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寧 李瑗
【摘 要】人體解剖學是醫學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程,循環系統是該課程中講授的重要系統之一。該系統內容復雜,抽象,立體感強,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缺乏興趣。理實一體結合新媒體教學,便于學生掌握,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教會學生繼續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循環系統;教學方法;聯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R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1-03-0-01
循環系統是人體解剖學中重要系統之一,也是該課程講授的重要內容之一,循環系統的解剖知識為醫學專業后續課相關內容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可本系統內容繁多,結構復雜,學生難以掌握。增強學生的興趣和信心,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是該課程教師長期研究的課題。課程組在實踐中,結合近年數字化教學方法,總結摸索出一整套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就循環系統的教學方法及體會與同仁進行探討。
1 新媒體教學手段作嘗試
隨著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數字化教學逐漸融入課堂,教師可以靈活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環節。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網上學習,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并有利于復習和預習和教師備課,強化了對解剖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1].
1.1 利用網絡,嘗試翻轉課堂,延長教學時間和空間
以學院解剖開放課程網站為主要載體,結合學生手機班級群,將課程相關視頻如心臟的解剖立體圖和門脈等學管血液循環路徑動畫及課前作業,課后復習、拓展等放在課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放在課堂,并以小組討論,教師有針對的講解總結為主。這將學生學習的過程放在了課外,而知識內化則成了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學生成了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變成知識的指導者及促使者[2],學生也逐漸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與趣味性。
1.2 器官組織空間結構及功能的直觀展示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生理學、組織學和臨床等內容廣泛,學生不易理解與運用。隨著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可視性強,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利用動畫、視頻采訪、交流互動等手段形象、直觀全方位的將教學所需的素材組織直觀地表現出來。我教學團隊摸索整理出一套完善的多媒體課件、動畫、視頻,如心的傳導系統動畫,胎兒心臟發育過程視頻、醫院心臟手術視頻等資料,有效的展示心臟的結構,心臟的傳導節律及規律,心臟的收縮舒張,便于理解掌握。
1.3 鏈接相關知識,教會學生如何自學與拓展
布置課前學習內容,并保證解剖網站有豐富的內容資源及相關鏈接、網站提供交流平臺,便于課前、課后作業交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提問快速有效的互動指導。聯系本章節臨床護理相關實踐知識,具有良好的強化效果和整體效應。豐富了教學內容,啟發了學生思維,學生隨時隨地復習,提高了學生對“學習 - 考試”的主動參與性[3],又教會學生后期學習的方法。
2 理實一體教學法作貫穿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將理論和實驗分開進行,是學生掌握理論基本知識后,有針對地進行實驗觀察。但常常在結構教學中難發現憑圖及多媒體難以直觀呈現器官,影響學生準確掌握。理論和實訓教學時間相隔,學生易于生疏,針對這些問題,本課程組嘗試了幾年這些章節的理實一體教學設計與實踐摸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1 設計建設理實一體的硬件和軟件環境
據相理實一體教學需要,設置綜合教室。室內備有滿足理論教學的多媒體設備、課程網站標本數據庫、組織學數據庫、資源庫和相關實驗實訓標本及模型。我院注重實驗實訓教學,在我醫學院“在學院里建病房,在醫院里建課堂”的辦學理念下,結合我院多個新建解剖實驗室具備理實一體教學。
2.2 理實一體化教學的組織
我教學團隊不斷摸索將理論與實訓完全的融合,設計教學環節,實施并總結反饋。如在循環系統理實一體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課前作業及知識預習情況,學生分組匯報,結合問題用多媒體、連接課程網站資源演示講解,學生三人一組觀察,如心的結構講解時,學生拿著心臟模型,逐一打開每個心腔觀察,并回答問題。學生通過觀察、辨認、討論、并和教師探討等方法掌握學習內容。
2.3 理實一體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
理實一體的教學特點是將抽象內容直觀化,節省較多時間,并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也營造了良好的高職教學環境和氛圍。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提高了“百看”和“一摸”的程度,邊做邊學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適應實踐,學生勇于思考和發表觀點[4],提高了興趣。教師反饋的普遍問題與實驗教師的溝通量加大,對實訓標本模型的擺放與更換要求高等。通過理實一體教學,學生反映內容簡單易懂,便于掌握和運用,學生均希望多開這樣的課堂。
3 以病案分析為切入點,將循環系統的整體觀作復習與總結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在解剖教學中為了使初學學生由不懂到懂,掌握規律,需要庖丁解牛。在長期的解剖教學中發現,現代學生能潛下心來思考的較少,將知識聯系的學生較少,缺少整體把握。而現代醫學需要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能靈活運用并具創新性的護理專門人才。護理觀察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卻未得到重視,護士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5]。
長期的人體解剖教學中發現學生普遍進行分系統記憶,易忽視整體現象。這更需要教師在解剖教學中對人體整體觀的滲入與應用。教師在授課前、后展現知識的框架,將整體性思路傳授給學生。注重復習時不再是分系統復習,而是解剖后的系統內和系統與系統的安裝,這樣學生才能對知識真正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如循環系統中血液循環是有機整體,血管本覆蓋人體全身,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形成盲人摸象,如此時老師用整體觀引導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關系,心腔血液流向等整體把握,學生會覺得豁然開朗。并且在后期生理、內科心血管疾病等也會奠定良好基礎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結語
教學方法的不斷優化,不僅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識及合理的運用知識,更是為了培養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和學會繼續學習的方法,起到授學生以漁的良好作用。因此,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及不斷探索和優化是教師們長期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聶政,雍劉軍,肖莉,等 . 解剖虛擬仿真系統在護理專業解剖學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解剖學研究,2015,37(4):328-329.
張金磊,王穎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1,5
沈雷,何軍,馬勇,等.促進虛擬人體解剖實驗教學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75-77.
蔣進展.初探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7):559-560.
朱秀麗,顏琬華,馮衛紅.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置對我國護理教育的啟示[J].護理學雜志, 2006,01(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