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商事法律制度有了長足發展,在法制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商法理念,弘揚積極向上的商法精神,不僅能夠促進我國更好的構建和完善現代化商事法律體系,而且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商事案件的審判等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現代商法 理念基礎 基本理念
《辭海》中對于“理念”是這樣解釋的,一、看法、思想,即思維活動的結果。二、是觀念的意思,通常指思想,即有時亦指表象或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在這里我更贊同第二種釋義,即理念就是理性的觀念、想法,或者說理性化的思維模式,它是客觀事實的本質性反映,是事物內性的外在表征。因此,商法的理念也就是指對商法的理性觀念或者是對于商法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它反映出是商法或者說商人的目標和價值追求。它是整個商事法律規范的基石并且貫穿于商法所調整的商事關系的始終,可以說它是商法的支柱和靈魂,并且對于構建現代化的商事法律體系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商法理念基礎
首先,雖然對我國商事立法的形式存在不同的觀點,即民商合一以及民商分立,但是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民商合一越來越成為我國立法發展的趨勢。正如臺灣學者張國鍵指出:“商事法與民法(尤其是債篇),雖然同為關于國民經濟的法律,有其共同的原理,論其性質,兩者頗有不同。蓋商事法所規定者,乃在于維護個人或團體之營利;民法所規定者,則偏重于保護一般社會公眾之利益”。民法是一般私法,為市場經濟的調整提供的是一般規則,而商法是特別私法,提供的是特別規則。此外二者在立法價值取向、產生的經濟基礎、適用主體以及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等許多方面有所差別。特別是在我國近些年的商事案件審判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法院系統并未設立獨立的商事審判庭,但是我國法院在近些年的一系列的變化之后,民二庭以適用商法為主,主要處理商事糾紛的案件,這使得商法的獨立性得到增強,要求法官或者律師擁有有別于普通民事案件那樣的商事理念。當然,突出商法理念的特殊性,并非完全否定民法基本原則對于商法的指導意義。民法的基本原則對于克服商法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其次,商法理念的確立應當順從商事活動的特點來設計。
商事主體的特殊性。商事主體又稱為商主體,在傳統商法中通常稱之為“商人”。首先營利性是商主體的本質屬性,它決定商主體從事商事活動主要以盈利為目地,這不僅使得商主體以對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與其他法律主體想區別,而且也使得商事行為、商事活動、甚至商法等因具有了相似的屬性而與眾不同。其次,商事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商法是私法,商事關系只能發生在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之間。
商法特殊的調整對象。即“營利性主體在從事營業性行為所發生的商事關系的總和”,詞類商事關系可以統稱為商事法律關系。它不僅包括了營利性主體基于商事交易所產生的內部組織關系及管理關系、營利性主體基于營業性行為所產生的各種關系,還包括了國家對營利主體及其營業行為實施監督所產生的關系。這些不僅可以反映出商法獨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也是建立商法理念所應當把握的關鍵點。
最后,商法的現代理念應當充分反映現代商事交易的特點以及現代法治精神。在現代市場交易條件下,市場交易出現了新的特點和方式,例如交易手段的復雜、交易周期的加快,交易范圍的擴大,等等,特別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以及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場交易的國際化趨勢也更加明顯,要求現代商法調整市場交易關系必須提供能夠保證有效實現市場運轉、資本增值的法律規范,確保市場交易的有序、高效。
民法、商法是傳統的私法領域,必然體現著私法精神的內涵。私法精神的六個主要內涵包括:權利本位、平等原則、意思自治、誠實信用、制約權力,權利平衡六個方面。一切法律,法規都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權力來自于人民的授權。國家之所以存在,目的在于保護人民的私權,人民的私權神圣不可侵犯,非基于社會公共利益和非依法定程序,權利不受剝奪和限制。
二、商法理念的內涵
(一)效益至上
立法價值取向不同是民法和商法最主要的區別,在民法的諸項價值目標中,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公平,即當公平的基本原則與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則發生沖突與矛盾的時候,民法首先會選擇公平,但商法追求的卻是效益至上。當處理效益與其他基本原則的沖突與矛盾時,選擇的是效益至上兼顧其他。所謂效益,主要是經濟體對于經濟利潤的追逐以及經濟利潤的實現。商法不但以效益為其最高的價值追求,并且為了實現這一追求,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犧牲民法中強調的公平。
