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墨雨 李經天
【摘要】教師的教育信念問題決定著教師對社會、教育的認知、理解和感悟,決定著教師的實踐活動。本文對教師的教育信念進行釋義,闡述教師教育信念的現實異化,探究教師教育信念的重塑策略。
【關鍵詞】教師教育信念 釋義 現實異化 重塑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對教育本身來說,教育是人(教育者教師)培養人(受教育者學生)的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動。教育信念是指教師個體在教育活動中對自身價值體現的一種內在需求,它包括教師個體的教育信念,并超出教育的范疇。教師的教育信念問題對于教育事業舉足輕重。現代社會,教師教育信念逐漸異化,教師參與教育活動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
一、教育信念釋義
Calderhead(1996)關于教師教育信念結構的研究,他認為教育信念主要基于學科教學,并提出了教育信念的五大領域:關于學習者和學習的信念、關于教學活動的信念、關于學科的信念、關于怎樣教學的信念、關于自我和教師角色的信念,并指出各個領域是相互關聯的。但人是孕育于特定的社會背景、文化環境之中,形成的依托于其文化系統的信念,而信念又影響并體現于社會活動與行為中。對于大環境中的教師角色而言,教師的教育信念內隱或者外顯的改變決策于各種社會活動、教學活動中。正如美國教育學家斯賓格勒所說:“一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傳統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強烈地制約著教育過程的進行和人們養育子女的方式”。
Clarke和Hollingsworth于2002年提出一個關于教師改變進程的模式,認為教師的改變受個體、外部、實踐和結果四個領域影響,形成一個教師變化的復雜系統。
金愛冬,馬云鵬于2013年提出的文化生態理論:教師的教育信念產生于教師實踐和教師生存環境,受制于其所處環境中的價值觀和文化。改善社會文化、政策層面的大環境,可以引領教育信念的改變。
由此可見,信念依托于教師本人人生經驗的把握、文化歷史的熏陶、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對生命信仰的理解、對教師角色的認識,對職業理想的選擇。教師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與自我信仰,社會理想還有教學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認識與思考,從而讓教師對教育系統認識、對學校教育理解、對教學活動體悟、對學生學習成長了解,從而決定教師如何在特定教學環境做出不同的實踐選擇。所以教育信念超出教育范疇,在文化生態理論的角度來剖析,把教育信念置于教師所在的即時社會環境(課堂、學校、家庭、國家和社會)中,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并非因果的關系,而是處于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即教育信念產生于教師教學實踐與教師生存環境,受制于其所處環境中的價值觀和文化,同時影響和指導教師的實踐活動,反之教師通過實踐活動的反思和積累的經驗可以改變教師已有的教育信念。
綜上所述,本文教育信念的定義是:教師的教育信念(教師信念)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且又動態的、帶有一定意動成分的認知結構,具有強烈個體意義的、帶有情感性的、不為主體意識到的假定。教育信念的形成、穩定、改變、再形成、再穩定、再改變不斷地循環,形成一個信念變化的循環系統:
二、教師的教育信念的現實異化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在社會文化的不斷演變,歷史年輪的不斷傾軋,時代思想的不斷更迭中,教師的教育的信念也不斷改變著。
1.古代的教師信念
(1)權威性
古代教師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并且相對于學生而言社會地位較高,有較強的權威性。另一方面,對“禮”的重視,深化了階級之間的差別,強調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加強了教師與統治階級的權威。
(2)榮譽感
從教學目的而言,教育價值與入仕當官、實現國家與社會的繁榮高度一致。儒家的社會理想就是讓圣賢之人來“平天下”,因此“學而優則仕”成為了普遍現象,故此教師一般會有極高的人生理想,他們是為了培養輔佐君王的賢臣或報效萬民的父母官而教書育人,從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則是他們人生三樂之一,他們將自己的職業抱負、自我價值實現與遠大的社會理想相伴,有相當大的教育責任感與滿足感。
(3)有德行
古代對“仁義”的重視,讓教師把德行修養或者說德育看做教育中的重點,韓愈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并不僅僅教授知識,更多的是價值觀、人格的培養。從這個方面來說,對教師本人的德行也有極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以身作則,仁義禮智,從而擁有師道尊嚴。
(4)有才華
自古以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的職業規范,唯有有才學、有名氣的人才有教書育人,廣收弟子的資格。
(5)高地位
教師在古代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春秋時《尚書》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古人把“師”的地位與天、地、君、親并稱,“天地君親師”并寫在同一牌位供眾人朝拜,可見老師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還有例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都表明了教師的特殊的地位。
