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盛男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革開始了。也使中國素質教育的實現成為可能。基礎教育改革的理論思想來自于人本主義思想。因此本文主要將對人本主義思想在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中的體現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人本主義 新課改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21-01
一、引言
2001年6月8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始。素質教育的理念也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更為深入人心。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正是人本主義的理念,即教師不再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是學生。
二、人本主義思潮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反對精神分析學派的思想,他認為驅使人類行為的心理動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類,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在滿足更高的需求之前,必須要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高層次的需求才肯能實現。人的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可使人類從內在產生一種幸福感,即他所謂的“頂峰體驗”,所有低層次的需求都是為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滿足而存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類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2.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
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認為一切不安的根源源于人類對自己內在的價值缺乏認識。因此我們要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研究對人類有意義的問題。認為人有自己純主觀意識,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所以他重視人的自身價值,提倡充分發揮人的潛能。
這與新課改的要求不謀而合,學習過程的主體應是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予學生一個積極適當的學習環境,一切的教學手段不再是機械反復的灌輸,而是一種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培養自覺學習意識,樂學、向學積極學習態度,令學習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教師要充分發現和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人本主義教學思想關注的不僅是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
三、人本主義宗旨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1.教師角色的轉變——“師生平等觀”
傳統的“教師中心論”思想已不再符合新課改發展的要求。課堂上教師一個人的滔滔不絕不僅抹殺了學生質疑的能力,也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特別不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師的角色要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理論者轉化為引導者、組織者,即由居高臨下轉為平等中的“首席”,真正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思想行動,積極的觀察,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高漲,最終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2.創設積極學習環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前文人本主義理念已經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予學生一個積極適當的學習環境,
一切的教學手段不再是機械反復的灌輸,而是一種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培養自覺學習意識,樂學、向學積極學習態度。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再是死記硬背單詞和課文的時代,而是培養學生喜歡說英語的興趣,因此創設英語學習積極的學習環境很有必要。如積極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圍繞學生喜歡的換題,吸引更多的學生的參與。慢慢培養一種樂學英語的態度和興趣。新課程標準中提高了對詞匯量的要求,但詞匯量的增大務必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詞匯的壓力過重。教師如果把要學的詞匯編成優美的小詩歌或精短的幽默短文,既能讓學生陶冶情操,又能有助于減輕學生壓力、增加學生的詞匯量。
3.推動語言的實際運用——情境與任務教學的結合
英語教學實踐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課堂到課外,積極地指導學生用英語思維。因此,情境與任務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應運而生。如以學生一天的活動為線索,如果能用英語去思維,反反復復地操練,既能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而且當他用英語來復述這些生活情景時,他會有種成就感。這樣會促使他們對英語更感興趣,從而實現在所有場合敢于用英語去嘗試、去參與。Ellis(2002)提出:想要掌握一種語言體系,如果放在交際環境下學習,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他認為將語言形式的教授與與有意義的交流結合起來,并要將其置于一個以任務為基礎的課程大綱中。這正是情境與任務教學交融的一種提倡。教師不僅要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料,如圖片,故事外,還要創設一種交流的語境與活動,并以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為任務內化英語學習的語法、鍛煉聽說能力的同時還能理解語言使用方式(語言使用的地點或時間),這無疑是促進了學習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并提升了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儉賢.英語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2):15-18.
[2]王國蘭,陳慧鈺.交際思想下的語法教學認知與課堂語法教學行為之關系的個案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2,(2):43-46.
[3]向海英.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論及對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 ,山東教育科研,2000(12).
[4]人本主義視野中的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