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鑫南 張一鳳 楊振龍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眾創空間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教育開放式平臺,為高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了理想載體。本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法收集資料,以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為調研范圍,集合南昌大學、南昌航空大學等六所高校的眾創空間為調研對象,探索眾創空間發展模式,力圖全面梳理和總結南昌市的眾創空間的發展現狀,揭示了高校眾創空間研究的熱點和發展趨勢,形成對高校眾創空間發展現狀的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眾創空間 高校
一、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基本現狀
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現存的主要模式有兩種:一是以原有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部門為基礎,通過資源整合發展眾創空間。二是依托高校專業優勢,校企合作與校辦企業并舉,科研與產業協同發展,共建眾創空間。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設立創業教育領導小組,由校團委對眾創空間進行管理。第二種是實行院校系三級管理,力圖形成資源高度共亨、學科交叉融合,運行相對獨立的管理運行模式。第三種是專業化管理團隊對眾創空間進行運營管理。第一種運營模式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的,作為創新創業教育重要的實踐平臺,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創業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后兩種高校運營模式以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孵化創業項目為主要目的,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提高了高校眾創空間的運作效率以及創業項目孵化的成功率。
二、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宣傳教育
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主要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借助官網和微信平臺宣傳,線下通過活動展開創新創業教育。
三、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不能“兩手抓”
第一,部分學校重創業輕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概念強調了創新和創業的重要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然而,部分高校似乎脫離了創新。創業項目多為市場現有產品,他們更強調實際的運營效果及盈利,在創新方面遜色許多。
第二,部分學校重創新輕實踐。以學生的創新為主,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但是在創業方面捉及比較少,沒有切實的政策支持學生的實地創業,一定程度上削落了學生的創新積極性。
(二)同質化現象嚴重,發展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南昌市高校眾創空間缺乏鮮明的特點、明確的定位和專業的服務,持續吸納創客的有效動力不足。除物理空間差異化以外,大都以提供工商注冊、培訓輔導等基礎綜合服務為主,這些功能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缺乏特色。同時,高校給眾創空間的項目提供較多的幫助,比如房租水電全免,提供立項經費等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立項的問題,但是在后期項目發展起來之后,向外界進行項目推廣,仍需大量的經費。
(三)缺乏完整的交流體系,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僅限于內部交流,甚至內部交流較少。部分高校,眾創空間項目比較少,而項目之問的相似度較低,導致項目之間的交流很少。外部交流機會少,渠道少。大部分學校之間的溝通是通過學生之間進行,實施起來比較困難,缺乏完整的交流計劃,學生對外交流的積極性低。
高校眾創空間的宣傳推廣方式有待完善,真正做到讓項目“走出去”很難。有的學校未搭建完善的科技信息網絡平臺,或者部分學校已經搭建科技信息網絡平臺,但他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夠,對學生的創新教育也僅僅是停留在開設課程以及開設課外創新活動方面,而且對政策運用還沒摸索出成熟路徑。
四、建議
(一)創新創業應統籌兼顧,協調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關系
厘清高校眾創空間的定位。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一些高校只是簡單地把眾創空問理解為一種創業服務平臺,有的理解為提供培訓輔導服務更偏向創新,要進一步梳理并確定眾創空間的概念,厘清高校眾創空間的定位,掃除社會、高校對發展高校眾創空間的認知誤區與盲區。對于孵化好的項目,學校應該適時地引導項目走出去,鼓勵好的項目創業發展。對于注重創業的高校,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二)優化眾創空間功能,構建立體化服務體系,強化增值服務
(1)強化政策保障。雖然政府已出臺了眾多創業扶持政策,但在當前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過程中,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壁壘依然嚴重,許多扶持和優惠政策無法落地。強化落實政府與高校的創業扶持政策,對于大學生創客的培養和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十分必要。
(2)加強融資服務。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創投引導基金,同時,將申請免息貸款的流程簡化,適當加大免息貸款額度,讓創業者減輕資金負擔。學校應強化創業增值服務,可以借助豐富的校友資源,建立創業孵化基金;通過組建加入創客聯盟,設立精英創客基金會給予創業擔保貸款重點支持以及一定額度的資助。
(三)高校眾創空間要建立完善的交流體系
高校應進一步培育全校師生的眾創思維和創新精神,進一步擴大其開放性,打破各高校、各項目之問的限制,探索構建跨院系、跨項目的跨界式創新創業人才機制。
(1)內部交流。眾創空間中的諸多創客與創業資源,通過創意分亨、信息溝通、交叉參與創業、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等,相互編織形成了縱橫交錯、相互嵌套的網絡鏈接,可以增強眾創空間的資源整合效率與生態柔性。
(2)外部交流,可分為高校眾創空間項目交流、社會企業眾創空間交流。外部交流最好是一個月一次,可以高校輪流以取長補短。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高校眾創空問輻射帶動能力
(1)對內宣傳。設立創業教育課程和組織開展創新創業講座,鼓勵學生加入創客協會或創新創業社團、組織創新創業大賽、訓l練營等活動、增強對大型創新創業賽事的宣傳和動員力度;建立起完善的創客大數據平臺,提供詳細全面的人才庫、導師庫;設立微信公眾號或創新創業群,推送相關內容,利用校院系三級宣傳平臺進行報道和推送。
(2)對外宣傳,加強高校眾創空間的創新創業項目的成果轉化率和孵化率。高校問可以定期舉辦創業學術沙龍、整合區域創客資源,形成一個成熟的創業聯盟。此外,高校借助豐富的校友資源以及校企合作單位,組織策劃更多創新創業的活動,讓高校內的創新創業項目更好的“走出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省市媒體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王圣丹,王水蓮.我國高校眾創空間運營模式及支持系統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