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仿生設計的發展及其對數字動效藝術形態的影響
(一)仿生設計的內涵發展
仿生設計作為一門新穎的研究學科,是綜合建立在人機工程學、心理學、材料學、機械學、色彩學、美學等多學科基礎之上的,它把包羅萬象的自然界事物中豐富的結構形態和形色的生物功能等作為設計的研究對象,并在設計過程中有選擇地仿照一個或多個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與內部原理進行的設計藝術;并能最終形成系統性的仿生研究方法和設計指導思想,促進其以更廣更深的發展形式和速度,不斷地迎接創新的挑戰。
(二)仿生設計的應用發展現狀與研究內容分析
仿生設計滲透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發展空間將是無窮盡的。國外設計領域,特別是家居用品﹑建筑﹑交通設施方面中的仿生設計已經相當成熟。相關的設計成就也屢見不鮮,從早期的美國流線型運動帶來的仿生流線型火車機車到維多利亞設計風格誕生下的螞蟻椅﹑玻璃花瓶等;科技領域的仿生創造如機器人、仿生電子眼等更是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隨著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仿生設計作為未來設計的靈感來源和潮流趨勢,勢必催生高附加值的設計產業,而在數字影像技術的高速發展下,也勢必將成為一把助力新媒介藝術價值提高的推手。
伴隨著科技力與社會力的推動,仿生設計逐漸從被認可到被重視,其研究內容也隨著引入領域的擴展而豐富起來,仿生設計的類型從單純的具象仿生發展到高度的抽象仿生,其內容也從外觀造型的仿生拓展到色彩仿生﹑功能仿生﹑結構仿生﹑材料仿生﹑聲效仿生、形態仿生、綜合仿生等多邊領域。并就目前在數字媒體藝術范疇中開始嶄露頭角,主要體現在VR技術構建下的場景仿生、虛擬角色造型仿生、增強效果仿生等一系列數字動效形態仿生體現,主要應用方向包括全息互動投影、虛擬與現實、交互空間體驗、動態舞臺美術、體感游戲、展示裝置、影視特效、仿真虛擬生活體驗展示等。
(三)仿生設計的發展對數字動效藝術形態的影響分析
“師從自然”作為一種設計原則,從工藝美術運動開始便一直貫穿在工業設計之中。那么,仿生設計——這一原則下的標準產物,無疑將成為主流趨勢,且這種潮流有漸漸地蔓延到其他設計領域的趨勢,從工業產品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到環藝設計等領域都分別有一定的仿生設計研究,因為是較為新穎的設計方法研究,因此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在筆者搜索和閱讀相關的仿生設計資料時發現,仿生設計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從形態和功能仿生為主進行探究,并取得了相應的設計成果,從國內外仿生設計的研究情況來看,形態仿生設計學和功能仿生設計學是目前研究的重點。而數字媒體藝術作為新穎領域,其可參考的研究僅局限于造型仿生和視覺圖像仿生為主,并沒有相對成熟的設計研究理論,特別是在數字動態視覺特效形態中引入仿生設計研究,更是一個新鮮的設計概念,值得引起關注。
二、關于仿生設計在數字動態視覺特效中的應用研究與發展
(一)數字動態視覺特效藝術形態的發展現狀
當下正處于文化創意產業高速發展時期,而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更是如火如荼。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蔓延發展,開辟了可運用數字動效形態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藝術新領域,如:全息互動投影、虛擬與現實、交互空間體驗、動態舞臺美術、體感游戲、展示裝置、影視特效等,均是數字動效形態的具體藝術表現,在應用范圍上也出現由數字媒體領域到公共藝術領域、并蔓延到藝術領域之外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發展之態勢,輻射范圍廣,極具推廣性,能拉動文化創意產業價值增長,具有明顯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數字動效是在數字媒體影像技術催生發展下,逐漸成熟起來的一種藝術造型手段,也是起主導作用的動態視覺呈現要素,它既服務于主體造型又擔負著效果表達的重任,兼具與環境造型配合,以達成新媒介藝術所需要的形式表達目的,是數字媒體藝術旗下自成體系的,一種表達事物動態藝術面貌的特殊手法。人類審美活動與藝術創作接受模式,隨數字技術的介入發生變化和提供的可能性,使影像信息可以任意被切割與重組,每個單元之間的過渡和效果可以變化無窮。由于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推動,對新媒介的藝術形態的特色表達提出了新的高度和訴求,普通傳統的維度視覺藝術已無法滿足受眾群中和消費者,因而對新媒介藝術形態提出了全面革新。
(二)仿生設計在數字動態視覺特效中的應用研究與發展
如何革新?提出側重關注具有特殊藝術形態魅力的“數字動效”研究是研究的出發點,而作為新媒介藝術形式的新鮮血液,“數字動效”還存在較多問題,比如其慣用動效素材而缺乏原創創新,一味追求視覺影像刺激而忽略內涵表達,只重視效果形式而減弱內容等,從而導致數字動效形態與設計主題文化意義表達嚴重偏離;那么,如何規避以上問題以及如何運用“數字動效”助推文化創意產業往更廣更好的方向發展,是解決的關鍵問題。把仿生設計手法引入到數字動態視覺特效藝術形態研究中,重視仿生設計在數字動效形態中的應用研究以及設計指導作用,通過研究設計形成一套關于在數字動態視覺特效藝術形態中的仿生設計應用方法,并能指導完成虛擬角色仿生、場景設計仿生、增強效果仿生等案例內涵設計實踐。
通過可見可感的數字影像,來勾勒仿生之力的啟示和抒發人類情感體驗,營造出數字動效的特殊藝術形態魅力,并建構數字藝術近乎全能的視角功能,滿足設計訴求。
作者簡介:趙娜(1985—),女,漢族,山東諸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注:本文系支撐2017年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科學研究《基于數字動態視覺特效藝術形態中的仿生設計應用研究》項目和結題,項目編號YB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