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有句老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古往今來,圣賢之所以為圣賢,關鍵不在于無過,而在于能改過,能克己修心,能完善自我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就人人皆可成圣賢了。
歷史上有個叫袁黃的人,便是這樣一位圣賢人。
袁黃,浙江嘉善人,明朝萬歷年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曾任寶坻知縣,卸任后,被擢升為兵部職方主事,后追授為“尚寶司少卿”。他一生政績卓著,著述頗豐,品格高杰,成為后世稱頌的圣賢。
袁黃何以成圣賢?
太虛大師說起成佛之道,有過經典的四句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意思是說,只要像佛那樣做人,人做成功了,人格發展完善至極了,也就成佛了。成佛如此,成就圣賢人也是如此。袁黃之所以成圣賢,就是由于他人格的自我完善。
探尋袁黃的生平事跡,你會看到袁黃為了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他真正做到了“日三省吾身”,每天自我檢點、自我約束、自我懺悔、自我改過。即便身在官場,每天處理公務后,也要反省自身所為,并填寫“功過格”,記錄下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錯了,就懺悔,就堅決改過。
改過,說來容易做來難。能知過,已然需要一番做人的功夫;能改過,更需要一番做人的硬功夫。袁黃就是練就了改過的硬功夫,才成為了一位圣賢。
那么,我們可以向袁黃學習哪些改過的功夫呢?
一是從事上改過,也就是從改變行為著手。比如,以前愛發脾氣,從現在開始,練習遇到事情不發脾氣。這就是從事上改過。這,類似于現代心理治療的行為療法,應該說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這種方法非常困難,因為它只從行動上勉強壓制,沒有除去病根,所以不是根本的辦法。
一是從理上改過,也就是從改變認知著手。比如,以前愛發脾氣,那現在就想一想:每個人都有缺點,沒有十全十美的,應該互相體諒。如果是對方無理取鬧,跟我有什么關系,本來就沒什么好發怒的。再說,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杰,也沒有怨天尤人的修養學問。生活不能稱心如意,都是我自己的德行涵養修得不夠,不能感化對方的緣故,我必須自我反省。如果有人來毀謗我,就是要磨煉我成大器,我歡迎都來不及,哪里會發怒呢?如果一聽到毀謗就發怒,就立馬自我辯護,豈不是作繭自縛,自取其辱?況且,發怒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身心。這樣,道理想通了,改過就容易了。這,類似于現代心理療法中的認知療法,是效果較好的一種改過的方法。
一是從心上改過,也就是從修習心念著手。人的過失雖然有千百種,但窮根究底,都是由心念造成的。百病從心生,百過也是從心生。如果我們的心不動念,沒有私欲,怎么會產生過失呢?所以,不必逐樣檢討各種不同的過錯,只要一心向善,當下保持正念,邪念自然無法污染我們。這就是凈化心念的真諦,這就是從真心本性上下功夫了。好比砍伐毒樹,應該直接斬斷樹根,何必一枝一枝地剪,一葉一葉地摘?因此,最好的改過方法是修心,是當下保持清凈的心念。有了清凈的心念,自然不會在理上癡迷,自然不會在事上妄為。
如此改過,我們都可以走上圣賢之路,都可以走上幸福之路。
(編輯 ? ?王 ?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