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楷文
導語:重要的話要說三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即便如今男女雙方經濟關系變了,但人性沒變,人腦當中男性和女性的世俗觀念卻沒怎么變。

最近,網上有一部視頻作品流傳甚廣,并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波瀾。這部作品名為《順從的幸福》,拍攝者叫郭盈光,34歲,海歸女藝術家,未婚。2015年時,郭盈光第一次到全國都頗具名氣的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不僅被現場人山人海的壯觀場面所震撼,還被這里的大叔大媽臉上呈現的焦慮感所深深疑惑。于是,她拿起攝像機,用替自己征婚的方式,記錄下眼前的一切。在她的鏡頭中,一個不愿被公開談論但又真實存在的“婚姻市場”浮現出來。
在這個市場上,適婚男女被父母們簡化各類“數據”,比如年齡、身高、體重、學歷,以及房子、車子、票子等。通過這些數據,父母們在焦慮地尋找著合適的“買家”。而郭盈光卻因年齡原因,被大叔大媽們贈與了“最美郊區房”之名。待拍攝結束后,郭光盈不禁感嘆:這些被父母們用來“交易”的男男女女,他們真的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就算子女結婚后,這些叔叔阿姨們,真就能擺脫焦慮嗎?
“我為什么要結婚?”,該問題不僅僅是郭光盈的疑問,而是一代人心中的疑問。不僅在中國,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同樣的問題——選擇單身的人數越來越多,選擇離婚的人越來越多。在美國,截至2017年8月,16歲以上的美國人當中,約有50.2%的人是單身,即1.246億。變化最明顯的是35歲以下的美國人,其中每10名年輕美國人中,就有約六人(61%)選擇獨居;在日本,30歲以上男性未婚比例高達47%,是30年前的3倍有余,而30歲以上未婚女性比例則為32%,是30年前的4倍多;在韓國,未婚男女比例高達38.6%;在中國, 2016年我國未婚人口總數為2.18億,離婚人口總數為2199.28萬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已達2.4億。
面對現實,網上出現了多種解讀,有人認為不結婚是因為成本太高,比如房價太貴買不起房;有人認為是傳統文化的消亡,特別是儒家文化對于年輕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弱;也有人認為是現代人更加追求自由與平等,還有人認為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等。這些觀點乍一看都蠻有道理,從不同側面解釋了“不婚”的原因,但如果從世界范圍去看這個問題,這些觀點的解釋力就局限了,一定還有深層次的且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內在矛盾在起決定性作用。
我們可以想象,在古代社會,一名女性如果脫離了家族,將會面臨怎樣的生存危機。但是,勞動成本和知識傳播成本大幅降低,大眾參與創造與風險財富的門檻越來越低,機械化生產讓大量的工作擺脫了對于力量的限制,女性也可以參與創造財富,于是廣大女性的經濟逐漸開始獨立。還是那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開始發生變化,維持婚姻關系的基礎開始松動,女性開始脫離男性的束縛,這就預示著傳統婚姻制度存在的前提條件將不復存在。
要知道,從工業革命開始到今天,也就兩百多年的時間,而且知識創新與技術進步還在飛速發展,但我們的婚姻制度以及我們腦海中的婚姻觀念卻幾乎沒怎么變,矛盾就這樣形成了。于是,男女之間在婚姻關系上開始相互妥協,特別是以愛情為連接的婚姻方式到來,要知道古代婚姻是不要求愛情的。愛情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形成穩定社會關系的重要環節。
尤其是女性,從基因上就比男性對于社會關系更加敏感,對于愛情更是如此。但愛情的文化最早源自于西方的浪漫主義,產生于14世紀,我們今天所說的LOVE,這個詞最早也出現在14世紀末,在這之前,連這個詞都沒有。愛情從開始出現,一直到維多利亞時期,它一直是受道德譴責和法律懲罰的行為。愛情從來都是不道德的,因為它破壞了古代傳統的婚姻制度。《西廂記》為什么是禁書,因為它歌頌了一種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兩性關系,這種行為是非常有辱門風的,是特別不道德的行為。誰家要出了這樣的事,是屬于丑事,如果被官府知道了,還要抓起來,所以愛情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美好,名聲一直不是很好。
