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交通運輸業也得到了不斷地發展。交通運輸業作為社會經濟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交通運輸是人們縮短距離的重要途徑,其影響程度已經遠超運輸業自身,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同時,交通運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國家相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對交通運輸建設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黨的十九大也提出了“交通強國”的概念。因此,交通建設的不斷完善,既能夠推動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能拉動我國經濟領域的發展。下面該文章對我國不同區域交通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探究,以此促進我國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而縮小各區域的發展差距。
【關鍵詞】交通運輸 經濟增長 區域差異性
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運輸水平有很大差別,這是由于我國地域廣闊且資源分布不均所造成的。我國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發達,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交通運輸落后,因此中西部地區無論是運輸業總值、運輸量還是運輸線路里程都比東部地區少。由于我國交通運輸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業也一直是在改革調整中摸索發展。早在2014年底,我國交通運輸部通過在全國進行改革試點,獲取的改革經驗具有可推廣、可復制性,同時取得的試驗成果也具有示范效應。2016年是“t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交通運輸部為了彌補交通運輸的短板,提出了交通運輸的總體目標,在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發展并打造低碳智能交通樞紐,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017年2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提出“構建區域協調發展交通新格局”,其中包括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交通短板的補足,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體化網絡的構建等措施,這也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區域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現階段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國白建國以來就很重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我國交通運輸目前的發展情況主要存在兩大特點:一是明顯的區域差異性,二是不斷提高的交通運輸水平。
最近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我國交通運輸規模不斷擴大,機場旅客量、港口貨物吞吐量持續增長;同時貨運量、客運量、貨物周轉量以及客運周轉量提升幅度也很明顯。通常衡量交通運輸是否發達的主要指標是交通運輸線路,同時交通運輸線路也是交通運輸最基本的載體。較高的運輸線路覆蓋率和較長的運輸線路,往往意味著該地區交通運輸業發達。我國不斷增加交通運輸線路里程,截止2015年,總的交通運輸線路達到1013.892萬公里,相較于1978年增長約8.3倍。多項指標位居世界第一的包括公路通行里程以及營運鐵路里程。我國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加,人均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投資也不斷增加;交通運輸業總產值不斷增加,人均交通運輸業產值也是不斷增加,加大交通運輸業投入會帶來產出的不斷增加,這些指標的增長進一步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以上可以看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勢頭良好,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其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區域比較上,根據常用的區域分類方法,將全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分別是西部地帶包括陜、甘、寧、青、川、滇、新、渝、黔、藏10個省市自治區,其次是中部地帶包括內蒙古、吉、晉、黑、贛、湘、豫、鄂、皖9個省市自治區,最后是東部沿海地帶包括桂、冀、津、京、蘇、粵、浙、魯、閩、滬、遼、瓊州12個省市自治區。在客運量、貨運量、旅客周轉量以及貨物周轉量方面,基本上都表現出中西部地區較落后,東部地區較發達的現狀,這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的,呈現出三級階梯狀。其中,貨物周轉量中西部地區總和所占比例低于東部地區,這表明平均運輸距離方面中西部地區低于東部地區。客運強度上,西部地區旅客周轉量所占比例最低,東部地區旅客周轉量所占比例最高,西部地區客運量最高,東部地區客運量最低,這說明我國東部地區單位GDP客運量較低,單位運輸線路客運量較大;貨運強度上,東部地區貨物周轉量所占比例最高,西部地區貨物周轉量所占比例最低,中部地區貨運量最高,東部地區貨運量最低,說明我國中部地區單位GDP貨運量較高,西部地區單位運輸線路貨運量較小。在運輸線路上,總里程數各區域差異不大,但是西部地區所占的比重較小。鐵路營運里程數和公路通行里程數都是西部地區所占比例最少,中部地區所占比例最大,東部地區所占比例次之;內河航道里程數西部地區所占比例最少,東部地區所占比例最大,中部地區所占比例次之。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機場、碼頭和港口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這些交通運輸的集聚地在交通運輸發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國對外貿易運輸的港口全部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和東部地區主要包含了內河港口和主要大型機場和航班,這不僅滿足了各區域之間的運輸需求,還促進了各區域之間經濟聯系。
二、我國交通運輸發展對三類地區經濟的影響
我國第一類地區經濟發展與交通運輸是正相關關系,經濟的發展受到港口貨物吞吐量、民航客運量、貨物周轉量、客運周轉量增長的影響,其中對經濟影響最大的是港口貨物吞吐量,因為這一類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港口經濟比較發達,所以對促進經濟發展起明顯作用的是港口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一類地區對經濟發展影響最小的是貨物周轉量,原因是:一方面各地區實際值不盡相同,同時生產水平、經濟條件也存在較大差異,難免存在較大的誤差。另一方面也表明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國部分地區交通貨物運輸中重型運輸所占比例下降,逐漸向輕型化運輸轉變,貨運強度在下降。因此,經濟發展受貨物周轉量的影響不太明顯。
我國第二類地區由于處于重工業比較發達的中部地帶,重型貨物運輸較多,貨物運輸在運輸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貨物周轉量對這一類地區的經濟影響最大,其次是旅客周轉量,民航客運量對經濟的影響最小。同時由于鐵路線路多交匯于此,因此,此地區鐵路線網密布,鐵路運輸對經濟的影響與公路運輸對經濟的影響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國第三類地區由于處于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地帶,交通運輸不是很方便,且貨物運輸需求量也小,此時貨物周轉量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是很大。相反,旅客周轉量對這一類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大。同時,這一類地區自然環境較差,不利于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的發展,所以在旅客運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民航運輸,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非常大。
本文根據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水平,將其劃分為三類不同的區域,從規模性來闡述其對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分析了這三類不同區域交通運輸發展的差異性。研究表明,我國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相對應的交通運輸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性,兩者的差異性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但是交通運輸發展的區域差異性又不完全與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性相一致,區域內部差異性是導致交通運輸發展差異性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交通運輸發展政策,使其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榮飛.談談發展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問題[J].經濟研究,1980.
[2]尚榮麗.交通運輸發展的區域差異性比較研究[D].長安大學,2007.
[3]張學良.中國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區域比較分析[J].財經研究,2007.
[4]趙明.道路運輸資源空間配置的差異性分析[D].長安大學,2008.
[5]高文曉.交通基礎設施的作用及其地區差異[D].山東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