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敏
【摘要】小學科學教育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本文首先對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方式構建原則作出簡要闡述,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對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方式展開研究,重點探討評價測試框架的構建與命題雙向細目表的設置。
【關鍵詞】科學課程標準 學業質量 評價測試框架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12-02
一、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方式構建原則
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方式構建原則主要包含三個方面:(1)宗旨明確。在命制指導試題、實現評價目的方面需要具有明確性,需要確保評價方式具有多角度、多維度特征,相關試題可以有效結合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價值。(2)理念清晰。學業質量評價方式的構建理念需要具有清晰性,針對小學生這一評價對象合理設定相關試題,做到以人為本。在評價內容中,需要重視科學素養的考察。(3)開發流程科學。學業質量評價方式的構建流程需要具有科學性,借鑒NEAP、TIMSS等測試框架,本文將學業質量評價方式的構建流程可以概括為:研讀科學課標→明確評價目的→確定評價對象→提出評價方案→構建評價方式。
二、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方式
1.評價測試框架
(1)測試框架
基于科學課程標準,可以將認識維度劃分為四部分,即物質科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科學領域,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可以劃分知識學習認知維度為三個層次,即知道、認識和理解,但是其界定缺乏具體性和清晰性,對此,可以借鑒國際認知水平劃分標準,將其劃分為了解、理解、簡單分析和簡單應用這四個層次;可以將知識類型劃分為概念性知識、事實性知識、價值性知識和方法性知識這四個層次,對于情感態度考察、科學探究考察以及價值觀考察來說,價值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具有重要作用。
(2)開發說明
在知識維度中,可以將其分為概念性知識、事實性知識、價值性知識和方法性知識,其相關標準為表1所示。
結合表1,在認知維度中,了解這一認知層次可以分為知道、識別、再認、回憶、描述著五種亞分類;理解認知層次中,包含了舉例、轉換和解釋;簡單分析認知層次中,包含了比較、類比、分類、錯誤判斷、概括;在簡單應用中,包含了決策、問題解決、實驗探究和創造[1]。
了解層次主要為學生可以說出、寫出所學內容,如在回憶分類中,就需要學生可以回憶出種子發芽過程,在描述分類中,需要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學內容;理解層次主要為學生可以清楚所學內容內涵,并且對所學內容進行內化處理,讓其轉化為自身知識,如在轉換分類中,就需要學生可以對多樣化說明方式進行切換,如在解釋分類中,就需要學生簡要說明在生活中遇到的現象與問題;簡單分析層次主要為學生可以合理拓展原有知識,反復思考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提煉,如在錯誤判斷分類中,就需要學生判斷出相關信息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在概括分類中,就需要對相同屬性事物核心特征以及本質屬性進行提取,并對此類事物進行推廣;在簡單應用層次中,需要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相關情景中對學習任務進行解決。
(3)試卷說明
利用小學科學測試試卷,可以對小學生科學學業質量進行評價,科學測試試卷需要對小學生科學方法與思維進行調動。考試對象為即將步入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考試總分設置為100分,考試時間為40分鐘,試卷題型包含了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和實驗綜合題。試題主要考查小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讓小學生學習特點得到體現,在試題中,配置了答案、題目來源說明和出題意圖,試題主要為改造題和新編題。
2.命題雙向細目表
雙向細目表可以對考查目標和考查內容關系進行反映,雙向細目表結構主要包含了內容維度、試卷結構維度以及能力水平維度。對其進行編制,可以利用1,2,3,4來表示了解、理解、簡單分析和簡單應用,利用A,B,C,D來表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利用1,2,3來表示非常核心、一般核心與非核心。其單元主要為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運動。以光這一單元為例,其小學科學雙向細目為表2所示。
結合表2,雙向細目表需要格式規范、表達簡潔、答案準確和題目獨立。參照香洲區2015~2016學年度第二學期五年級科學期末命題,其中填空題共有5個填空,選擇題共有15道,判斷題共有10道,實驗、綜合題共有3道。
在內容維度中,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和技術與工程所占分數比分別為48%、23%、18%和11%;在認知維度中,了解占18%,理解占29%,簡單分析占35%,簡單應用所占18%;在知識分層劃分中,非核心占11%,一般核心占24%,非常核心占65%;在知識分類中,概念性知識占48%,事實性知識占18%,方法性知識占21%,價值性知識占13%。
在試卷中,選擇題分數為45分,填空題分數為5分,判斷題分數為20分,實驗、綜合題為30分。使用此測試框架可以對學生各類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讓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以改正教學策略。但是,其中也出現了知識分布協調性有待提高、考察維度分配比例不夠適中等問題[2]。
3.相關建議
(1)測試框架科學性
測試框架的開發與應用是進行科學課程的學業質量評價的前提條件。對此,教師不能僅僅評價自身經驗和主觀想法對試題進行制定,需要確保考查范圍細致、明確和廣泛。在進行科學學業質量評價時,需要明確構建學業質量標準的根本遵循是核心素養,讓核心素養融入到課程當中。
(2)測試試題有效性
為讓科學學科學業評價目的得以實現,需要確保測試框架的開發、命題雙向細目表的編制等相關環節具有科學性,測試試題具有有效性。現階段,我國小學科學課程評價認知維度的劃分都存在著不夠清晰特點。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對考試程度、考試問題予以了解。
(3)學業評價多維性
小學科學學科學業評價應該具有多維性特點,單純的書面測驗和考試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科學課程的發展,因此,需要利用多種方法進行評價,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需要積極使用小論文、表現性評價、成長記錄袋評價、手抄報評價等方法。如通過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價,符合課程標準評價改革中從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逐步轉移到關注對過程的評價這一方向,這些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讓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進行結合,利用質性評價統籌量化評價。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以及不同層次去了解學生,并構建相應評價機制。
三、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科學課程標準,可以將學業質量評價分為內容維度、認知維度、知識維度,依照科學的命題雙向細目表可以設定相關試題,以對學生進行學業質量評價。這種方法可以提升學業評價質量,對教學方式進行診斷,并做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進而提升教育質量,增強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葉榮國,錢廣榮.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評價的“虛”與“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86-90.
[2]肖廣德,魏雄鷹,黃榮懷.面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