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要】增強依法執政本領,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現實選擇,是順應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方式重大轉變的必然要求,更是推進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依法執政 堅持 黨 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強依法執政本領,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加強和改善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
一、依法執政存在的問題
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同時,一些不能依法執政、不會依法執政、不依法執政的現象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依法執政的水平和效果。
(一)不能依法執政 法治建設仍不完善
可以說,中國的法治建設仍然不完善,無法可依現象仍然很突出,尤其是一些重要領域的立法依然沒有完成;立法過于原則、概括,缺乏町操作性,而配套法律法規建設又不能及時到位;立法存在滯后性,不能跟上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法律之間的沖突依然存在,表現為不同效力等級之間的法律、同一部門新舊法律之間、不同部門的法律之間、法律與政策不和諧的現象的現象依然存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成為影響依法執政的重要因素。
(二)不會依法執政 人治思維影響根深蒂固
可以說,依法執政過程中,人治思維的影響根深蒂固,導致依法執政能力的欠缺。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造就了輝煌的歷史,但中國缺乏法治傳統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中國先秦法家也曾主張“法治”,而且隨后的歷朝歷代雖然也重視法的作用,但其實質仍然是人治。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共產黨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襲人治型治國理政方式,這就導致在具體的執政實踐中出現懶政怠政、不會依法執政的現象。
(三)不依法執政
違規違法執政現象依然存在
各級領導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同時更是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然而,在現實中,有些領導干部忽視法律,決策不依法、遇事不講法、辦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的現象依然存在,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了人民群眾利益,影響了黨和國家的形象和威信。
二、增強依法執政本領的重要舉措
依法執政是依法治黨和從嚴治黨的有機統一。增強依法執政本領要求不論是黨的領導還是黨的建設方面,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下推進,同時也要講究依法執政的方式方法,提升依法執政的效率和效果。
(一)不斷加強法治建設
完善立法體制,改變“簡單概括”的立法思路,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立法層級,化解法律本身的矛盾沖突;依法科學立法,合理配置責、權、利,確保權力與利益徹底脫鉤、權力與責任真正掛鉤,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侵權須賠償。
(二)提高法治思維能力
加強法律學習,在學法的基礎上,對領導干部進行法治思維能力的訓練,使領導干部在出現問題時首先進行法律的思考、分析與判斷。
提高敬畏意識,領導干部要在思想上真正認識法律的最高權威性,把尊崇法治作為一種精神信仰和思維定勢,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嚴守法律邊界,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活動,決不能打法律的‘擦邊球、搞‘越位。憲法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
堅持依法辦事,要求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都要想一想是否存有法律依據、是否合乎法定程序,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真正做到依法辦事。
(三)改善外部法治環境
堅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總書記的這一妙語揭示了依法執政的本質內涵,即執政黨依據國家憲法法律獲取和執掌國家政權,并鞏同和維護其執政地位的執政方式與領導方式。
完善考核機制。不斷完善干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機制,真正把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能力納入干部考核任用體系之中,促使法治思維和方式成為領導干部慣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強化責任意識。要按照權責統一要求,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干部,要嚴格追究政治、行政以及刑事責任。
總之,只有不斷改善外部法治環境,才能為增強依法執政本領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章天或.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實現方式[J].鄧小平研究,2016,(03).
[2]沈春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J].求是,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