有了官方的參與,每個新聞媒體都不敢過分的逾越法律這條高壓線,也正是因為官方的新聞客觀真實性,才能讓我們在這個信息混亂的時代找尋到一些貨真價實的信息,否則人與人之間不存在信任與真實。
四、新聞評論家的作用不容忽視
在眾多的新聞信息的傳播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評論專家和新聞帶頭人。他們真實而客觀,用中立的態度看待和分析新聞,不帶感情色彩,不加主觀評判。他們評價得完整而全面,且推崇中庸之道。這樣的新聞評論家被社會需要,被新聞屆需要。
新聞評論家對新聞的評價比較全面,是針對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例如有一些網站有專門的評論功能。例如:中國評論通訊社、新華網、海外網、鳳凰網以及評論網,在這些平臺上,人們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尤其是針對一些新聞時事的評論。其他國家,例如美國有專業的新聞官,他們的言論因為極具代表性,所以勢必會影響整個社會人群的輿論。
因此新聞評論家的態度與表率作用,將代表整個社會的方向,他們的作用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新聞的客觀性的維護需要社會民眾的自我維護,也需要新聞工作者的客觀報道,更離不開社會公眾代表人士的客觀評論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新聞工作者的真實態度,民眾收到的新聞的真實信息,完全來自于新聞報道,因此新聞報道的作用尤為重要。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要求和因素需要考慮,本文僅是筆者的見解。
參考文獻:
[1]祝亞軍.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傳播理念的變革[J].新聞研究導刊,2015(7):196-196.
[2]田俐.對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的新聞的再認識[J].新聞研究導刊,2016(10).
[3]陳瀅.基于個性化推薦技術的“新聞客戶端”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以“今日頭條”為例[D].廣東省廣州市,2015.
作者簡介:王子豐,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