愛情真正的大行其道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后,在經過戰爭苦難的洗禮后,人類社會出現了理想主義,美國出現了垮掉的一代,年輕人開始在全球掀起了性解放、性自由、反戰的浪潮。然后,自從個人主義開始興起,才開始以愛情的名義建立婚姻關系。但是自從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關系開始建立之后,我們就看到戀愛與婚姻關系就變得極其不穩定,因為愛情本身就極其不穩定。
現代心理學對愛情的研究有了長足進步。以前我們認為愛情是一種說不清楚的癲狂狀態,只有在文學家、藝術家那里才能更準確的描述愛情,但事實上誰都說不清楚愛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隨著技術進步,經過核磁共振、血流量圖、腦電圖等技術手段對于大腦的探測,我們開始深刻理解愛情的生理機制的。
我們的愛情過程發生在大腦中,當人處于熱戀時,大腦會激活兩個系統。第一是大腦的自我獎勵系統會被激活,通過這個腦回路,大腦會給我們自己提供獎賞和快感。但要知道,這個腦回路不止在熱戀時會被激活,在酗酒、吸毒和賭博時同樣會被激活。換句話說,愛情是一種成癮性行為。
這就是為什么失戀會那么痛苦,因為失戀反應跟戒毒反應差不多;第二是人在熱戀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系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杏仁核。稍微了解些大腦知識的人會知道,杏仁核是人類攻擊性的來源,但是人在熱戀過程中杏仁核的功能會受到抑制。換句話說,人在熱戀過程中的評估能力會下降,尤其是批評性的評估能力會下降,這就造成了人們在愛情中會變得非常盲目。之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是因為大腦評估機制被抑制了。
然而,穩定的婚姻可以理性,但穩定的愛情從來不能理性。因此問題也就隨即產生了。
現代婚姻客觀上已經發生實質變化,而這種變化跟我們傳統的婚姻制度,特別是我們大腦里的固有觀念是矛盾的。回到郭盈光的問題,無論是焦慮的父母們,還是選擇不婚的孩子們,大家沖突的根本在于觀念。重要的話要說三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即便如今男女雙方經濟關系變了,但人性沒變,人腦當中男性和女性的世俗觀念卻沒怎么變。
由于“經濟基礎”的迭代速度常常會快于“上層建筑”的速度,而人腦的觀念的迭代速度還會遠遠落后于“上層建筑”的迭代速度。如果說“經濟基礎”的迭代速度以“月”來計,“上層建筑”的迭代速度以 “年”來計,那么人腦觀念的迭代速度是以“代”來計,這就很容易造成一代人與上一代人之間的“觀念鴻溝”,而觀念最直接的來源就是經驗。
成功無法復制、失敗值得珍惜。成功的經驗往往是各種復雜因素在某種巧合下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旦脫離了當時的實際條件,不可能重來。而一次失敗的經驗則會告訴人們,至少環境中的某一個條件,必須要認真考慮。
在結婚這件事上,父母們大多是基于自己過去的經驗,特別是那些“別人家孩子”的所謂成功經驗,把自己所認為的“幸福”強迫孩子接受,結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如果我們的父母們能夠讓孩子學習失敗的經驗,讓孩子去經歷可接受的失敗,幫助孩子學習規避“風險”,讓孩子知道在挫折時如何能坦然面對,在失去自信時如何去生活,孩子才能真正實現成長。
無論家庭任何角色,是父親、母親、兒子、女兒,還是丈夫或者妻子,家庭應該是大家共同實現成長的載體,在這個載體中,每一個人能夠有機會充分的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實現自己,向外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向內挖掘自己的本性初心,從而接納我們所處的時代與世界。
想結婚之前,首先要盤整一下自己的“資產”,了解一下自己的目標,明白自己適合跟怎樣的人合伙。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是沒有成長資本的人,是沒有難獲得幸福婚姻基礎的人。不要期待有人會像超人一樣來改變你的命運與生活,這不切實際。婚姻是彼此成就、彼此覺察、共同促進、相互成長的歷程。在這個歷程當中,婚姻雙方彼此的生命和心靈都獲得了成長。所以婚姻真正要經營的,也許并不是一份感情,也不是一份生計,而是我們在相遇的過程中彼此的成長。婚姻家庭就是一個修煉,讓每個人在修煉過程中相互滋養,彼此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