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武崧
一、議論文寫作現狀分析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既是考查學生綜合表達能力的方式,又是考查學生學習思維的方法;它既是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徑,又是考查學生是否具有正確對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對于高中生,他們已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基本上可以寫出一篇像樣的議論文。但因為多數學生懶得動手,知識儲備較少,缺乏材料整合、結構安排、語言組織等技能(主要指對語文基礎不夠扎實,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的學生而言)。再有如果個別老師對作文指導不夠,致使學生對寫作也就越來越沒興趣,結果可想而知,學生的寫作水平就越來越弱,甚至越來越不會寫,作文分數自然就不高了。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呢?有個事半功倍的寫法就是開篇布局。
古人將文章的開頭比作“鳳頭”,意在強調開篇之重要。這猶如一場精彩的演出,如果它能在開場就緊緊地抓住觀眾的心,調動起觀眾欣賞的味口,那么它就可能會是一出令人蕩氣回腸的演出,甚至讓人欲罷不能,并為之嘆服。特別是在考場作文中,若能有一個別出心裁、耳目一新的開頭,就能一下子勾住閱卷老師閱讀興趣,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搏得閱卷老師的芳心,那么,可想而知,你的文章就可能得到較高的基礎分,所謂“鳳頭贏得百媚生”說的便是這個道理。也曾有人這樣說:“當你讀一本小說的時候,假如它的前三頁無法吸引住你,那么這本小說就不值得你去讀。”它說的就是如果一篇作文它的開頭不能吸引住讀者,那么就已經失敗了一半。反過來講如果我們能夠在開頭就抓住閱卷老師的心,那我們的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那么,議論文的開頭有哪些要求呢?在應試過程中應該如何開頭呢?
二、議論文寫作開頭的要求
開宗明義入主題,
直立引喻敘問比。
語言簡潔不拖拉,
觀點鮮明求靚麗。
1.“明”:顧名思義就是文章開頭要直截了當地亮明中心論點,在寫作過程不可立場不堅定,不可作“墻頭草”兩邊倒。
2.“簡”:即語言文字要簡約,精煉,且不拖沓。
3.“美”:是說在議論文寫作中語言要有一定的文采、思想或是技巧,盡可能在文章的開頭就吸引住讀者的眼球。正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如果文章一開始就能緊緊抓住讀者的閱讀心理,讀者就會“欲罷不能”,這樣,你不僅可以給讀者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可以讓他順著你的思路一氣呵成的讀完全文。結果可想而知,你的文章自然就可以獲得高分了。
三、議論文開頭的寫作方法示例與解析
議論文開頭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的理解和指導方法與技巧也不一而同,而我通過近二十年來的教學摸索,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直入法:即在寫作過程中,開篇直截了當地點明自己的觀點,第一時間告知讀者自己喜歡什么、贊同什么或反對什么,從而,讓讀者一目了然明白你內心的想法和立場。
例,有學生在題為《有幸生逢改革時》一文中這樣寫到:現在有些年輕人慨嘆自己生不逢時,沒能讓自己的才華在兵荒馬亂之時大顯身手。然而我卻要說:“我是時代幸運兒,因為我有幸生逢改革時。”
解析:這個學生很聰明,他在文中先列舉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消極觀點,然后在此基礎上筆鋒一轉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從而讓讀者明白他的立場,給人一種直觀感。
2.設疑法:即在行文中熟練運用疑問的寫法,通過對問題的設置與解答讓讀者明白寫作者的好惡、是非及價值取向,從而達到開宗明義的效果。
例:題為《機遇》一文中,有學生這樣寫:也許你很聰明,也很勤奮,但你卻沒有成功。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讓我來告訴你:因為你沒有機遇,或者你有機遇,但是你沒有及時抓住它。
解析:此文作者高明之處在于先從個人的學習和工作的矛盾入手,指出個人的努力與成功成反比的困惑所在,然后在其中積極地為人提供了解惑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文章論點。
3.引用法:說的是在文章開篇引用名人名言、諺語、俗語等,并對此進行一定的解釋說明,進而表明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取向。
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原是三國時期蜀國劉備告誡其子劉禪時說的。這就是說,不要因為惡小就去做它,不要因為善小就不屑去做它。——《勿以惡小而為之》
