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東
有人說,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更有人說,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為什么大家都這么推崇“雙元制”教育?既然這個機制這么好,為什么我們中國推行起來就沒那么容易呢?帶著這樣一些問題,我在赴德研修期間專門關注了這個問題,并在位于德國海德堡市的ABB公司專門考察了“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人的思維方式頗有思辨性。他們認為,科學不僅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哲學、語言學和教育學,還包括技術、工藝、操作技能等領域。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使德國非常重視手工業和技術,注意從小就培養動手能力。正是對技術的推崇和對實踐的重視,使德國素有“工匠王國”的美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當一名學生在中學畢業后選擇的只是職業教育而不是學術教育時,德國不像其他國家將其視為失敗的象征,而仍將其視為一個積極的選擇。”而對人才,德國人認為只要對社會有貢獻,不同種類不同崗位都是人才。正是這種平等的人才價值觀、尊重個體自由發展的獨特的價值取向,使得德國的父母們非常注重實際。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早早踏入社會,學會、學精一項技能或一門技術,能夠自食其力比什么都強,沒有望子成龍的那種焦慮和迫切之情。這一點很關鍵,否則家長那種浮躁的心態和情緒會影響到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德國人比較崇尚工程師精神。通過學習和對比,我認為德國所謂的“工程師精神”與現在中國倡導的“工匠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德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執著的。在德期間去考察法蘭克福FES垃圾焚燒廠,接待我們的德國友人一開口就告訴我們,他在這個廠工作四十年了,他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德國人非常專注,無論做什么都追求頂尖和極致,這種精神造就了“德國制造”。在這種精神和傳統的影響下,德國目前330萬家的企業中99%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而這些中小企業往往就是專注一種產品或一種技術的企業,很少有搞多元化經營的。而這些中小企業現有1300多家都是世界級的隱形冠軍,令人非常的驚訝和贊嘆。這種情況的形成不能不說與德國人的專注和執著的精神及傳統是分不開的。
德國的初中分為實科中學、職業預科、文理中學三種類型。實科中學的畢業生通常去企業參加職業技術培訓,當然,如果學生學習成績很好,愿意繼續上預科中學也是允許的;職業預科的學生畢業后既可以選擇參加職業培訓也可以繼續升入文理高中。文理高中的學生一般畢業后選擇直接讀大學。當然,如果愿意選擇參加職業培訓也是允許的。總之,實科中學和職業預科中學的學生如果在學習期間成績很好,又愿意繼續上文理高中也是允許的。在參加職業培訓時,這三者的不同在于工種的選擇是有區別的,也就是說,學歷越高,職業培訓選擇的工種畢業后收入就會越高。據德國培訓的老師介紹,選擇參加職業培訓和上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各占50%。
相比讀完文理高中再上綜合性大學,參加企業職業技術培訓對個人謀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參加企業技術培訓的學生,最小年齡是16歲,而企業要給學生建立工資賬戶發工資,并開始繳納各種社會保險。以ABB公司為例,除掉各種社會保險,第一年每人每月有800歐元工資收入,第二年每人每月有1100歐元工資收入,第三年每人每月有1200歐元工資收入。相比讀完文理高中再讀完大學,雖然都是免費教育,但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的情形,參加企業職業培訓的學生在個人生活方面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從這個角度講,許多學生和家長會選擇參加企業職業技能培訓。而且,這種機制也保證了學生的生源質量,并不是學習成績不好或天賦較差的學生才會去參加企業職業技能培訓的。

ABB公司學生實習的車間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實施的主體有三個,即德國的工商會、企業和職業技術學校,這三個機構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只有經德國工商會按照《聯邦職業教育法》的資質標準審查認定的企業,才有資格開展“雙元制”職業教育,這樣的企業被稱為“教育企業”。企業要選擇職業技術學校來合作,所以職業技術學校之間也同樣有同業競爭的關系,如果辦不好學校,沒有企業愿意來進行合作,學校同樣面臨著關門的危機,校長和老師也會失業。所以,每個職業技術學校都要想方設法把學校辦好,這也是學校之間的競爭法則。
