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玉
1961年,剛滿19歲的我從宿遷到南京醫科大學學習,開始了一生的行醫之路。

學醫,算是我兒時就定下的目標。因為父親他們兄弟三人全是醫生,生于醫學世家的我,自小就耳濡目染。然而,父親20多歲的時候,不幸罹患肺結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自此,我下定決心要治好更多人的疾病,走上了漫漫學醫路。回顧大半生的從醫生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救治一個17歲小女孩的經歷。
時間倒回到1998年,一次我在醫院門診上班,有個年輕的女孩子走進診室。她很瘦,穿著也很普通,進來時愁眉緊鎖,像有很重的心事。
一問才知,她在外地打工,一次自己無意間在腹部摸到一個腫塊,去醫院里檢查,竟然是腫瘤!檢查報告顯示,腫瘤直徑大概有15厘米。在來我這里之前,她已走遍了周邊大大小小的醫院,可由于腫瘤比較大,病理診斷屬于胃癌晚期,醫生都覺得救治的希望渺茫,不肯幫她開刀。“我病情重,家里窮,一直沒法做手術……”說著,她便要哭起來。
我看她這么年輕,心想應該為她爭取一下生存的機會。但當我準備給她開住院單時,她卻拒絕了。她說:“住院費和手術費太貴了,我住不起。”我想了一下,告訴她:“你能接受在哪里手術,我就去哪里。”最終,女孩提議在她所在的繁昌縣鄉鎮衛生院做手術。
那是一個清冷的早晨,我到了長途汽車站才知道,由于霧大,原先定好的大巴車已經取消了運營。救人要緊,我攔下路上一輛出租車,自掏腰包趕往鄉鎮衛生院。
可我一到了那兒就傻了眼。鄉鎮衛生院就建在一個小山坡上,連自來水都沒有,只有一張簡易手術床。麻醉設備也沒有,只有一位會進行硬膜外半身麻醉的麻醉師,全身麻醉都不會操作。
手術條件如此簡陋,怎么辦呢?但我既然來了就要想辦法救治這個女孩。因陋就簡,于是我就著兩口大水缸,按照手術常規洗手上臺,在醫護人員的全力幫助下,為女孩成功地切除了胃腫瘤。
當我走出手術室,竟看見她的家人們都跪在那里。他們將皺皺巴巴的400塊錢遞過來,說是給我的會診費。我怎么能要?我把錢推回他們手里說:“我的錢夠用,你們家庭條件這么差,孩子又小,我應該把她的病治好。這個錢,你們拿回去給她補補身子吧。”
那年過年,女孩子托人帶了一床棉被給我,說是用自己家地里收的棉花做的。我打開來一看,棉被上用紅頭繩繡了“醫德高尚”四個字。到現在,這床棉被還被我仔細地收藏在家里。
這,便是一床棉被的故事。
(何雨田 ? ?整理)
(編輯 ? ?林 ?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