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克·文特里(Marco Venturini)

馬克·文特里(Marco Venturini):現任寧波菲仕電機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顧問,2015年獲得浙江省人民政府“西湖友誼獎”,2016年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曾看到外國學者這樣描述中國的發展:“近30年來最震撼世界的國家無疑是中國,中國社會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可以說,世界各國都強烈感受到了中國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際地位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短短40年間,中國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道路,實現了從貧困落后到繁榮發展、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孤立到全球交往的歷史性轉變,并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國際社會。
最讓我感到溫暖的是中國對于低收入人群的關注。中國的發展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根據中國政府的統計,中國的貧困人口達到2.5億人,占當時人口的31%,到2016年,根據最新的標準,中國貧困人口大約為4300萬,占人口的3.1%左右,足足下降了28個百分點,讓2億多人脫貧。
尤其近五年來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為脫貧攻堅提供了一把“金鑰匙”。“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為了兌現這個承諾,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中國對過去五年的精準扶貧進行了總結:“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改變如此多人的命運,在難度如此大的條件下創造如此輝煌的成就,這在中國乃至人類減貧史上都史無前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贊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
近年來,中國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中共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如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科技界在納米、超導、古生物、航天科技等方面一項項的創新成果躋身世界前沿。
最近這幾年,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各種關于科技突破的消息,例如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量子通信零的突破;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并與神舟十一號飛船自動交會對接成功;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正式啟用;還有軍事科技成果殲-20參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對外進行展示。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于2017年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2017年蛟龍號完成在世界最深處下潛;中國還擁有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中的15臺,成為僅次于美國、西歐和日本的超級計算機大國。
這些成績,來源于中國領導層對科技工作的重視,來源于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加,也來源于扎實的科技人才培育體系,據我了解,中國培養的科技人才比西方多得多,每年達64.4萬人,比美國多三倍。
中國對自己的身份界定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并且根據自身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增加對世界的貢獻,我們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的領域中看到中國在承擔著國際責任。
例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政府積極推行節能減排,從北京這幾年霧霾改善情況,我們就能看到中國的努力;在國際安全與和平問題上,積極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已經參與維和行動25年,累計派出3萬多名維和人員,是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唯一出兵、出資均位列前10位的會員國;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國遵守規則,履行義務,為多邊貿易體制的有效運轉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各國也從同中國的貿易中獲益。
2013年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支持,中國已經與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推動了一批陸、海、空重大項目落地,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鐵路、土耳其東西高鐵、匈塞鐵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瓜達爾港口、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馬來西亞皇京港以及中哈、中俄、中緬油氣管線等項目得到順利推進。同時,2015年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84個成員,“朋友圈”不斷擴大。絲路基金參與了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阿聯酋、埃及、意大利等國家重大項目的投融資。這些舉措都展現了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方面加強互聯互通,促進沿線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最終消除貧困的人類共同宏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