企業是通過以下程序和渠道選擇參加職業教育的學生的。以ABB公司為例:目前在海德堡的ABB公司共有450名接受職業培訓的學生,職業培訓一般需要3年半的時間。所以,每年ABB招收約150名學生,公司會在網上發布招聘信息,因為是著名的大公司,每年ABB公司會有5000多名的申請學生通過網上報名。招收學生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的:第一步,ABB公司有個評估機制,通過這個評估先淘汰掉50%的學生,這樣剩下2500名左右的學生;第二步,在網上進行測試,測試主要的內容有數學、英語、德語、技術、人的思想集中力(注意力)等內容,這也被稱為“硬性”考試,再淘汰50%,這樣剩下1000名左右學生;第三步,到企業現場進行測試,在這1000名學生中錄取20%至25%參加最后的面試;第四步,面試的主要內容有團隊精神、可靠性、雄心、動力、社會責任心等,這也被稱為“軟性”考試。考試的內容是各州工商會根據全國工商會的考試大綱各自出考試題目,以保證考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通過這樣嚴謹而又周密的選拔程序,從5000名考生中選出150名學生,可想而知生源的質量能夠得以保證,這也是保證“德國制造”能夠始終領先世界的原因之一吧。
學生進入ABB公司后要進行為期3年半的職業技術培訓。通常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職業培訓,也就是說由職業培訓師負責學生日常的培訓,一般是1位培訓師負責15名學生。企業培訓的是技能,而職業學校負責的是理論的培訓,在企業2周學習技能,在學校1周學習理論知識,交叉進行。在這3年半的學習時間里,有兩次考試,一次是進入企業學習培訓18個月后進行考試Ⅰ,第二次是學習期滿后進行考試Ⅱ。考試Ⅰ成績的40%計入考試Ⅱ的成績。無論考試Ⅰ還是考試Ⅱ都由當地工商會組織,由3名考官組成考試委員會,其中2人是企業的,1人是學校的,考生的通過率也幾乎是百分之百。
3年半下來,ABB公司要為每名學生投入近9萬歐元的培訓費用,包括工資、保險及耗材,但學生培訓期間并不給企業創造價值。職業培訓結束后,《聯邦職業教育法》和企業與學生簽訂的合同中都沒有規定學生必須留在企業,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想留在企業就留在企業,不想留在企業也不能收取任何費用,更沒有罰款一說。因此,為了能夠挽留住這些職業培訓生,使他們通過考試后能夠留在企業繼續為企業服務,企業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留下來。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要讓學生在培訓期間就感受到工作有樂趣,要激發學生的動力,并且要讓學生看到未來和希望。所以,企業除了要努力營造和諧寬松的企業文化氛圍外,還需要不斷提高職工的福利待遇。比如,發放工作手機,出差使用公車,圣誕節加工資、發獎金,保證工作時間以及休假等。通過這些實惠有效的措施,目前ABB公司學生的99.8%都能夠留在企業,而且留下來的學生服務年限平均達到了27.5年,保證了企業的有效投入。同時,大企業也為不具備資格或不具備條件的小企業代培學生,培訓期間的一切費用由委培企業承擔,同時還要向受委托企業繳納每人每月800歐元的代培費用。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一項成功的教育制度,對促進德國的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振興實體制造業有直接的影響和作用。德國躋身歐盟就業率最高的國家之列,并且是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國家,我認為,這也是凸顯“雙元制”教育的價值所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經過長期努力是很難做到的。
要從思想觀念上再次倡導崇尚技藝的社會風尚。并通過法律制度對職業教育各方利益相關者,如行業協會、企業、學校等的職責進行具體明確的規定,明確主體、細化職責,要求各利益主體對職業教育的計劃、實施與運行、監管等共同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增強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加大政府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調動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性。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政府對教育企業的培訓費用進行補助,補助的比例高達50%—80%,一些地區政府甚至全額補助教育企業的培訓費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德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從而推動職業教育向縱深發展。德國大量企業在“雙元制”教育推進過程中,都能自覺自愿、主動積極地承擔法律規定的職責義務和教育主體的角色任務。相比較來講,目前在中國,企業對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太高,參與不深入,主要因為企業看不到直接的明顯的收益,甚至有些企業認為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是一種無效率的支出。創新辦學體制,提倡“校企合辦”模式,引導大型企業參與或舉辦屬于自己的職業教育學校,逐步將職業教育轉變為教育與產業的共同發展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