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涵 邵思齊
摘 要:“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由于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后,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中老年人。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種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單住的老人,還有一種就是兒女遠在外地,不得已守空巢的老人。
關鍵詞:空巢老人;老齡化;養老方式
據人口老齡辦《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至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總人口數的16.23%,至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30%以上[1]中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截止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億,占總人口的比例15.5%,2.1億的人里有將近4000萬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2]。
1 產生空巢狀況的原因
1.內在因素:思想觀念的改變
(1)老人支持贊成子女在更好的城市發展,開闊眼界與經歷,去更好的發展自己。(2)老人自己本身希望過獨立的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主和自由,這類老人一般都是經濟上能夠獨立、精神上比較豐富而且身體健康狀況較好。(3)老人對之前所生活的地域和鄰里熟悉、有一定的感情不想離開曾經居住的環境。(4)子女工作繁忙,不愿給子女添加負擔。
2.外在因素: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
(1) 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外出工作或結婚后,很難有時間陪伴老人。(2)子女在外生活壓力大,沒有更多空余可回家看望老人。(3)一般空巢老人的子女所在的城市離父母家都較遠,路途不方便。
2 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調查,2014年末,遼寧省全省空巢老人達到350.7萬人,占老年人口41.9%。
1.老人經濟收入狀況
收入類型①社會:政府補助。②個人:工資、退休金、離休金。③家庭式:依靠家庭成員。④其他來源:勞動所得。通過調查顯示,調查對象中有49.8%的空巢老人靠退休金或養老金生活。空巢老人的其他經濟來源有子女供養,占27.8%;親友資助占0.8%;撫恤金占2.1%;工資收入占12.4%;社會救濟占2.9%;其他經濟來源的占4.1%[3]。
可以看出,在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經濟來源中,主要方式集中在三大支柱上,即:子女或親屬供養、老年人自己的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其中個人工資收入是主要來源,其次是子女供養占的比例較重。這種構成與以往有關的調查結果相同,在今后一段時期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變。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城市化的發展,這三個來源在各自的比重方面肯定會發生變化。從發展趨勢上看,依靠子女或其他親屬經濟幫助的老年人比例可能會下降,而主要依靠離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將會持續增加。
2.生活條件狀況
老年人與子女最希望的養老狀況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自身條件好的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可以很豐富。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今的社會狀況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已經不像從前那么單一的居家養老。目前大部分的老年人會參加很多社會組織,他們會參加活動來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可以享受悠閑養老的畢竟是少數人群。另一類退休后的老年人仍然在找工作打工,也許是個人愛好,也有可能忙碌了一輩子盡可能的想再為家庭做些什么。在選擇自身工作勞動中,很多老人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或有經驗的事情來做,獲得收入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還有部分老年人要為兒女的房貸車貸操心,或想盡可能讓子女少一些贍養的負擔。在自己還有余力的時候還可以幫兒女減輕負擔或為子女的以后做打算。
3.老人自身身體狀況
據調查2014年遼寧省老年人口中健康老人375.7萬人,占老年人口44.9%;患有老年慢性病和其他疾病的老人461.6萬人,占老年人口55.1%。失能、半失能老人117.0萬人,占老年人口14.0%[4]。由此可見雖然健康的老人接近半數,但是患病的老年人才是主體。父母年紀越來越大,難免會有個病痛,這是無法人為控制的,老年人一定要定期體檢,自己安心家人也更放心。
3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保障上主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此情況不包括其中自身愿意跟子女分開的老人,此類老人絕大部分有一定的離退休金或工作收入,可以充足支付日常生活開支還有結余。而其余的空巢老人,有的也許剛剛好夠日常支出,有的在此方面可能略顯不足或很緊缺,需要子女給予一定經濟上的補助。
2.無人照料,安全隱患突出,特別是獨居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中,以年輕一點的老年人居多。在老人的照顧者中,接近半數的主要照顧者是老人自身,其次是老人的配偶與子女。老人很擔心自己身體出現問題,擔心可能出現承受能力之外的醫藥費,傳統老人都會將平時節省下來的錢留著為以后醫治重病備用。如果生病了需要照顧,那么陪護人員方面又是一個問題,尤其是一個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外工作沒辦法回家照看老人,有條件的可以請護工,但是也比不上子女盡孝。