解析:這個作者先引用古人之言,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再由此生發開去,對此引文用自己的話進行解釋說明,并在解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顯得有據可查,而且態度鮮明,觀點清楚。
4.比喻法:此類方法指的是在遇到相對抽象、晦澀、難懂的命題時,作者為了化抽象為具體,便于讀者理解時而采用的方法與技巧。
例:《貴在堅持》一文中,學生曾這樣寫:一滴水是小的,一塊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斷地滴在石頭的同一地方,天長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樣一個人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堅持不懈,不斷努力,舊后就會成功。
解析:例文中的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對《貴在堅持》這一論題的理解,他從生活中常用的成語“水滴石穿”延伸拓展開去,對這一成語進行了系統的解析,運用修辭手法把抽象的問題說得更加明白、透徹、易懂,進而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四、學生應試作文優秀開頭示例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說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說的是光有理論是不夠的,更多的要付諸實踐。在寫作中如果單純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卻不能熟練地加以掌握并運用最終也只能是空談。所幸的是,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指導,有部分同學能從一定意義上加以運用,作到“學以致用”。
在高一(上)階段考試中,命題者以冰心的詩入題,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材料如下:
閱讀下面的小詩,按要求作文。
“言論的花,開得愈大,行為的果子結得愈小。”——冰心
請以“言與行”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很多同學面對這樣一個話題無從下手,或者寫得沒有深度,但也有部分同學能較好地運用所教方法與技巧入文,尤其在開篇中加以熟練運用。示例如下:
例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強調了行動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做任何事不能一味地照搬課本,更不能夸夸其談,而要付諸行動。——《行為與言論》(章妍)
例2:諸葛亮曾云:“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可見,在一個人品格中,謙遜何其重要,謙遜之花方能結就豐碩之果。——《謙遜之花結就豐碩之果》(盧師薈)
例3:人活在世上,夸夸其談,難有作為;而少說多做,將必成大器。當你腳踏實地、用心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那你就定能成功。——《少說多做者,必成大器》(涂舒穎)
例4:“言論的花兒開得愈大,行為的果子結得愈小。”冰心的小詩向我們闡述了“少說話,多做事”的人生哲理。——《少說話,多做事》(翁明琪)
例5:古往今來,成大器者往往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潛行,于無聲處悄悄浮起。此時無聲的蓄勢也正孕育著勝利的果實。——《無聲之花孕育勝利之果》(羅劉旖)
解析:從這些同學的開篇中可以看出他們主要運用了“直入法”“引用法”或“比喻法”。在例1和例2中,兩位同學熟練地運用“引用法”。他們分別引用了陸游和諸葛亮的話,并對此進行分析,從而說明一個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只是夸夸其談,更重要的是付諸于行動。在例3和例4中,兩位同學主要是運用“直入法”。例3同學直接闡明自己對“言論與行動”的看法,告訴人們生活中“行動”的重要性;例4同學而是直接從冰心的詩延伸開去,直接點明了“少說多做”的道理。例5同學把“言論”和“行動”的關系比作“花”和“果”的關系,通過比較分析告訴人們,在默默潛行中的無聲蓄勢必然孕育著豐碩的果實,從而化抽象為具體,給讀者以直觀認識的同時闡明了文章的論點。
總的來說,以上同學能在有限的考試時間里寫出這樣的開篇,我個人感覺真的不錯,且不說行文的整體如何,至少從開頭上而言比其他同學已經高出一籌,自然,他們的作文起點分就比別人更高了。
當然,作文開頭的寫法多種多樣,不能一概而論。但個人認為只要學生能用心去學,并在作文訓練中刻意加以運用,作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就一定能促使智慧和寫作才能的全面發展,從而寫出具有可觀性、可讀性、應試性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