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杰
世界最具價值品牌(BrandZ)2018年度名單日前出爐,中國品牌有14家進入百強榜,其中騰訊成為全球第五大價值品牌,而阿里巴巴成為中國第二家進入榜單十強的公司。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看到,在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重要階段,中國作為制造大國,一方面是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是高品質的品牌產品依舊供給不足。而隨著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一部分消費需求無法通過中國自主品牌得到滿足,只能轉向國外品牌。
21世紀的中國無論在影響力還是經濟總量上,在世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嚴重缺乏與自身地位相匹配的世界性品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打造知名品牌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競爭的制高點之一,所以當前呼喚更多更優秀的中國品牌恰逢其時。從消費者切身利益而言,發展品牌經濟,有利于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滿足大眾消費升級需求。而從企業角度而言,企業也應以品牌為切入點,與消費者建立信任感和品牌體驗的獲得感。
更重要的是,品牌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經濟發展規律、市場競爭現實以及世界主要經濟強國的發展經驗都證明,培育品牌將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強勁而持久的動力。未來的全球競爭,是價值鏈的競爭。中國要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就一定需要一大批中國品牌,用優質的品牌來統領產品的全價值鏈。
根據品牌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個行業如果有引領級的品牌出現,這個行業及其關聯產業將形成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增長。比如智能手機的問世,在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蘋果品牌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市值實現了從百億到突破8000億美元的增長奇跡,獨自帶動了全球數百家相關聯企業的增長。又比如韓國三星、現代兩大品牌創造的經濟效益,就占到韓國GDP的1/3以上。品牌對于一國經濟的意義,顯而易見。
GDP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和消費。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8%。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中國人的消費正在快速升級和增長,此時更需要中國品牌起到引領作用。然而,由于總體實力的不足,我國品牌在消費的拉動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比之下,外國品牌普遍擁有歷史、技術、美譽度等基礎優勢。在西方經濟不景氣、中國市場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它們正借助跨境電商等途徑,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搶奪”日趨富裕的中國消費者。這對于中國品牌的未來發展,不啻嚴峻的挑戰。
不過,在國家崛起的帶動下,中國民眾的自信心正在不斷增強,對中國品牌的信任和消費亦將日漸增加。面對歷史賦予的這一機遇窗口,我們必須發揮品牌經濟的引領作用,同時激發企業的創造力,加快創新,提高競爭力,讓中國品牌真正走上消費的引領位置,樹立自主品牌的消費信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我們要讓未來全球市場談論的不再只是中國的企業和商品,還要有中國的品牌。▲
(作者是中國國家品牌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