3.“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老年人心態健康向上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有專家研究表明,子女對老人經濟上的支持與生活照料也只不過是父母所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體現方式[5]。
4 主要養老方式及對策建議
(一)方式:家庭養老方式、社會養老方式、機構養老方式。
影響因素:年齡、身體狀況、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資金收入、子女數量等。根據一份調查顯示:老人所選擇的養老方式中①去子女所在城市,依靠子女照顧自己的占3.6%。②自己仍在現在的地方居住下去,依靠自己或者由老伴照顧自己占63%。③去老年養老機構占16.4%。④雇保姆在自己家照顧自己占1.8%。⑤沒想過占14.5%。⑥其他占0.6%[6]。
1.家庭養老方式。是指老年人在家中主要由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進行照料。適合不愿意脫離熟悉環境且子女有經濟能力、照顧時間精力的老年人。優點是可以促進代際交流,給予老年人精神歸屬感。家庭養老成本相對較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然結果。缺點是子女數量減少,個人承擔責任增大,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2.社會養老方式。是指以家庭養老方式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照料服務老人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可由社區相關服務機構人士為其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適合子女工作太忙照顧不到,又不想離開家的空巢老人。優點是社區養老可以確保老人、子女、養老服務人員發揮最大作用。讓老人既享有家人的關心、又能體會陌生人的關懷,社區居家養老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導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3.機構養老方式。是指將老人集中在專門的養老機構中養生養老的模式。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情形。適合喜歡過群體生活的老年人、孤寡老人。老人可居住于養老院,可組建大型的老年社區,組織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來入住,社區內可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專門化服務。機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的一大主體方式。優點是在于通過集中管理,能夠使老年人得到專業化的照顧和醫療護理服務,無障礙的居住環境設計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點是容易造成老人與子女、親朋好友間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相對于家庭養老來說較高。
(二)對策及建議
首先,應該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形成以居家供養為基礎,以社區福利機構服務為依托,家庭養老,社會養老等多種形式的養老模式共同發展,再輔以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老年福利服務體系;其次,應為老年人提供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樣老齡化的情況也能得到一定緩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同時需要國家加大有關部門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打擊虐待,遺棄,迫害老年人的違法行為,加強善待老年人文化宣傳,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會養老環境。
在目前的養生養老的影響下,老年人往往崇尚健康的休閑娛樂方式,在娛樂同時,也使自己的身體得到鍛煉,達到娛樂與鍛煉身體同時進行的目的。獨居但不遠居是較理想的居家養老方式。
(1)主要養老方式的轉變
以家庭養老為核心,社區服務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大力促進社會化養老,明確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作用。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是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區別在于承擔養老責任不同。社會養老具有社會再分配功能,從而實現社會范圍的公平化。
(2)加強“百善孝為先”文化宣傳。
使子女意識到陪伴老人的重要性,鼓勵子女多陪老人。同時可采取一些優惠政策,例如住房政策,建房時安排好老人住房。
(3)創辦老年人活動項目。
多層次的發展老年服務事業,讓老人能真正從家庭里走出來,逐漸淡化老人保守的觀念,從而拉近老人與子女們心靈的距離。像近幾年興起的老年人社團,免費樂器講堂,老年大學,老年人觀光旅行團,成立老年文體組織,設立老年電大教學,老年志愿者協會等,可鼓勵老人多參加社區活動。
(4)促進經濟平衡發展
空巢家庭是人口老齡化的必然產物,空巢家庭增多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隨著空巢老人家庭的逐步增多,也對社會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生活照料保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杭州年鑒2010版
[2]中國新聞網 http://news.sohu.com/20160122/n435468173.shtml王吉2016-01-22
[3]《2015年關于城市空巢老人調查報告》http://www.yuwenmi.com/fanwen/baogao/155869.html
[4]《遼寧省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 2015-05-14 劉軼
[5]Chietal Elderly Suicide in HongKong 1997
[6]中國知網《資源枯竭型城市空巢家庭老年養老途徑探析》 楊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