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發生在鄉村商店里的賒賬關系的形成原因及運行狀況來看,賒賬關系是現代化市場經濟與傳統鄉村熟人社會締結的產物。改革開放后,在農村興起的私人商店,因為熟人社會中的人情發展出了賒賬關系。經營商店不僅是個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謀生手段,也維系了鄉村社會人情關系;在經營中發生的賒賬關系不僅是一種經濟關系,也是一種傳統鄉村社會互助關系。現代化的運行利用了傳統社會關系,交織而成現今鄉村社會斑駁陸離的社會精神圖景。
關鍵詞:賒賬關系;鄉村社會;現代化
賒賬亦稱賒銷,指在商品交易時,銷貨單位先將商品交付給購貨單位,采取延期收款的銷貨方式。[1]“熟人社會”這一概念由費孝通先生提出,認為中國傳統農村是一個流動性較弱社會,農民被捆綁在土地上,生于斯,長于斯,“這是一個熟人的社會,沒有陌生人。”[2]在“熟人社會”中,“鄉村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于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一種對于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能性。”[2]從歷史學、人類學角度來看,學者多關注同是基于“熟人社會”的信用而產生的借貸,如李金錚先生對近代農村高利貸的研究,李認為“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中不講信用的可能性較大,在熟人社會里就不同了。農民的生活圈子比較狹窄,面子觀念、人情關系成為制約農民償還債務和維持鄉村借貸的一個重要機制。”[3]賀雪峰認為“熟人社會”有著統一的道德觀念、價值認同,“在費老那里,傳統的鄉村社會是鄉土社會,也是熟人社會,這個熟人社會不僅信息對稱,而且有公認一致的規矩,以至于語言溝通都變得不重要了,這種信息全對稱以外的公認一致的規矩,可以稱之為地方性共識。”[4]這種共識與李所提到的對信用的認同、堅持相一致,與“地方性共識”相似的提法,還有“集體意識”、“集體良心”,它將傳統農業社會當成一個具有高度道義認同的群體,村民之間存在著互助的關系。“它要求社區成員將社區整體的安危放在最高位置,高于個人的利益,它所追求的是社區內部每個人的權利,當危機出現時,社區內部有義務提供互惠和庇護的關系等非正式的社會保障。”[5]本文通過國家、市場、個人主動性三員模式探討鄉村社會賒賬關系,考察前輩學人現代化進程與對于傳統鄉村社會或熟人社會內部可以稱為“地方性共識”或“集體良心”的互助這一農民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的締結關系。
一、田野地介紹
本次田野調查時間為2016年2月至3月,為期一個月。考察地點在四川筠連縣樂義鄉花園村。花園村屬于樂義鄉。1953年,樂義鄉并入筠連縣時,花園村名為川龍寺,[6]1956年,改村為社,樂義鄉下設8個社,川龍寺更名為白花。1981年,開展地名普查工作,花園大隊更名為花園。[6]1984年,改大隊為村,稱為村民委員會,[6]花園村成立。回溯整個花園村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經濟變化,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一位在鄉政府工作多年的報道人總結了三四十年,樂義鄉的社會經濟變化,這與花園村的社會經濟變遷相一致。
1981年,土地流轉,少部分人自帶資金,出門到沿海做滌綸生意,這是改革后最早走出樂義鄉的一批人。到了九十年代,才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外出務工潮。這批人主要是到沿海五金廠、新疆建筑工地或是云南集市上趕場賣東西。到了2008年,川煤旗下的船景煤礦到樂義開礦后,外出務工人員減少,約有一半的外出人口留在本地工作。近幾年來,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煤炭經濟下滑,外出務工人數又激增。
外出務工是這個西南山村的經典情景,在現代化發展的華語下,為了應付一套新的生存、發展標準而造成的社會流動,正在重新塑造著社區的社會關系以及農民的內心世界精神圖景。
二、國家經濟政策、市場調節與個人選擇:由供銷社到私人經營的百貨商店
據84歲的報道人回憶,解放前(筠連縣、高縣1949年解放)[6]有面房,進行私人交易,1953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建立了供銷社:
1953年,建立供銷社,賣百貨、農產品,這農產品咋來的安?就是各鄉會做工的、會編撮箕的,編來啊,就交給供銷社,供銷社就來加點稅,加點管理費,就賣給人些。那供銷社就起個(停頓了一下,思考如何表述)傳媒作用嘛!
