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學武
近日,一個蘭州理工大學高數老師課間唱《吻別》的視頻引起網友關注。視頻中,一位年輕老師站在講臺上,拿著手機和話筒,忘情地唱著,而背后黑板上還留著整齊的高數板書。網友紛紛留言說“別人家的老師”,還有學生表示,老師不僅自己唱歌,還會隨機點名讓同學上臺唱歌。該老師表示,因為高數比較難,上課也比較累,想通過唱歌讓同學們換一下腦子,放松一下。
目前,大學課堂上學生玩手機、睡覺甚至逃課都已是普遍現象,如何提高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成為教師共同面對的難題。根據學習規律,一般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大多只能堅持10至15分鐘,如果這之后教師在課堂上仍然只是一本正經地講知識,學生則很容易開小差,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一些方式活躍課堂,將學生重新拉回課堂。
那么,如何才能將學生拉回課堂呢?僵化的說教恐怕是達不到效果的,此時,就需要教師擁有學科與學科之外的功夫,雖然不一定是唱歌,但可以通過有趣的活動形式來調節課堂,而這也是對教師核心素養的一種要求。
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2017年12月,學科核心素養編入高中新課程標準并正式發布,核心素養開始進入課程,走進中小學。如今,中國基礎教育已經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大學教師還是中小學教師都應加強自我學習,邁入素養自培階段。
首先,教師要有學科素養。課堂首先應該是呈現學科知識的課堂,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試想,如果老師對自己的學科知識都是一知半解,又怎能在自己的課堂上游刃有余,讓學生體驗到專業學科之趣呢?因此,作為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扎牢專業知識基礎。
其次,教師要有生活素養。生活素養就是要將生活有機地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在生活的體驗中學習。蘭州理工大學的張老師用歌聲為學生解乏,讓學生在欣賞中活躍思維就值得提倡。雖然不是每位教師都能隨時高歌一曲,但這位教師的做法卻給了我們新的思考——把最常見的生活緩壓方式搬進課堂,用“生活+學科”的形式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應該具備這種生活素養。
最后,教師要有大學科素養。作為一名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吸引到學生的目光,還應該具備全科學習的觀念與素養,這樣就能夠在講授學科知識時旁征博引,進而提高課堂的吸引力。
作為一名新時期有素養的教師,要不斷學習充電,增加知識儲備,同時還要善于創新,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的有趣度,從而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而不是一上課就覺得枯燥無味且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