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
內容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設法治中國是當今形勢下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大趨勢中,犯罪學面臨著諸多的發展機遇,筆者認為,犯罪學至少在堅持學科特色、轉變學科基本方向等八個方面需要探尋新的定位,以鞏固學科地位,發展學科本體。
關鍵詞:犯罪治理;法治時效;角色轉變;學科初心
新時期全面依法治國不僅要繼續落實已設計和推行的各項措施,更要面對新的社會矛盾、新的發展目標深化、創新法治舉措,推進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犯罪學,一個不被重視的學科,在中國一直是個冷門的學科,這種狀況不應該是一種常態,也不應該繼續延續下去,在中國的社會進入新時期的時代中,學科的這種境遇是時候改變了,犯罪學應該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以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這對于學科本身來說,十分關鍵,也十分重要。
定位一:把握中國特色,立足本國國情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犯罪學應該承擔起其應有的社會責任和角色。筆者在之前的論文中均提及,在學科發展的方向上,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犯罪學學科。堅持中國特色,立足于中國社會基本狀況,研究中國犯罪治理問題,是學科未來的發展中的應有要義,也是中國犯罪學可以在世界學科之林獨樹一幟、別具特色的基礎資本。
從全面依法治國的整體來看,法律體系的建設與健全,是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形”的方面;而犯罪學作為應用型學科,以其本身具備的社會功效,對社會的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起到全方位保障作用,這乃是法治社會建設中“實”的方面,在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形實結合,注重實效”應該是我們所堅持的原則。
從學科演變的漫長歷程來看,縱觀西方犯罪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犯罪學是在西方社會形態發展到一定階段,結合西方國家的社會特質,應對西方特有的犯罪現象而產生的具有該地域特色的一門社會治理科學,發展至今,已算比較成熟,且已影響其他國家的犯罪現象和犯罪治理的研究。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犯罪學,應該深深根植于中國本身的土壤之中,這不僅是對前例的學習與借鑒,也是學科發展的規律所在。我國的社會形態和政治制度是當今世界所獨有的,所以注定了中國犯罪學應該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分析方法論和實用方案;注定了中國犯罪學必須是“中國創造”,吸收“中國營養”,帶有“中國氣質”,也只有這樣,中國犯罪學才能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尋得自己難得并寶貴的發展空間。
定位二:以有效的犯罪治理為基本方向
新時期的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犯罪現象錯綜復雜,新型犯罪層出不窮,犯罪治理出現了比以往更為復雜的態勢。有效的治理犯罪,是全體公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克之關。任何學科要想獲得發展,必須把握時代方向和人民意愿。犯罪學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必須堅持以有效的犯罪治理為基本任務和方向。
讓犯罪治理變得有效,我們不能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刑法學身上,刑法作為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工具,作為工具,人們在使用之時會倍加留意它“不要傷到手”,即更加留意它如何不侵犯公民權益,如何保障人權,所以在刑法學的原則中,如何限制國家權力,如何保障和尊重人權,如何保持刑法的“謙抑性”的色彩更為濃郁一些,因其自身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方面的原因,導致刑法學在治理犯罪方面的功效,難免受到很多制約,且由于刑法的特殊性,在實際運用中很容易出現“民事糾紛刑法化”的不良效應。
回過頭我們再來審視犯罪學,它作為專門研究犯罪現象的學科,治理犯罪就是它的本職工作,其不僅不會因其所研究對象的邪惡性而讓人們產生戒備心理,反而因“富有正義感的社會責任”獲得國家和民眾的重視。而且,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的學術成果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受到人們及社會的尊重,作為社會治理政策背后的強大智力支持,犯罪學研究的開展和科研成果的轉化都會易于實現,這種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
犯罪治理早就已經是犯罪學的社會責任,但加上有效二字,便將責任的深度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社會治理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方面,而犯罪治理則是社會治理中的一項重要課題,健康的社會形態離不開對犯罪現象的良好控制,至此,有效的犯罪治理應該成為犯罪學在全面依法治國環境下的基本方向。
定位三:發揮學科優勢,調配社會關系
我國是世界上社會治安效果較為成功的國家之一,西方很多國家均贊嘆中國的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度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在我國,大型的恐怖犯罪和暴力犯罪的發生率比較低,這得益于國家采取了有效的社會防控政策,在這些政策的背后,當然也少不了犯罪學的積極貢獻。不過,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除了那些大型犯罪之外,普通犯罪的案發率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卻沒有呈現下降趨勢。
