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岳村鈲子”,一種古老的民間打擊樂表演,源于求神祈雨的祭祀活動,與當地百姓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原本單一的隨節奏上下顫動經過藝術改革,形成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舞蹈動作,從民間向舞臺表演的轉換既不失傳統的風格特色,又適應時代演奏之需。本文將從生活需求、藝術功能、大眾審美角度分析舞蹈表演在打擊樂“文水鈲子”中存在價值。
關鍵詞:生活需求;藝術功能;大眾審美
“文水鈲子”發源于山西省文水縣鳳城鎮岳村,當地百姓稱之為岳村鈲子,是文水古老的民間打擊表演藝術形式,是祭祀祈雨儀式的音樂。演奏時使用一種當地人俗稱鈲子的特制打擊樂器——銅質小鈸擦擊,因其聲“鈲鈲鈲鈲”而得名,通過鼓、鈸、鐃的演擊,模擬電閃雷雨的藝術效果,以滿足祈雨的需要。
1991年經多方挖掘整理并大膽創新后,“岳村鈲子”有了突破性發展,創編了“弓步錯擊”、“跨虎擦擊”、“跳叉拍擊”、“童子拜佛”、“丹鳳朝陽”等一系列的舞蹈動作,并配合布陣組畫式的表演隊形,有“方陣”、“圓陣”、“群花陣”、“四角陣”、“八字陣”、“天門陣”(“陣”即隊形的意思,取“陣”是因其起源于祭祀儀式)等陣圖,呈現出“二龍戲珠”、“雙龍出水”、“龍有八卦”等畫面,得到多方贊譽,舞蹈表演的融合在打擊樂“鈲子”呈現在占據有重要的地位。
一、從生活需求角度分析
隨著歷史的變遷,“鈲子”在人們生活需求中不斷變化。“岳村鈲子”作為祭祀祈雨的音樂影響著當地百姓的生產和生活,一方面隨著祈雨文化代代傳承,仍保持著其作為祭祀儀式的莊嚴,氣勢宏大;另一方面因其十分靈驗的佳話在民間口口相頌,廣為流傳,并逐漸與民眾的生活習俗相融合,成為迎神賽社和日常迎賓時重要形式,傳承至今仍在每年正月元宵節時表演,表達人們歡慶喜悅之情。
改革開放以來,多元文化、現代文化和新型娛樂方式進入大眾的生活,大眾文化興起。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的發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鈲子”這一大眾文化成為當地人民喜慶豐收、表達美好愿望的藝術載體,打擊樂為主的演奏方式與舞蹈藝術密切結合,利用鈲子靈活的特點,把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動作融入其中,以及舞蹈技巧的運用,增加了可觀性。
從祈雨祭祀儀仗到純碎的民間藝術,“鈲子”這一傳統文化因舞蹈表演的融入,更好的適應了時代的變化和人們的生活需求,綻放著濃烈的鄉土氣息,集聚著時代剛勁,鮮活獨特。
二、從藝術功能角度分析
“文水鈲子”最初功能就是祈雨,在靠天吃飯的環境下,祈天降雨是千萬年來當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地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載體它是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社會需求決定了實用性是其最初存在的主要功能。
面對現代文明的沖擊“文水鈲子”進行了適時地轉型,功能發生變化,其實用性功能減退、藝術功能的價值提高,逐漸轉變為民間傳統藝術文化一部分,成為人們內在情感的表達方式,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文水鈲子”在其原有的演奏方式上,與舞蹈表演創新性的結合,演奏時加上舞蹈動作使得整個畫面視覺效果更好,如圖即是在打擊小鈸時配合身體的旋轉與重點左右移動,并配合隊形的變化,整個畫面更加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傳承和發揚了這一民間藝術。
源于傳統、高于傳統,在繼承的基礎上保留其原初形式與內容,加以不同藝術形式的融和創新,“文水鈲子”的自身魅力與舞蹈的感染力結合使得其重新煥發出光彩,在眾多傳統民間音樂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從大眾審美角度分析
在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們的發掘整理和政策支持下,“文水鈲子”走進社會視野,得到廣泛關注,進入了大眾的視線。為了更好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民間藝術,先輩們不僅增加了隊形的變換,更規范了動作,要求表演者做到松膀活腕,身體隨節奏上下起伏,胯部左右擺動,身體隨著音樂律動做出一系列的舞蹈動作,與“鈲子”的演奏方式配合呈現,由單一的、靜止的成為現在流動的、豐富的動作和畫面,提高了表演層次和藝術造型,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觀,達到大眾審美的標準!
過去有一種說法“岳村鈲子去祈雨,只能男來不能女”。這種民間說法帶有重男輕女的色彩。改革后,隊伍中增添了女性表演者。女隊員的加入讓整個隊伍頓時活躍輕盈,既剛又柔,表演時忽而轉身一手劃圈,雙腿在轉身是弓箭步同跳,舞動輕盈自如。女子柔美的舞蹈動作與男子粗獷的打擊鼓點既不失祈雨的虔誠更不失舞者風范,剛柔相濟,注重表演效果和視覺美,不僅適應了時代文化發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
改編后的“文水鈲子”將打擊樂演奏與舞蹈表演融為一體,豪放穩健的舞蹈動作夸張而又真實的表現了當時人們祈雨的場面和心境,場面宏偉、氣勢磅礴,藝術效果震撼人心。
四、總結
根植于黃土地的特有文化“文水鈲子”已是民間活動的傳播載體,在傳統打擊樂基礎上融入舞蹈表演,相輔相成的音舞結合形式讓觀眾聽覺、視覺有了雙重享受,大眾的認可與參與度提高,其社會地位、藝術價值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升華,舞蹈表演的價值不可言喻。
文化沖擊交融的今天,“文水鈲子”的影響力逐漸減弱,想要更好的傳承與發展,需淬煉其演奏方式,提升舞蹈表演的藝術表現力,以達到舞臺藝術的標準,能在不同的層面提升知名度,擴大影響力使其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胡渝峰.山西文水岳村鈲子探析[J].大舞臺(雙月號),2009(05).
[2]褚智慧.山西省文水縣“文水鈲子”的民俗主體與民俗傳承調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2011.
作者簡介:馬丹,廣西藝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