之所以將效益至上作為商法的首要理念,是基于下述理由的。首先,商法中的商事主體,不同于其他法律主體,營利性是其根本屬性,并且由于商人的營利性,也使得商行為、商事關系、乃至商法具有強力的營利的屬性。其次,商法產生的經濟基礎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的。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和調節市場行為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或經濟運行模式。為了追求社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必然允許最廣泛的競爭,追求的也是最大化的效益。確認、保護并且進而促進效益的最大化是商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因此,商法實現效益理念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通過優化法律制度的設計來降低交易費用;二、商主體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體,為了滿足和迎合其營利的要求,商法通過產權明晰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三、通過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化的設計,如公司的社會責任,來實現更優化的效益。
(二)促進效率
鼓勵交易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以便能夠最大化以及最優化的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同時,為了實現商法營利的目的,商事活動從來都是力求盡量迅速且方便的完成,只有這樣迅捷的完成交易,才能夠多次反復的實現商事主體營利的目標。因此,商法促進效率的理念其實是效益至上理念的具體化。
促進商事活動的效率,總體上來講其實就是降低商事交易的費用和提高經營收益。商法主要通過建立利益保護和激勵機制、風險分配和控制機制、以及各種使得交易簡化程序和減少費用等法律制度來實現。這種制度設計不僅僅包括短期消滅時效主義、交易定型化規則、權利的證券化和行為的要式性,從廣義上來說,產權的保護、信用的維護等也可以算作在內,因為這樣的制度可以使得交易的當事人能夠產生一種滿足營利性心里的合理預期。
(三)保障安全
效益雖然是商法的首要理念,但是沒有安全的效益是不會長久的。片面的追去效益的最大化,雖然有可能帶來一段時間的繁榮景象,但是在缺乏安全的狀況下,這樣的效益只是曇花一現,不是可持續的,接踵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危機。美國的幾次經濟危機,就有忽視安全因素的原因。特別是現代商事活動中出現的歷次經濟危機,我們除了從經濟層面追究形成的機制外,還應當從法律層面、理念構成進行審視。我國現代商事活動發展進程中,更多強調的是經濟效益,而忽視安全的理念,這是我們商法理念存在的一大缺陷,值得我們反思。因為也應當予以強調。
商法上對于交易安全之保障,主要表現為:其一、商主體法定。為了保護交易安全、相對人的利益及市場秩序的穩定,商法通常以強制性規范對商事主體的類型、標準及設立作出具體的規定,以此達到控制其進入市場的目的。其二、商事交易條件法定。現代商事活動中,由于交易手段多樣化、交易周期迅速化、交易范圍擴張化等因素的影響,風險逐漸增加,商法對于商事交易的一些條件進行了限定。在我國商法的具體實踐中對于安全的保障主要體現在:強制主義、公示主義(登記制度、公告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外觀主義、嚴格責任主義等。
(四)維護公平
營利乃是商法的本質,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有損公平的狀況,因此作為商事活動的調節之法,商法應當講公平作為理念以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并且維護交易主體應得利益。它主要包括平等交易、誠實信用等內容。
我國商法的公平理念更應當強調平等交易、平等地位等內容。參與市場競爭和商事關系的企業,無論企業的性質如何、企業的規模大小,都應當賦予其在公平、開放、平等的環境下展開競爭、自由發展的權利。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國有企業對于資源以及市場的壟斷,這種市場支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妨礙的公平和平等競爭的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支配地位還將其他企業排斥出對一些重要資源的競爭權利。無論經濟政策以及貨幣政策的如何變化,處于支配地位的企業總是可以得到支持,如政策、信貸等,而一些小微企業,特別是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則難以亨受到這種待遇。從這種意義上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其說是調整經濟運行結構和狀態,更重要的是構建深度市場化的市場機制,讓所有企業都能展開充分而且有效的競爭。當然這也是公平理念的一個方面,但是對于中國來說卻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建文.論商法理念的內涵及其適用價值[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鄭青.構建現代商法基礎理論的核心——構建完整的商法理念系統[C].商事法論集,2011,(1).
[3]程淑娟.商法理念的司法實現[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4]張海濤.論商法的效益價值:內涵及制度展開[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