從整體上來看,最根本的減少犯罪狀況發生的方法就是協調社會關系,緩和社會緊張情緒,消除社會中的安全隱患,讓人民群眾都成為犯罪預防的主人,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各主體之間的關系,都趨于融洽與和諧。而這些都需要犯罪學與社會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緊密配合去解決。對于民眾對犯罪率下降的期待來說,犯罪學更有能力和信心去不負眾望地滿足這種期待。從社會關系調配的角度入手,構建新型的犯罪治理體系,是解決新時期犯罪治理問題的有效方法,湖州市公安局羅師莊社區探索的多元共治的犯罪治理之路,就顯示了這種方法在新常態社會的強大生命力。 而在這種方法中,犯罪學的研究和建議必須是主導力量,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犯罪治理的良性態勢,構建起充滿活力的法治社會。
定位四:堅持對法治實效的不斷評估,豐富動態的犯罪治理理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法律,可以說是維持社會秩序,伸張正義的實施者,但衡量正義尺度、預測民眾滿意度的使命,法律就實在難以做到了。
社會學自詡為深諳社會所有現象的科學,把對社會的狀態和發展的了解作為其本身的獨家知識領域。刑法學自詡為犯罪現象的必殺器,把懲罰、預防犯罪、修正治理措施等全部放入自己的口袋中。犯罪學同樣是帶有社會學性質的學科,它通過對犯罪規律和犯罪現象的把握,以有效的社會策略和指導方案去預防犯罪、打擊犯罪的學科,在這種程度上來說,它與實體法律以法律原則和法律條文為準則來衡量社會行為和調整社會關系的方式有所不同。犯罪學有著明確的實證主義精神和嚴謹的邏輯分析,所以說衡量法治實效是應該由犯罪學所承擔的。
在當今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刑法解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犯罪學的影子,在立法方面,可以說犯罪學已經在潛移默化的開始發揮它的影響效應了,同時,在司法方面,犯罪學的實證分析也能夠對司法的正確判斷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對于刑法學來說,衡量某些犯罪的危害程度和分析應對它最合適的方案似乎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但是這對犯罪學來說,卻再也簡單不過了,因為犯罪學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國內,也不會局限于當今時代,更不會受各種原則和條框額度限制,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來說,它都會用一種宏觀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用一種運動的和發展的思維去解決它,犯罪學的這種研究,不僅會對刑法學以及司法實踐產生積極效應,更重要的是這會極大的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環境下的社會治理進程。
人民對于什么樣的司法結果滿意?人民怎樣才會滿意?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正義是怎樣的?人們的滿意度反過來又該如何激勵法治進程?諸如此類的問題,對于犯罪學來說,應是輕車熟路,它可以通過實證分析,對司法程序提出意見或建議,還可以通過理論分析,將研究成果內化在犯罪學的學科知識之中,融會貫通在法律體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于法治現代化的生活中。所以,從對法治時效的評估方面,犯罪學始終有著屬于它自己的廣闊的用武之地,必須堅持這項神圣的工作,并根據犯罪現象的不斷進化不斷完善動態的犯罪治理理論。
定位五:高效的犯罪治理,應是犯罪學所堅持的一貫作風
上面講有效的犯罪治理,主要側重犯罪治理的結果方面,而這里講的高效的犯罪治理,則指的是犯罪治理的效率方面。
越穩定的社會,越不能容忍犯罪現象的出現,極低的犯罪率,是法治社會所需要的社會狀態。消滅犯罪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任務,但盡力的減少犯罪,在實際中來看,是能夠做的到的。全面依法治國形勢下,高效的治理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 高效的預防犯罪
對犯罪治理最頂尖的做法就是將其消滅在無形之中,讓其不再發生,雖然這樣有些很理想化,但極大程度的減少犯罪發生,一直是多年來犯罪學者們所苦苦追尋的目標。通過探尋犯罪現象出現的規律和原因,將犯罪現象終結在尚未發生的萌芽之時,這是在事先扼殺犯罪的最有效方法,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強有力措施,所以,必須對犯罪預防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
2. 高效的懲罰犯罪
犯罪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對社會秩序和社會寧靜狀態的破壞,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對社會受損后修復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從國家還是從公民的角度來看,都應該必須迅速將犯罪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降到最低,迅速將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引導至正常。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科的本職。高效的懲罰犯罪不僅僅是犯罪學的任務,也是刑事法律學科的任務,在這個任務中,犯罪學應該與相應的學科聯成一體,共同協作來完成。
定位六:“從幕后到臺前”,完成“后勤者”向“主持人”的角色轉變
犯罪學不應該再做犯罪治理的“后勤者”,而應該充當犯罪治理的“主持人”。對于犯罪治理的主要力量——刑法學來說,沒有了犯罪學,就如同沒有了指針一樣而極易失去方向,實時更新的刑法修正案以及不斷豐富的刑法原則,也是時時刻刻都閃現著犯罪學理性的光輝。
