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登香 李大鵬
2017年12月8日,山東中天水土資源生態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水土公司)聘請的荷蘭籍技術顧問弗蘭克·威廉·科隆(Franker Willem Croon)先生參加山東省政府在濟南舉行的“齊魯友誼獎”頒獎儀式并代表獲獎的外國專家發言。山東省政府“齊魯友誼獎”是授予在山東省工作的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科隆先生也是2017年度東營市唯一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外國專家。2014年3月,東營市人民政府曾授予科隆先生“黃河口友誼獎”,以表彰科隆先生在推動東營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作出的突出貢獻。
東營是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主產區,是我國濱海鹽堿地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后備土地資源最多、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擁有未利用地400多萬畝。科隆先生與東營這片土地有著30多年的不解之緣,他主要從事農田排水、水利資源利用、土壤鹽分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為黃河三角洲乃至全國鹽堿地的治理作出了巨大貢獻。
1984—1989年期間,科隆先生曾多次任聯合國水土資源考察團隊長,參與對黃河三角洲水資源評估等方面的工作。1984—1996年,科隆先生擔任東營鹽堿地改良工程顧問,協助開展黃河三角洲地區暗管改堿技術研究與本地化應用。多年來,科隆先生一直積極推動中國引進推廣暗管改堿技術。
1997年,在聯合國開發署(UNDP)支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作為歐洲咨詢公司代表的科隆先生提出“應用暗管排水系統、控制土壤鹽堿化”的建議,受到國內領導重視。同年10月,科隆先生與黃河三角洲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天水土公司前身)主任楊玉珍分別代表荷蘭和東營市簽署《諒解備忘錄》,暗管改堿項目成為中荷首選合作項目。1999年,科隆先生與黃河三角洲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完成了《關于在我市實施荷蘭暗管排堿技術改良鹽堿地項目的調研報告》,該報告榮獲山東省政府優秀調研成果三等獎。
1984—2010年,科隆先生和黃河三角洲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相關技術專家,針對黃河三角洲水土資源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壤土質和環境特點,提出了符合黃河三角洲實際的排水標準和設計標準,以及根據不同地區的排水布局,有針對性地優化暗管改堿技術的技術參數,使其適合本地區的實際條件,并在黃河三角洲地區進行實驗推廣。他還參與實施了萊州灣暗管改堿工程實驗項目、孤東10萬畝土地開發項目。1997—2007年,科隆先生受東營市河口區政府邀請在河口區試驗、推廣10萬畝蘆葦污水灌溉改堿技術,為實施10萬噸蘆葦綠色紙漿項目奠定基礎,此技術可使低產蘆葦每畝由500斤增長到1000—1500斤。
據統計,全球有9.5億公頃鹽堿地,中國約有1億公頃(15億畝),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隨著社會各界的不斷關注,鹽堿地治理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中天水土公司成立,該公司以“造萬頃良田,保耕地紅線,繪美麗中國,建生態家園”為己任,走暗管治理鹽堿地產業化道路,致力于鹽堿地等障礙性土地的治理、改良等系列技術服務。2010年至今,公司聘請科隆先生擔任暗管改堿技術顧問,協助進行技術優化升級和國內規模化應用推廣。
公司創立初期,科隆先生為了幫助公司員工快速掌握技術核心,精心編制技術教案,進行主題教學。他一直向技術人員指導排水設計方法,分享技術資料和傳授他在排水方面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公司農田排灌模式轉換技術的創新、示范和推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技術實施后,為了更全面、更真實地了解技術實施應用情況,以進一步提高技術性能,科隆先生積極帶領公司技術團隊去項目區進行調研,并詢問當地農民的意見建議。為了拓展新疆市場,他前往新疆項目區進行實地考察,對當地的技術實施條件進行調查與評估,并撰寫了考察報告。作為公司決策第一手依據,考察報告為中天水土公司的暗管治理鹽堿地技術在新疆的應用推廣提供了幫助。
在科隆先生的幫助下,東營市相繼實施了萊州灣暗管改堿工程實驗項目、孤東10萬畝土地開發項目、河口區萬畝鹽堿地開發項目、東營農高區萬畝農田暗管改堿項目、河口區新戶鎮土地開發暗管改堿項目等一系列暗管改堿工程,采用該技術已改良鹽堿土地40余萬畝,新增耕地20余萬畝,使1.3萬余農戶受益,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截至目前,中天水土公司已承擔國家課題5項,并參與起草編制國家行業標準。2013年7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鹽堿地改良技術得到重大突破!”為題,對中天水土公司及其技術發展前景進行專題報道。2016年10月,公司的“鹽堿地暗管改堿與生態修復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成果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公司引智項目示范由山東推廣至新疆、江蘇等9個省區市,已建立暗管灌排技術示范區20余個,并正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鹽堿地的有效治理與高效利用事業,讓更多鹽堿荒地變成良田。
暗管改堿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不僅為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工程技術手段,而且也可促進我國傳統的農田排灌“渠道水利”向現代化的“管道水利”轉變,該技術對于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糧食安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科隆帶領技術團隊進行實地考察
2017年9月28日,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掛帥的“海水稻(耐鹽堿雜交水稻)”項目在山東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和即墨區金口鎮海水稻稻作改良國家示范基地進行實地測產。如果“海水稻”研發成功,鹽堿地將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計劃在5到8年內在全國推廣1億畝耐鹽堿水稻種植。2017年12月7日,第二屆國際海水稻論壇在青島舉行。科隆先生受邀出席論壇,與海內外專家圍繞耐鹽堿水稻、土壤改良、植物生長調解素等議題進行廣泛的交流和研討,探討學科新的戰略方向以及問題土壤改良的新方向,共同推進鹽堿地稻作改良的集成化研究和產業化推廣。
時至今日,科隆先生仍然經常往返于荷蘭與東營之間,為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增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鍥而不舍的精神感人至深。科隆先生在參加“齊魯友誼獎”頒獎儀式時表示:“30多年來,在山東和東營我與許多人和組織建立了友誼。和他們一起工作,我很愉快也很榮幸。在這個不斷發展的城市,我有許多朋友,我將更有激情地繼續與這里的人們和組織合作。我和我的妻子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齊魯友誼獎’頒獎儀式。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為東營市的發展繼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