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遠

【摘要】文章以解決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中的判讀難題為例,從第一次利用視頻或圖片讓學生進行整體感知教學到第二次增加借助地理模型現場繪畫等高線圖的活動參與,讓學生充分動手觸摸比較后解決難題的過程,探究了在課堂上如何運用地理模型進行有效教學的問題。
【關鍵詞】等高線地理模型;地形圖;教學媒體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運用地理模型進行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立項號:2012ZJK027)與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地理模型制作》校本教材編寫與實施的研究”(立項號:2013B079)的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2014學年,教授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課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時,我發現僅僅按課本的內容,讓學生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讀圖分辨山脊、山谷時,學生往往很容易判斷錯誤。為此我認真研究了《課標》的要求:(1)運用地圖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度的大小。
當時我是這樣分析教學內容的:“運用地圖,估算……”“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這種表述相當于進行“讀圖分析教學”。也就是通過對地圖的詳細分析,讓學生掌握地理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知識,并學會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獲得運用地理規律的實際能力。
那為什么學生分析等高線地形圖時容易判讀錯誤呢?我又分析了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校的七年級學生大都生活在城市,平時很少接觸到大自然中地表的各種地形地貌,他們對山的感性認識的理解是比較模糊的,更不要說上升到理性認識了。為此我決定先讓學生從看視頻錄像感知真實的五種地形開始,讓他們先有感性認識,再進行等高線圖的讀圖分析。這樣從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的教學過渡,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也符合一般人認識事物的思維習慣。
二、第一次實施的過程
(一)播放《陸地表面的五種地形》視頻,讓學生整體感知地球上五種地形的面貌
多媒體視頻圖文聲像并茂,具有直觀性、動態性、交互性、大容量性等特點,能充分調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傳統實體模型教學不可比擬的。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播放視頻,能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專注看的時候,效果會很好。
因此,在課堂開始的“引入部分”,我就利用網絡播放了一段《陸地表面的五種地形》的視頻。利用視頻錄像,讓學生能進入真實的地理環境中,對大自然的各種地形地貌有一個整體的感性認識,為后面進入理性分析打下基礎。
(二)運用《中國地形圖》,讓學生整體感知五種地形的起伏狀態
隨后我用一張立體的《中國地形圖》讓學生再次整體感受中國的五種地形,尤其是我國三級階梯的高低起伏狀態,通過PPT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著名的大地形區,感知它們的地形特征及起伏狀態,并列表小結比較了五種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形特征。課后還有部分學生專門在立體的《中國地形圖》上用手感知五種地形的差異。
(三)利用PPT展示,進行平面景觀圖和示意圖的對比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探究一】:“海拔與相對高度有什么不同?坡度如何判讀?”我采用的是PPT展示,把實地景觀圖和海拔剖面示意圖一起對比展示,從感性景觀平面圖像認知引入理性示意圖像分析。這樣的過渡,讓學生聯系了生活實際,會比較明白。
(四)利用PPT展示等高線的繪制過程圖
為了讓學生了解立體的山是如何轉化成平面等高線圖的,我先從等高線的概念入手,讓學生把野外考察人員測量出來的一幅等高線圖中相同的點連起來,判斷它是什么地形,再利用PPT展示等高線的繪制過程圖,并對整個過程進行詳細的講解。
(五)小結歸納判讀規律
為了讓學生學會比較歸納總結地理規律,以利于學生鞏固記憶,我還與學生進行了等高線圖判讀記憶規律的小結,比如:“周高中低是盆地,周低中高是山地,凸向低處是山脊,凸向高處是山谷,山頭之間是鞍部,重疊之處是陡崖?!边€引導學生借助自己的手背來記憶盆地、山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六)“課堂檢測”的應用環節
為了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對本節課的理解程度,設置了“課堂檢測”環節。針對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水平,我先用PPT中展示的喜羊羊到達某景觀的圖來測試學生對真實景觀中的山峰、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掌握程度;再用選擇題來測試學生對“等高線圖中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掌握程度。結果發現,“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這部分,學生還是掌握得不太好。那么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回顧了一下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學措施的實施、教學環節的順序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但好像缺少了讓學生自己動手這一環節。如果教學中增加地理模型的演示這一環節,把遠景觀看的感受變為可動手觸摸的實體模型的真實感受,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學生從立體到平面的多維想象能力和分析對比不同圖形的能力,對學生的讀圖理解分析必然是有利的。
為此,在第二次教學中,我決定增加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黑板上利用地理實體等高線模型繪畫出等高線圖的環節,實際了解等高線圖的繪圖原理,并把繪畫的結果與實際模型進行對比分析,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等高線圖各部分地理名稱的認識與判讀,提高判讀的準確率。
三、第二次實施的過程
(一)在探究“等高線地形圖”與“地形剖面圖”的關系時增加與地理模型的對比環節
上課時我拿著等高線地理模型這個教具,在PPT的屏幕前直接進行對比,以便學生直接對模型與地圖進行對比理解,直觀而有效。
(二)在PPT展示等高線的繪制過程圖之后,增加學生用地理模型繪畫的過程
在顯示如何繪制等高線圖這個過程中,我讓兩個學生一組拿著等高線地理模型這個教具,直接到黑板上繪畫,引導他們親自動手在黑板上借助這個地理實體模型把等高線圖描畫出來,并指出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部位。全班同學在一旁觀看,最后判斷是否正確。
(三)利用學生繪圖、模型教具、景觀圖三者進行對比講解
教師再利用學生在黑板描畫好的等高線圖,結合地理室購買的等高線實體模型教具進行講解,加上用PPT顯示真實景觀圖來對照,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深刻很多了。
(四)利用往屆高中學生制作的等高線地理模型引起興趣
最后我還把往屆高二學生制作的等高線地理模型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讓學生從俯視的角度來觀察判讀,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僅從模型中再次感受理解了判讀規律,也對往屆高二學生如何制作這個模型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經過改進后,第二次實施的效果明顯比第一次效果要好,學生的判讀準確率有所提升。而且海珠區其他學校的聽課教師都對這節課的安排和設計予以了高度的評價,對在常規多媒體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等高線地理模型進行教學的效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贊賞。
四、反思與收獲
(一)課堂要重視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課堂要重視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在各種能力中,我認為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再現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思維能力,它們是分析地理事物所必需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分析學習的對象,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學會把具體的事物與抽象的示意圖聯系起來,推理分析得出結論。我先播放五種地形的錄像,再引入海拔與相對高度的概念,用實物地理模型的繪畫引入等高線的概念,目的是使學生從觀察入手,遵循“從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和“用已知推理未知”的原則。從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完成對能力的訓練目的。
(二)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媒體來達到教學的目的
在一節40分鐘的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在現代的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傳統的地理模型進行教學的教師已經不多了。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有些地理教學內容結合地理實體模型來進行教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本節課,增加了等高線地理模型的繪畫與對比講解,增加了往屆學生制作的地理模型的展示環節,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對動手制作地理模型的興趣。
總之,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地理模型教學結合起來,可以通過優勢互補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無定法,地理課堂教學可以千姿百態,通過各種教學媒體對地理知識和規律進行展示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可以讓學生在愉快享受的狀態下學習,學習的效果也必將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