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芬
【摘要】農作物病蟲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搞好農業、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礎上,實施化學藥劑防治。開展化學防治把握好用藥時期,絕大多數病蟲害在發病初期,危害輕,防治效果好,大面積暴發后,即使多次用藥,損失也很難挽回。因此,要堅持預防和綜防,盡可能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以減輕對環境及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
【關鍵詞】農產品 安全 質量 問題 措施 探討
一、我國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現狀
(一)管理職能交叉,管理職責不清
目前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主要仍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農工商分離,產加銷脫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權限分散在農業、貿易、工商、環保、衛生等不同部門,都依據相應的工作職能和行業法規,各自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檢測。這種多頭管理的現象導致部門職責不清,主體責任難以落實,管理脫節,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正常開展。同時,目前仍缺少對政府管制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制度化措施。各部門通過立法的途徑使其部門利益法定化,這種法律的部門化,進一步加劇了部門之間職能的重復交叉,而且大多的管制政策出臺頒布后沒有較好的事后監督和評估。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不完善
(1)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上,表現在制定和頒布主體分散化,標準交叉現象嚴重。農業標準從計劃的提出、制定到審批發布涉及政府多個部門,部門職責不清,管理分散,相互掣肘,不僅導致管理的低效率,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技術標準重疊、交叉甚至技術內容矛盾的現象。同時,標準制定不科學、透明度低,標準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差,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定的參與主體較少,標準的制定程序不規范,缺少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咨詢的過程。
(2)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上,一方面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自檢能力薄弱。另一方面,檢測機構的結構與布局不盡合理。
(3)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建設上,存在的問題有: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沒有完全納入法律范疇,無公害農產品等認證沒有從法律的角度給予明確和肯定。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總體規模較小,認知度低。三是認證流于形式,國際互認程度較低。
(三)農產品安全質量檢測機構基礎薄弱
農業部門(含畜牧、水產)檢測檢驗機構由于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農業大市的地位不相符合,不能滿足農產品生產全程質量安全監管和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需要。
二、農產品安全質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藥、化肥污染嚴重
(1)重化學防治輕綜合防治。由于農藥在病蟲害防治中具有見效快、效果好的特點,長期以來人們對用農藥防治病蟲產生了依賴思想,因而不重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過多使用農藥,嚴重污染環境,加大農藥殘留,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
(2)農藥施用方法不科學。主要表現在:①不能對癥下藥,亂用藥;②施藥的時間、時機不當;③農藥配制比例不準確,隨意性太大;④農藥用量偏大、用藥次數偏多。
(3)使用限用高毒農藥灌根防治地下害蟲。在蔬菜產區,有的農民在菲菜、洋蔥、芹菜等蔬菜上使用限用的高毒農藥灌根來防治地下害蟲,輕者農藥殘留嚴重超標,重者成為毒蔬菜。
(4)假冒偽劣農藥充斥市場。市場檢查中隨處可以發現相當數量的假冒偽劣農藥。表現在有的摻雜使假,有的以肥冒藥,有的有效成份含量不夠,有的以次充好冒充名牌,有的純屬“三無”產品等。使用假冒偽劣農藥不可能做到科學合理。
(二)畜禽養殖污染非常嚴重
近年來,由于農村畜禽養殖得到較快發展,而這些畜禽糞便至少有2/3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這些糞便進入水體或滲入淺層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氣,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無法存活,特別是一些含有抗生素類污染物滲入農業土壤,進而通過農作物吸收進人食物鏈,從而產生“有機污染”,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三)農村生活污染成為一種公害??農村生活垃圾的成份呈多樣化的趨勢,除了常見的塑料制品外,有機磷成份也明顯增加。許多城市生活垃圾向農村運送擴散,而大部分農村并沒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處理場地,廣闊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場,嚴重影響到農村土壤、水源和空氣的質量。
(四)工業污染是農產品安全質量的最大殺手
由于城市的發展,工業“三廢”和生活污物排放量增加,以及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等,使農田土壤、農區水系及大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部分農田或菜田受到污染。另外,由于城市的擴建,原有良好的農田土壤、農區水系和大氣,有可能面臨遭受污染或破壞的危險。
三、提高我國農產品安全質量的對策及措施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隊伍建設
(1)農技推廣人員、植保人員要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家中,積極指導農民科學種植,科學施肥、科學用藥、適時采收,要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示范等多種途徑的方式,千方百計引導生產者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2)檢測部門要不定期對各生產基地的產品進行監測,及時將檢測結果上報農產品質量監管部門,監管部門要根據檢測結果時時監管。
(3)監管人員要經常深入到生產者中間,多了解、多詢問、多查閱有關生產記錄或檔案,發現違規生產,要及時予以糾正和處置,必要時,可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
(二)學習科學使用農藥
農作物病蟲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搞好農業、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礎上,實施化學藥劑防治。開展化學防治把握好用藥時期,絕大多數病蟲害在發病初期,危害輕,防治效果好,大面積暴發后,即使多次用藥,損失也很難挽回。因此,要堅持預防和綜防,盡可能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以減輕對環境及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
(三)全面推廣科學施肥技術
(1)化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這樣既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又可以彌補因速效肥料后勁短而造成的作物生長后期缺少必要營養而減產。
(2)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避免造成浪費,減少化肥對耕地的污染。
(3)推廣科學的施肥方法,做到底肥機械條施,口肥人工穴施,追肥為壟溝深追肥,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