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輝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城市設計是一門營造有特色有內涵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學科。城市設計不僅有助于提升城市建設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城市風貌。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很多有關城市設計的招投標,使得國內外很多大型設計機構都投入到城市設計競標中來。因此,很有必要在我校的城鄉規劃專業開設該課程。我校城鄉規劃專業對城市設計課程采取了“理論課+實踐課”的教學模式,作為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城市設計課程設計是全面鞏固和提升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此課程設計,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加深和鞏固對城市設計類課程的領悟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綜合運用所學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的有關理論進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間的概念化方案設計。
我校城鄉規劃專業開設的“城市設計課程設計”為期兩周,在這之前開設了36個學時的城市設計理論課。
城市設計內容較為綜合,在36個理論課時加兩周的課程設計的學時計劃內要將城市設計的理論和設計方法講授完全,還得依靠其他基礎相關課程的設置,才能達到教學目的(見表1)。

表1 相關課程設置表
其中低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建筑設計基礎”和“建筑設計”重點突出建筑設計基本原理的講授,為城市空間形態設計中的建筑群體形態設計打下基礎;而城市認識實習為城市設計提供調研材料。
有關城市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過程和方法,下面以“城市設計課程設計”選題中的“邵陽市資江南路片區城市設計”為例進行簡單的介紹。設計背景:湖南省邵陽市資江南路與城北路間地塊設集文化創意、休閑商業、精品酒店于一體的城市新地標,地塊中有寶慶府古城墻,地塊面積約74 hm2。
本課程設計在作為城市設計的實踐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完成。采用分組完成的形式進行該項課題設計,一般4個~5個一組,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
1)場地調研(2 d)。
教師找出幾個相關案例進行講解,并對此課題進行分析。每組學生到現場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包括邵陽古城墻范圍及尺寸、片區整體環境調研、片區已有建筑質量分析,片區街區空間形態以及片區交通現狀等,分組形成調研報告,最后集中展示匯報。
2)資料搜集(自定)。
指導學生搜集并整理課題相關的設計資料,包括邵陽古城墻歷史、歷史地段保護、步行商業街空間設計、更新類的城市設計和濱水地段公共開放空間的設計等。
醫院文化是一種以醫院的價值體系為中心,以人的思想觀念為主體,以醫院管理哲學和管理行為為出發點的現代醫院管理理論,被稱之為“管理之魂”。[2]它更是醫院在長期醫療實踐過程中,通過對自身獨特風格和特色的不斷沉淀,鑄起的一種持久的醫院精神,具有層次高、超前性、可塑性和時代性等特性。雖然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制約,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醫院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是醫院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
3)概念草圖(3 d)。
專題講座:歷史地段的更新與保護類型的城市設計。
指導學生根據邵陽古城墻歷史背景,運用場所文脈的基礎理論方法進行構思。
4)設計深化和成果制作(5 d)。
指導學生優化各項設計,完成各項圖紙,整合各階段成果按任務書要求進行最終排版。
5)匯報評圖(1 d)。
成圖四張,模型及匯報ppt。由城鄉規劃專業教師共同評圖,共同交流。
根據相關法規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成績評定按照:1)資料搜集30%。2)圖面表現20%。3)方案構思50%,分項評定再綜合計分。
1)學生在做城市設計課程設計時容易停留在二維城市規劃的層面上,缺少三維空間的設計,或者說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在三維空間的設計能力相較于建筑學學生而言偏弱。改革的策略為增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實驗,比如建筑群體形態設計,或者增設相應的單獨課程。
2)在方案設計構思上,一部分學生缺乏對文化和地域上的識別,缺少對城市特色的表達,對地域性的探索僅局限于單體建筑上。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在城市設計理論課上增加專題講座和課后閱讀。
3)表達成果單一。為了更充分的展示設計構思,不應局限于設計圖紙,還應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三維實體模型的展示以及動畫制作模擬設計的空間和場景來匯報成果。同時注重方案介紹的技巧訓練。
4)建立綜合的教學評價體系。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將調研成果,資料搜集、分組討論、計算機輔助制圖等等都納入到成績考核的內容。突出設計過程的評價,形成綜合的教學評價體系。
5)建立跨學科評圖,不局限于教研室各教師參與,應邀請相關專業教師參與評圖,加強相關學科間的合作。同時邀請校外設計專家參與評圖和指導,優化教學效果。
6)教學方法過于落后,仍然停留在現場調研、同類方案的搜集、快速形成設計方案的教學環節上。可以借鑒國外城市設計的一些優秀教學經驗,比如麻省理工大學的城市設計課程的流水線創作法可以引用和借鑒。其做法是讓小組每個成員參與方案設計構思,在開會討論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每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構思想法寫在設計圖紙上,共同創作。然后進行交互輪換的分析評價,并把討論內容記錄下來并整理總結。這種流水線創作法可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設計靈感,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同時也加強了學生間的交流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7)學習強度不夠,總共設計周為期兩周,很難完成深入的城市設計。應單獨增加調研的實踐環節,帶領學生現場考察優秀城市設計案例,針對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進行本土化的城市設計教學探索。為課程設計周提供充足的準備材料。同時增加城市設計快速設計專題訓練,增設1個~2個專題設計,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效果。
8)從調研成果來看,調研環節缺乏城市設計構成要素的分析,還只停留在建筑質量、場地環境的分析層面,導致設計成果缺乏系統性。應指導學生增加如街道的寬度、沿街建筑的高度、街區的活動、地塊中建筑的場地關系、建筑出入口的設置,公共開發空間的布局形式等等各個城市要素的調研。
在當今中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設計在人居環境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應加強城鄉規劃城市設計的教育,加強城市設計實踐周的教學探索,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新的思路,不斷豐富和完善城市設計周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 石堅韌.適宜性城市設計教學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65-68.
[3] 戴冬暉,柳 飏.英美城市設計教育解讀及其啟示[J].規劃師,2017,33(2):144-149.
[4] 肖哲濤,郝麗君.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華中建筑,2012(11):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