除了供銷社,街上有一家賣吃食的小店,市集上有私人兜售的小商品如針線、火柴等,除此之外,沒有私人經營的商店。花園村第一家商店辦于1975年,在川龍寺,經營副食品,如白酒,但當筆者向別的報道人求證時,得到了別的信息,一位年近80歲的報道人指出,在開辦供銷社時期,沒有私人商店,年近50歲的報道人指出,1975年在川龍寺開辦的商店是公家的,并不由私人經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花園村有了第二家商店。二十一世紀初期,村民私人經營的商店開始多起來。這些商店多位于路口,村民趕集、上街都會經過商店。截止2016年筆者田野調查為止,規模較大、服務范圍較廣的商店有9個,其中有3個商店,已不再經營,一個商店已搬離花園村。現存的5個商店,有2個規模較大,除了出售零食、面、酒、油等生活日用品外,還出售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村里的商店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商店經營者也有自己的難處,在利益與人情之間周旋,以保持平衡。
三、鄉村商店賒賬關系的形成及運行
賒賬,指的是在商品交易過程中先使用商品、延遲付款的現象。在對商店經營者的采訪中,報道人表示,賒賬是一種正常、普遍的現象:啥子都賒,說白了,沒錢的時候,一包味精都賒,他轉手又給你(把錢)拿來了。只有麻辣沒有賒,3角、5角的,娃兒些沒有賒。在采訪過程中,聊到農村商店的經營狀況時,報道人普遍談到當前的經濟不景氣,生意不好做的經營情況:
人流量只有那么一點,這兩年出門打工的人太多了,盡是些老者兒老媽兒得屋頭,你賣瓶水,老者兒老媽兒都舍不得拿錢來買(笑),你曉得的山,人家找茶喝、找水喝,誰個買你那瓶飲料喝嘛!這兩年,出門打工的人太多了!人些得屋頭找不到事做,得屋頭求生活都難。
當問及為何允許賒賬時,報道人都提到了,熟人,有交情,不賒不行:有時候就是人呀,都是熟人,你不好不賒斗嘛!還有嘛就是,他賒嘛,他轉個彎子,他有了就給你拿過來了嘛!
在分析上述報道人給出的解釋時,可以看到經營者與顧客行為選擇間所體現出的屬于熟人社會的“地方性共識”。“在費老那里,傳統的鄉村社會是鄉土社會,也是熟人社會,這個熟人社會不僅信息對稱,而且有公認一致的規矩,可以稱之為地方性共識。”[4]經營者出于交情,有互助的義務,將商品賒給熟人,那么,另一面便是,顧客也要積極償還債務:去年子明說經濟下滑,但我的帳基本上是攆完了的,像我賒(給別人)兩袋米,到了正月間,基本上都是解了扣扣(清了賬)的。
對于“熟人”一詞,報道人做出了下列解釋:
啥子叫熟人?這農村嘛都是相識的那種就是熟人山,就比如說都認識就是熟人,這個就不好將關系好撇,熟人就是都是認識到的人。這農村嘛,都是鄰里鄰居的,都是相近的人些就是熟人山,都是晝常(經常)都……哎呀!不說每天都見到嘛,隨時都見到的那些人些。賒嘛肯定是賒給熟人山,不可能賒給生面孔。
這里的熟人與費孝通先生提到的熟人社會中熟人內涵一致,除了有親緣上聯系,還有地緣上的聯系,判斷熟人的標準是熟悉,熟悉產生親密、依賴。在賒賬關系的運行中,除了考慮到熟人、交情外,報告人也補充了另一種說法,便是出于市場競爭的邏輯考慮:
現在私人賒賬,一個是(基于)人情,一個是(基于)競爭。以前國營的一兩個,哪個會賒賬嘛!個別情況會。現在開商店的多了,你不賒給他,別個會賒給他嘛!
在當前的鄉村社會,賒賬關系仍得以延續、運作,經營者與顧客基于鄉土社會的熟人、人情等“地方性共識”,積極維持著賒欠與償還的平衡。在筆者做調查時,也經常聽人民們談起現在“趕人情”的異狀:現在辦酒的人越來越多了,整個正月間都要趕人情,有的人沒得啥子事,都要辦個酒。
四、結語
對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討論很多,其中不可忽視的連接關系便是國家與市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劉紹華在研究諾蘇人的現代化之路時提出在國家層面上的現代化的兩種相互影響、作用的連結關系:“在國家的層次方面,兩個在政治光譜上處于極端的現代化計劃,亦即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行的中央計劃經濟以及資本主義現代化中強調市場利益最大化的理性。”[7]劉通過對諾蘇社群長時段的人類學調查,得出在個人層面上,現代化還改變了個人的渴望、抱負,也提供了更大的流動和選擇自由。[7]中國社會的現代性或有學者將其稱之為變異了的主體。新自由主義并不僅僅代表了政府力量退出市場,從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它代表了一種新的位企業家創造有組織、主動性條件的治理模式,這意味著“企業家模式”不僅擴散到學校、醫院、房地產市場,而且激勵著每個個體變成自己的企業家。[8]在中國西南的一個邊遠山村里,現代化在國家、市場及個人層面有著不同的體現,自上個世界九十年代以來,國家政策與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與打工潮、煤炭經濟與流動人口、生活水平提高與生活成本提高、對教育與更好的物質生活的追求,在這一系列的社會經濟與個人追求、選擇的變動下,而賒賬關系通過現代化與傳統社會交媾的產物——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條件下私人經營的商店不得不利用鄉村社會中傳統的社會關系網絡謀取自身的發展,賒賬關系不僅是一種經濟關系,也是一種基于熟人社會的互助關系。
參考文獻:
[1]王美涵,李儒訓,耿漢斌主編.財務百科全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452.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3-14.
[3]李金錚.信用的堅守與危機:20世紀前半期中國農民償還債務之淺析.該文為2002年在南京舉辦的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筆者未找到該會議論文集.
[4]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
[5]萬江紅,狄金華,張翠娥.社會學視野下的鄉村高利貸[J].農業經濟.2006(3):53-55.
[6]筠連縣市委員會.筠連縣志[M],成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0-66.
[7]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7.
[8]Gillian Hart,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Critical Ethnographi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4,28(1):91-100.
作者簡介:牟榕(1993—),女,漢族,四川宜賓人,中國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