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雪
【摘要】確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戰略、明確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關系到經濟社會轉型與改革的全局,對于協調重大利益關系、形成廣泛的改革共識、提振社會對改革的信心,意義重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快速壯大是持續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舉措,也是真正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舉措。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共享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穩步走向共同富裕新時代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的多方面原因,并進一步對擴大中等收群體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等收入者比重 縮小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中等收入人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是構筑可持續發展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基礎。我們要充分認識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意義,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化改革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供制度保障。
根據經濟學的一般規律,高收入者的消費效應是遞減的,低收入者則因消費能力有限而不可能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作出較大貢獻,只有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壯大才能使居民消費成為促使經濟社會持續、穩步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因此,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二、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有多方面原因
從發展階段看,我國剛邁入工業化中后期,生產活動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服務業剛剛超過第二產業,但知識和技術含量高的專業服務業比重偏低,導致勞動收入相對于資本報酬偏低。同時,高質量人力資本比重偏低,也影響到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雖然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現在每年已超過750萬人,但由于人口基數大,總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比重仍然很低,2014年我國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僅為11.5%,遠低于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
從發展方式看,長期以來依靠要素驅動的粗放型增長,重投資輕消費、重物質資本輕人力資本,初次收入分配中勞動者份額和居民最終消費占GDP比重仍然偏低。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跨過劉易斯拐點,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轉折性變化,初次分配中的勞動者份額有所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影響了中等收入人群的壯大。
從體制政策看,我國要素市場發育仍然滯后,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受到制約。勞動力在城鄉、區域、行業問流動還存在各種顯性和隱性障礙,特別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緩慢,難以獲得與戶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務及教育、就業和升遷機會,抑制了這部分人的收入增長。資本市場仍不完善,實際利率水平長期受到壓制,導致大量中低收入居民的儲蓄通過低利率間接補貼給了低效率企業和部分高收入人群,形成逆向轉移支付。 三、政策建議 (一)加快以教育為載體提升人力資本 全面實施15年公共教育,將高中階段教育全面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由公共財政兜底,全面免除學費,大幅提高入學率和鞏固率。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地區、校際問硬軟件差距,有力保障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實施寬進嚴出的招生畢業制度,面向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要求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引入教學科研人員長期激勵機制,推進高等院校與校外實踐基地、企事業單位實訓基地、創業培訓l和孵化基地緊密對接,增強畢業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創造基礎。面向產業需求發展職業教育,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理順企業內部技能人才上升通道,試點推廣現代學徒制,促進技能人才職業化發展。加快培育重點領域技能人才,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二)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
徹底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使市場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充分發揮重點企業、龍頭骨干企業在企業創新中的主導作用,積極發揮中小企業的獨特作用,重視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要素投入和結構優化,把資金投入用在關鍵性領域。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構建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以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為主)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科研攻關機制。為中小企業加快創新創造條件,鼓勵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合作平臺吸納中小企業加入,積極創辦為中小企業提供產品研發、技術創新、質量檢測等服務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合作,尋求技術依托。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知識產權管理,依法保護自主創新成果。
(三)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根據放開與放寬結合、自愿與引導結合的原則,全面放開建制鎮、中小城市、大城市落戶限制,并以居住年限、就業年限、城鎮社會保險參與年限等為基準,有序放寬特大和超大城市落戶條件。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人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快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鼓勵和引導農民工積極參保、連續參保,不斷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比例,推進各類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無障礙轉移接續。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租賃補貼等多種方式,逐步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基本住房問題。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逐步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保障。切實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市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以公辦學校為主接受義務教育。擴大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規模,健全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居住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
參考文獻:
[1]張惟英,徐建萍.我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現狀與政策分析[N].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01).
[2]朱土興.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比重的路徑[J].經濟科學,2007,(03).
[3]楊宜勇,池振合.我國收入分配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稅務研究,2010,(09).
[4]陳劍.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J].中國發展觀察,2010,(11).
[5]常興華,李偉.現階段我國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構成和地區分布——以城鎮居民為分析主體[J].中國物價,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