作為科學指導學科的犯罪學和作為規范學科的刑法學來說,其相互關系已經有諸多學者進行過很多分析,孰為根本已經不言而喻。刑法學有著其光鮮亮麗的體系和成熟耐看的外表,這是由長久以來的歷史和社會原因所決定的,犯罪學作為一個基礎性的、實證類學科,不被人所重視也是情理之中,筆者在此無意再度討論犯罪學與刑法學之間的關系,犯罪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綜合性的學科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從刑法學的發展史來看,刑法學真正受到最強烈的沖擊,而且真正開始走上坡路是靠犯罪學的推動。 過去我們總討論犯罪學應該如何與刑法學緊密配合,應該如何做好自己對整個治理犯罪的學科所應有的貢獻,但現在,在當今中國的大環境中,筆者認為: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犯罪學不應該作為犯罪治理的幕后者和默默無聞的支持者,而應作為犯罪治理的領路人,大大方方地站出來,以獨立的姿態,站立于犯罪治理的中心位置。除了繼續對以往的犯罪治理提供理論支持以外,犯罪學應該以獨立的姿態在犯罪治理中發出自己特有的聲音,犯罪治理的實證性研究以及犯罪治理的成效性檢驗,都需要犯罪學的扶助,犯罪學的價值,既體現在其對犯罪的預防、控制和治理的理論和對策方略的有效性的作用上,又體現在其所針對的對象對社會的危害性嚴重程度和高發的態勢上。 可以說,在犯罪治理中,犯罪學從幕后到臺前這種層次性的飛躍所發揮的成效,會比其他學科更為深遠。
定位七:必須注重理論的實際運用
任何一個學科,如果不能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去應用,無論這個學科被冠以怎樣亮麗的名頭,那它仍舊是無用之物。犯罪學學科要想發揮自身的應用價值,必須拓展和開辟科研理論和實務之間的有效轉換機制。
理論的最終目的就是用于實踐,犯罪學也是這樣,治理犯罪、保障社會穩定是犯罪學理論應有的社會價值和基石,理論的應用過程也是驗證和完善理論的過程,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實踐既是理論的目的,也是理論構建的助推器,二者不可偏廢其一。
打鐵還得自身硬!扭轉犯罪學不被重視的狀態,讓學科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還得靠它自己,唯有學科本身對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出強有力的回應,緊緊抓住社會熱點,將犯罪學的社會成果展示出來,將其理論價值轉換為實用價值,才能讓人們看到學科的力量,才能讓社會尊重學科的魅力,才能真正的將學科地位提上一個新的高度,才能不言而喻的展現犯罪學的學科價值。
完成犯罪學理論向實際的轉換,筆者認為,必須堅持“三個務求,三個切忌”:
1.研究務求真理論,真結論;切忌假數據,假分析。雖然在當今中國社會,某些犯罪分析的數據比較不容易拿到,但這種狀況會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深化而有所改觀,切忌為了盡快完成研究,為了效率,而利用不切實際的、不可靠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毫無依據的空洞分析。這樣的研究行為不僅僅會使研究結論出現錯誤,而且會浪費大量的研究資源,更為關鍵的是會嚴重抹黑犯罪學的形象,基于此,求真務實永遠是犯罪學所堅持的學科素質。
2.理論務求樸素實效,切忌華麗無用。“理論的經驗價值比其他自身形式上的恰當特征重要得多,某種理論雖然極接近理論的完整性,但卻對科學知識的發展幾乎沒有什么貢獻,這種理論比起那種結構欠缺完整,但仍然使科學新領域向前推進了幾步的理論來說,其價值要小得多。” 將有效的學科結論應用于社會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科發展所堅持的目標,所以,犯罪學的學科理論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美,或者看起來的宏觀大氣,而應該注重實際應用,用之即可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3.實踐務求勇往直前,切忌遇難而止。任何一個學科的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工作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從來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在紛繁復雜的當今社會中,犯罪現象層出不窮且多種多樣,解決犯罪問題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學科必須有義無反顧的心態,而不能遇到挫折就裹挾不前,不能遇難就將自己變身為評說者而非行動者,從而將解決問題的機會拱手讓與其他學科。
定位八:不忘學科初心,砥礪前行
黨派有初心,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學科也有初心,中國犯罪學的初心,就是為解決中國犯罪問題,不斷提供知識力量和有效方案,保障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盡管在發展中,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挫折,但是永遠也不要忘記犯罪學的這個初心,在科學研究中不斷追求高質量,高水平的“科研成品”,并形成自己的獨立特色。
除了理論的研究和精細產出之外,還得注重學科硬件的建設——學科人才的培養和學科研究機構的建立,學科人才的培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筆者在之前的論文中也有所提及,在這方面主要依靠高等院校和學科自身的緊密配合。而學科研究機構的建立,在法治中國建設中也更為重要,這種機構的建立一定不是跟一時之風,迎一時之勢而迅速拼湊起來的,也一定不是如雨后春筍一般越多越好。它的使命非常重要,它既是科研成果的搖籃,也是犯罪學學科安身的基礎,更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支點。在新時期建立起來的學術研究機構,不僅要有解決現實問題的信心,還要有對未來發展的規劃,更要有獲得權力機構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的智慧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在全國學科中甚至世界學科中獨樹起自己一面鮮艷的旗幟。
“花遇春光爭競艷,各有香氣傲九州”。我國的犯罪學發展到今天,雖然在坎坷中走來,但也取得了十分難得的成就,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不僅是法學學者們的春天,也是犯罪學者們的春天,在這個春天的大花園里,我相信,犯罪學學科一定會綻放其獨有的錦繡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