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順
【摘要】當前,我國金融業蓬勃發展,金融業混業經營加速。與此同時,一些潛在的、局部性風險開始顯現,我國金融安全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然而,我國目前以“一行三會”為特征的監管模式與金融業的發展存在著種種不適應性,無法有效地防范風險。基于此,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金融監管,并建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穩會”)。本文對“金穩會”進行簡要的介紹,并對其成立的必要性進行分析,進而提出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強化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等建議。
【關鍵詞】“金穩會” 金融監管 宏觀審慎
一、“金穩會”概述
(一)“金穩會”的提出
2017年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了金融的重要性、戰略性。本次全國金融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穩會”),加強金融監管的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
(二)“金穩會”的主要職責
2017年11月8日,“金穩會”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次會議,明確了“金穩會”的主要職責。具體而言,“金穩會”的主要職能包括:堅持協同防范,統籌協調,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補齊監管短板,健全監管制度,改進監管方法,進行監管問責,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穩妥解決體制性、機制性問題。
(三)“金穩會”的意義
(1)加強監管的協調性。“金穩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金融監管格局從原來的“一行三會”升級為“一委一行三會”,以央行為主導的“一行三會”與“金穩會”統籌協調,將加強金融監管的協調性。有利于消除機構問“交叉區域”、“真空區域”的套利機會,最大限度減小對經濟、金融領域的沖擊。
(2)加強金融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與一行三會都是平級機構、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同,“金穩會”設在國務院層面,層級更高。同時,“金穩會”嚴格的問責機制有助于減少行政部門常見的推諉扯皮,促進流程簡化,提高決策速度,使監管落到實處,進而加強金融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二、“金穩會”成立的必要性分析
(一)金融風險分析
(1)互聯網金融風險。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與此同時,相關的問題和風險開始逐漸暴露和顯現。主要表現為信息不對稱風險、客戶信息安全風險、以及洗錢風險。
(2)影子銀行風險。由于影子銀行所受到的監管比較少,不受到準備金、存貸比、貸款集中度等方面的約束,所以影子銀行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會傾向于將資金貸給那些風險比較大、回收周期比較長的項目,如房地產、地方債務平臺等領域,這樣一來就會使資金的流動性下降,加大了影子銀行信用風險和違約風險。
(3)外部沖擊。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任何一國的貨幣政策不僅對本國的經濟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對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產生影響。近期美聯儲加息使美元資產的收益率增加,中美兩國利差收窄,從而加速全球逐利資本從我國流出,回流到美國。進而使我國外匯儲備下降、匯率波動加大、貨幣政策調控難度加大。
(二)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1)金融監管法律不健全。伴隨著金融業的發展,我國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然而與金融行業的發展相比,我國的金融監管立法相對滯后,仍然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2)金融監管的協調性差。在分業監管的模式下,各個監管機構權力職責界限明確,重點關注的是各自領域的風險監管,但對交叉領域考慮則較少。監管機構之間溝通不足、信息共亨程度低,監管部門問協調性差,監管效率低。
(3)分業監管體制與金融業的混業經營不適應。近年來,我國銀行、證券、保險機構之問的業務交叉融合已很普遍,混業經營加速。然而,各個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責不相同,信息溝通協調不暢,缺乏達成一致行動的決策和執行機制,不利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 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是實行金融監管的重要保障,對于維持金融市場的秩序,實現金融監管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上文所分析,當前我國金融監管領域的法律還存在著許多漏洞,因此,我國迫切需要進一步梳理和完善現有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同時針對立法空白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二)強化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
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的技術對現有金融統計數據庫進行改善,建設一個集中、統一、高效的金融信息資源庫,實現監管信息資源共亨多渠道、常態化,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亨與交流。此外,充分發揮“金穩會”統籌金融改革發展和監管,增強監管協調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職能。
(三)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更加關注金融機構整體行為,關注系統性風險。宏觀審慎監管模式在危機后成為金融監管的新趨勢,成為各國監管的主要原則。我國應順應國際趨勢,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更加關注系統性風險,加強宏觀審慎。
強化對系統性風險相關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特別要注意實現宏觀經濟數據與微觀監管數據的對接,通過宏微觀數據的有效結合,全面把握系統性風險的變化和趨勢。
(四)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
金融危機充分表明金融風險的高度傳染性已經不局限于國內,而是蔓延到一定區域,甚至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當前我國金融業對外放程度越來越高,這迫切需要金融監管當局加強跨國金融監管合作與政策協調。
我國應積極尋求雙邊、多邊合作,依托“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G20峰會等平臺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在信息共亨、磋商機制、技術合作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參考文獻:
[1]李文華.美國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的設立及其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1,(3).
[2]肖璞.后危機時代中國有效金融監管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3]謝瑋.金穩會亮相[J].中國經濟周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