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坤瑜 李芮伊 黃俊光 王雨陽 張雨珊
摘 要:臺灣客家人努力打造客家文化產業化發展,而大陸客家文化作為客家源頭,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大陸客家卻不如臺灣客家更懂“文化經營”。因此,通過探究臺灣客家的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并對比分析兩岸客家文化產業,從而促進兩岸客家文化產業的合作與發展。
關鍵詞:客家文化;產業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在全球化熱潮和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文化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沖擊,臺灣客家人在歷史背景下不斷尋求突破與改變,力圖在時代狂瀾下挽救傳統根基并創造新的文化進步,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臺灣客家傳統文化產業為當地社會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效益和經濟收益,世界客家之夜、桐花節、客家義民祭等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節日,展現了臺灣客家人面對時代沖擊時文化傳承的韌性。
二、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一)“客家桐花祭”
“桐花祭”中的桐花即油桐,每年三月至五六月份便迅速開花,常常能看到白雪般的油桐花布滿林間的美麗景象。桐花其實并非臺灣本土植物,而是由客家祖先從大陸引入臺灣,由于環境氣候等原因,油桐多分布于桃竹苗等縣市。由此一來,外來族群加上外來作物,“桐花”便與“客家”結下不解之緣,成為其族群的特殊符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開始由政府、企業、社區合作發展文化產業,不得不提的一個項目就是2002年起由“客家委員會”創辦的“客家桐花祭”。“桐花祭”是以桃竹苗地區為主的北部客家族群做重點發展地區的產業項目。每年4到5月在桐花盛開期間舉辦慶典,以桐花為意象吸引游客觀賞客家傳統文藝活動,品嘗客家美食,欣賞客家聚落自然風光。桐花祭經過15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項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慶。
(二)茶文化與茶產業
客家人自古均以茶作為敬神明、祭祖先之禮。早期的客家茶文化涉及的產業較少,家族聚落對于茶的傳統習俗需求,使茶葉成為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后期茶農出于謀生的目的,開始進行茶加工,并展開相關銷售,從而逐漸形成外銷產業。但是全球化的沖擊使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也使初期無組織的茶產業逐漸凋零。
在臺灣政府的扶持組織下,為了挽救面臨飲品時代沖擊的茶文化和茶產業,對臺灣客家茶文化實施了一系列的產業轉型。客家茶產業摒棄了過去“靠天收”的生產模式,逐步向精致化靠攏,一些家庭茶廠向觀光教育場所轉型,如臺北縣坪林茶葉博物館。同時茶葉產業也結合食品行業拓寬領域,推出茶葉相關的傳統風味食品。
客家人在發展茶飲品的同時,擴展至相關產業,發展茶文化周邊產業,如茶道與茶器已經成為保護茶文化的重要舉措。最典型的例子,苗栗地區生產茶葉的獅潭已經不再產茶,而是出售客家傳統茶器,這一舉措在傳播茶文化的同時,開拓了新型產業,深受消費者喜愛。
三、兩岸客家文化產業比較
(一)客家文化節
一般由客家人聚居地的當地政府或客家社團所舉辦,以發揚客家文化,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為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深圳客家文化節”、“香港客家文化節”、“澳門客家文化節”、廣西“博白客家文化節”等。客家文化節極大地推動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尤其是對于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二)客家茶產業
在大陸的客家茶產業優質培育方面,梅州市政府也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措施,舉辦茶葉質量評比活動、開設茶葉新技術與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茶專業技術人員,并且,大力興建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葉基地,生產更多健康、無污染的產品。
但是相較而言,臺灣客家的茶產業更加精致化,臺灣當地政府著重于通過優質茶產品和豐富的文化載體推廣茶產業發展,茶具、茶飲料、茶葉博物館等一系列客家茶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遼闊,因此,臺灣客家茶產業占據臺灣地區茶產業的主要部分。
四、兩岸客家文化產業發展展望
(一)政府扶持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政府機構的文化扶持項目,例如臺灣“行政院”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將其列入臺灣地區重點發展計劃中。針對客家文化的流失現象、客家地區的人口外移、以及客家地區產業的空洞等問題,政府也提出發展客家文化的產業扶持政策,例如桐花祭等大型政民合作文化項目[1]。兩岸客家文化發展未來計劃中,政府扶持仍為重中之重。
(二)創新結合相關產業
當下社會是產業間相互關聯合作的經濟社會,客家文化產業欲在競爭中謀求突破,需尋求相關產業的創新合作,如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即是以客家文化為主題,輔以熱點茶文化的一項客家文化產業創新,其不僅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更巧妙地迎合旅游人群的關注點,借茶文化與度假村概念,為客家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與推廣。臺灣更是活學活用將客家文化與電視電影、歌舞、工藝等產業相結合,如熱播客家電視劇《寒夜三部曲》和《桐花之戀》,形成一股客家熱和文化熱,拉動經濟效益,傳播客家文化的同時,也推動當地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腳步。可見任何傳統文化都不能封閉自己,學會在全球化時代運用全球化的方式打開自己,才能迎來客家文化的新時代。
(三)客家文化內部交流
兩岸客家文化產業要聯動開發,互為借鑒。大陸應不斷向臺灣學習其創意發展的路徑,而臺灣可不斷擴大與大陸本源的溝通,以謀求更多資源更多市場,最終形成兩岸客家文化產業的合理布局。而兩岸客家文化亦需向海外客家華僑進行交流學習,引進更多先進的產業化管理經驗,求同存異與借鑒溝通才能使客家文化發光放彩,才能使客家文化吸收到更多先進人才,贏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俞龍通.節慶活動組織創意與創新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為例[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1(5):3-11.
作者簡介:黃坤瑜,合肥工業大學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