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璐婷 章慢 范廣早
【摘要】社區就業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再就業從而發展社區服務業應該成為今后勞動社會保障部門工作的中心。通過2017年12月為期兩周的南京匯林綠洲的社區實地調查以及圖書館等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文章以南京匯林綠洲為例,深入探討了城市社區就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城市就業服務體系的發展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區就業 發展狀況 思考建議
一、城市社區就業概況
(一)社區和社區就業的概念
“社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騰尼斯提出,他主張,社區是一種精神共同體。其基本含義是指:一定區域內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員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社會共同體。根據社區的含義,社區就業就是以社區為依托,組織并發動社會力量,向社區居民提供崗位,促進居民就業的活動。
(二)匯林綠洲社區和社區就業概況
匯林綠洲社區隸屬于鼓樓區中央門街道,地處鼓樓區東北角,金川河南岸,占地面積約O.75平方公里,擁有居民3296戶,約8892人,56幢居民樓,有青少年約843人,社區老人約1210人。社區居委會自成立以來,以“服務居民、服務群眾,爭創一流社區居委會”為目標,以“人性化管理”為標桿,認真開展工作,規范化進行管理,并且積極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
相比于改革開放初期,社區就業得到穩步發展,但是,社區自主創業還不成熟,社區發展后勁不足,中年人失業下崗人員居多,就業情況并不穩定,以零工居多,社區就業還需得到社會的幫助。
(三)城市社區就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城市社區就業得到初步發展,但是并不成熟。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主張以社區企業就業的方式來保障城市弱勢群體的需求。改革開放初期城市社區就業開始發展并且逐步趨向正規。改革中期以后,國有企業改革,部分職工下崗,通過再就業的方式,個體經濟獲得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經濟得到大幅發展,社區建設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以社區為依托崗位出現,社區就業蓬勃發展。
二、南京市匯林綠洲社區就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1)社區就業發展的動力不足。就匯林綠洲社區而言,自主創業比較難,有限的社區服務無法完全為社區失業人員提供對應的指導,所以,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就業的活力,為社區的發展提供動力。
(2)社區就業人員的素質偏低。雖然說社區就業發展主要依賴的社會人員素質不要求高,但是社區就業不能只是在低層次發展。匯林綠洲社區的服務點雖極力開展各類豐富的活動,但是,人手缺乏還是阻礙社區更好得為居民提供服務。
(3)社區就業政策的效果甚微。在匯林綠洲社區調查的兩個星期里,我們對社區的下崗人員的資料進行更新,發現失業下崗人員占比較大的比重的,尤其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追蹤發現,只有一小部分人通過靈活就業不再需要幫助,大部分人通過一些零時工,比如在酒店負責車輛管理,在餐廳打工等等,只得到微薄的收入,并不能完全保障他們的生活需求。
三、對構建社區就業服務體系的幾點思考
(一)促進良好就業,為構建城市社區就業服務體系定好型
社區建立失業人員就業意愿臺賬。雖然匯林綠洲社區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失業人員的信息庫,但并沒有深入了解失業人員的求職意愿,通過建立這樣一個平臺,也方便進行相應的就業指導。社區及時做好相關的臺賬,使轄區內本地戶籍勞動力、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的情況隨季度更新,始終處于動態管理中。
(二)匯集多方力量,為構建城市社區就業服務體系搭好橋
利用社會資源,匯集多方力量,是社區就業服務體系工作的基本方向。
一是讓轄區居民小組為失業人員再就業牽線搭橋。由于居民小組的工作人員對社區成員的情況更加了解,這大大增加了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可能性與快捷性。
二是促使轄區企事業單位成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依靠。社區可以與轄區內企業建立用工關系,為失業人員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不定期舉辦就業培訓的座談會,來提高失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競爭力。
(三)貫徹就業方針,為構建城市社區就業服務體系鋪好路
社區把推動就業作為創建就業體系的根本方法。針對性地組織失業者參加培訓,比如面點,插花,育嬰等。匯林綠洲社區已有類似的這種培訓,但是大部分受眾還不能意識到這種培訓的積極作用。這還需要社區做好思想宣傳工作。
(四)創新服務理念,為構建城市社區就業服務體系謀好篇
社區可以重點建設好具體到個人的“跟蹤服務卡片”,推薦技能培訓情況臺賬、就業困難人員幫扶臺賬等,完善社區不同年齡階段失業人員數量、思想狀態、家庭情況、當前就業。在匯林綠洲的社區訓查過程中,社區這方面的資料還是很完備的,逐步在向規范化推進,而且服務團隊也相對年輕化。
(五)借鑒美國模式,為構建城市社區就業服務體系辟新路
根據美國社區就業的借鑒,社區就業服務體系可以參照美國社區創客教育模式,讓每個社區各有所專。社區也可以與政府、企業或學校進行合作,為就業服務體系的發展和管理注入活力。匯林綠洲社區在這方面可以多加關注,為就業服務體系的發展探尋更便捷有效、更因地制宜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曉霞.美國社區就業對東北城市社區就業的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