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美國一位61歲的男性,是晚期胰腺癌患者,不僅胰腺上長了腫瘤,肝臟也出現近30處病灶轉移。常規放、化療非但沒能遏制病情發展,反而使他出現了黃疸。腫瘤專家放棄了繼續治療,開始給他提供臨終關懷。近乎絕望之際,他聽說加利福尼亞州希望健康中心的內德·賈瓦迪博士在開展精準治療,便抱著一線希望來找賈瓦迪博士。在這里,他接受了腫瘤基因檢測,然后開始了獨特的、精準的聯合治療(結合化療和靶向治療)。幾個療程之后,他的肝臟腫瘤完全消失了,胰腺腫瘤也萎縮了75%。體重也有所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這是賈瓦迪博士開展精準醫療的一個成功例子,類似這樣的范例有很多。很多晚期癌癥患者,在接受了精準醫學的治療方式之后,病情都有所改善。
精準醫療真的如此神奇嗎?這種醫療方式對于普通人有什么意義?筆者就此采訪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賈云鶴博士。
賈云鶴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結直腸外科副主任,曾師從我國著名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黎介壽教授,獲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外科學博士學位。據他介紹,精準醫療是運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結合患者臨床數據以及生活環境,來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診斷,并制定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精準醫療的誕生是近幾年的新鮮事,其誕生的契機有三,分別是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這三大契機決定了它和以往的醫學模式大不一樣。
2015年初,美國提出“精準醫學戰略”,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首次提及精準醫療計劃。我國的動作不比美國慢,在2015年2月就成立了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計劃在2030年之前投入600億科研經費。
如今,精準醫療已成為國內外醫學界最受關注和熱議的話題之一。專家認為,精準醫療將帶來醫療模式的全新變革。
以前,患者去醫院看病,醫生往往是從經驗出發,根據患者出現的癥狀體征,比如是否發熱、疼痛以及疼痛部位,做出診斷,這是“經驗醫學”,屬于第一代醫學,誤診率較高。后來,醫生看病的手段除了查體、問診以外,還要依據影像學、化驗室檢查結果,來作出相應診斷,這被稱為“循證醫學”,屬于第二代醫學。“循證醫學”比“經驗醫學”進步了很多,但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美國醫學研究機構數據表明,美國醫療系統每年因不必要的診治、無效醫療、預防失誤等原因而造成的浪費高達7500億美元,相當于他們醫療總開支的30%。而我國,在醫療行業不規范、不健全、醫療資源不共享、以藥養醫的逐利機制盛行的情況下,不合理醫療耗費更為嚴重。
精準醫療屬于第三代醫學,醫療的誤診率可以大幅度下降。醫生先通過基因測序等新型檢測技術,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謝產物、微生物,蛋白質組等生物大數據信息,再通過云技術把患者的數據與大數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療靶點,并對一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后通過靶向治療,“精準打擊”病灶。 這種較為科學準確的療法,能大大改善疾病預后。
專家認為,精準醫療至少有三大優點:第一,提高治療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第三,節約醫療費用。基因測序技術可以預測人未來可能會患有哪些疾病,從而更好地預防疾病;一旦患上某種疾病,也可以早期診斷,針對性治療,將藥物用量控制在最佳劑量,降低副作用,并極大降低醫療費用。
隨著精準理念在臨床醫學各個專業的迅速推廣,在不遠的將來,以最小損害和最低耗費去獲得最佳療效的醫療模式將涵蓋整個醫療體系,讓更多患者獲益。
當然,也應該承認:精準醫療的精準也是相較一、二代醫學而言,不可能實現零誤診率,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精準,不應該,也不能神化精準醫療。指望精準醫療消滅疾病是不現實的,因為一種疾病的轉歸并非完全由基因決定,還受到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同時,由于人類對自身及疾病的認識尚存在局限,現有的知識體系、科學模式亦非盡善盡美。
(編輯 ? ?宋 ? ?瑾)
(投稿郵箱:6565828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