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應該將課內和課外想結合,線上和線下想結合,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并能夠及時融入工作單位。
一、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的構成內容
第一,簡單來說,職業技能其實指的就是學生后續踏入職場后需要運用到的基本技術與能力。作為高職學生熟練的掌握一項專業技術與能力,職業技能不僅是他們后續參加工作的根本,同時也是能夠順利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一個學生是否擁有具備競爭力的職業技能,對于他們日后的就業成功與否都是一個巨大的保障。與此同時,創新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們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不僅集中了學生的各種智力因素,也對他們的其它品質有著一定的要求,這種能力是將智力與品質進行有機融合,也成為學生職業素養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因為學生們的創新人格、創新思維以及基本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都包含在創新能力之內。
第二,從心理學視角來說,職業適應力屬于主動性人格中的一種,不管學生日后進入的企業環境發生任何變化,具備良好職業適應能力的人,都可以根據變化及時調整自身定位,并積極適應新的職業角色。除此以外,團隊合作精神也是學生職業素養的基本構成,通過團隊合作來凝聚協作的向上力,充分調動所有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在這個團隊力量凝聚過程中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原因危及整個團隊的建設,但是只要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那么他們就會自主的為最終的目標而進行努力,讓整個團隊更加的團結、有力,從而收獲勝利的果實。
第三,意識對于一個即將踏入職場的高職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職業素養,擁有責任意識的從業者,不管從事風險系數多高的工作也能減少危險發生的機率,同樣的,沒有責任意識的從業者,即使從事安全系數再高的工作也可能會在工作中出現重大的失誤,導致巨大的損失,責任意識的強弱與否對于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而言是至關重要。不容忽視,職場禮儀對于學生的就業以及整個職業生涯發展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現狀分析
1.專業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學生實踐能力較弱。學生的知識僅僅局限于書本上,一旦進入到實際工作中便會無從下手,動手能力較弱。
2.實踐機會較少,缺乏與企業真正接觸的有效機會。容易與社會發展脫節,無法快速融入工作崗位。
3.學生普遍重視專業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影響學生的全面性發展。
三、以山東外貿職業學院為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途徑
1.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認識到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性,在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綜合素質。不但要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學校課程教學要實現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實現線上線下教學想結合,以混合式課程改革為主體,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2.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實踐的不能僅僅局限于第6個學期的實習,應當貫穿于整個在校學期期間。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由現場觀摩、專項實踐、綜合實訓、頂崗實習四個層次組成。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從金融行業一線崗位工作任務要求出發,重點突出金融機構核心崗位任職能力培養。
3.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重視素質能力的培養。優化“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素質教育實施途徑,不斷加強和完善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建設,建立以人文素質、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學生綜合素質教育體系。
(1)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必修課程教學改革,開設相關選修課程或講座,引導學生利用如“慕課”等的網絡在線課程資源進行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建設: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課程的教學改革;開設《文明與禮儀》《職業道德》《品讀<弟子規>》等選修課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政治素質、道德素養、法律意識和職業修養。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建設:加強《交流溝通》必修課程的教學改革,形成完善的教學內容和成熟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熟練掌握溝通技巧,具備較高的溝通能力;開設《溝通與自我管理》《信息處理》《公共關系》《自學方法與自學能力》《創業基礎》等選修課程,鍛煉學生的與人交流、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等職業核心能力。
(2)利用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素質形成:以“愛國·修身·成才”主題活動作為培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主體實踐活動。組織以“愛國·修身·成才”為主題的系列學生活動,形成一批具有鮮明的積極價值取向的精品活動,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以金融投資技能競賽和投資理財社團活動作為培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主體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國家、山東省、校內各類競賽,鼓勵投資理財社團開展專業實踐,使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加強職業能力鍛煉。
廣泛組織社會實踐。積極組織、參與各類社會實踐和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3)建設特色校園,強化文化育人、環境育人功能:營造教學樓和教室的職業化氣氛;建設國際化校園:營造國際化校園環境,建設外語林和微縮世界景觀,在校內道路命名和宣傳圖片文字等方面體現國際化精神。
(4)搭建豐富有效載體,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建設創業實踐基地,不斷拓寬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校外見習實習活動等素質拓展基地,建設期內建立嶗山區聾啞學校、李滄區養老院等3個“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開辟李滄校區大學生創業園、李滄區創業孵化中心等3個“就業創業見習基地”;校中企海諾城財務咨詢公司就各類業務對學生發包,引導學生在創業園中分包建立各業務類型的創業工作室,推行準公司化的管理制度,使參與學生能一展身手,并感受創業氛圍,產生創業激情。
作者簡介
任娟(1982.01—),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財會金融系,碩士,講師,教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