2.現代教師教育信念異化
(1)文化流失,教育目的功利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模仿西方教育體系、學科體系來培養學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自身文化土壤的斷層,傳統文化不斷流失、加上各類思潮不斷涌入,中國人在信仰的文化認同、價值選擇、人格崇拜上出現了或多或少的迷茫,國人面臨著道德失范和信任危機,把金錢收入作為人生價值評判的標準,讓教師失去了教師職業的自豪感與滿足感。
(2)追求效率,教育方式機械性
教育進入近代,學校的教育的重點轉向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將學校教育變為了經濟社會的勞動加工場。教師在教育管理體系的層層壓迫中,在追求經濟效率與工作效率的管理模式的壓迫下機械性的被動工作,與教育活動規律與宗旨背道而馳
(3)追求數量,教師素質屢降低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打破了封建社會由鄉紳階級與貴族階級壟斷的知識教育,義務教育的迅速實施,使教育對象迅速擴大,導致教師的急劇擴張,一定程度上,教師的培養標準與考核標準相對降低。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更加健全的教師教育系統與全面的監督考核模式,培養出才高身正的好教師。
(4)功利主義,教師滿足感速延緩
由于西方功利主義浪潮以及教師不高的工資,教師職業失去了舊日的光環,而教師素質的降低更加擴張了公眾的觀感,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更注意成績而非心靈,更加降低了教師對于教師責任的認同感與滿足感。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教師自我標準降低――社會觀感降低――教師職業感降低――教師標準降低。
三、教師教育信念的重塑策略
1.個人:重視教師自我建構
“教育的意義在于給人戰勝自己的力量和勝任于社會、開拓人類未來的能力”,而為了使教育達到培育“人”的目的,這對教師自身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教師第一需要擁有足夠的學科知識以及相對應的實踐能力。他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擁有自己的理解和反思,而不是“無活力”的知識,而是能產生推動能力的知識,可以熟練的運用于生活實踐當中,并影響到他的思維方式和行動能力。其二,教師需要教育技能的提升。“教師的熱情和教育方式是教育的靈魂”,加強教師對教育教學理論、學校及課堂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及策略、學生發展及心理素質、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法律法規等教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師變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成為教學活動中的反思者、改革者。其三,教師需要用“愛”溫暖學生。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愛是“站在學生立場”的溫情,而不是在赤裸裸的金錢交易的激勵下機械性的學習教書。
2.學校:優化學校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是教師、學生和校長所持有的共同信念,這些信念支配著他們的行為方式”。教師所在的學校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認知、標準、價值以及決策等,教師信念的確立與所在學校的學校文化息息相關。優化學校文化建設其一,學校可以讓教師參與到改革當中去,賦予教師更多的職能和權利,讓他們可以參與到課程決策、設計、實施和評價等各個環節中,可以確保其在教學現場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而不是被外部環境所異化,屈從于學校的規定或者其他現實因素。這需要學校構建一種民主和諧創新性的文化氛圍,可以使教師忠于自己的信念,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其二,在學校內部,依據專業發展規劃,進行教師的職前教育、在職提高等培養計劃,實現教師層遞性的學習與反饋。這需要學校提供一個系統的評價模式,公平公正的提供教師各種教育機會。其三,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讓有共享目標、統一信念的教師組成學習群體,互惠式的交流學習,達到成果共享、共同發展。由于擁有共同目標,可以使各個教師的信念相互促進,形成強大的內驅力,引領教師共同體一步步實現目標。
3.社會:加強人文精神培養
教師信念的減弱歸根到底就是由于中國當下出現的文化危機。要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最主要的就是大力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每個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都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選擇與積淀而形成的智慧結晶。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傳播與發展,包括對于其他優秀文化的吸收與反思。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就是“形成學生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積極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創造、超越意識的態度與作用方式,是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一種力量”(葉瀾,1999)。正是憑借這種力量,教育才能真正完成“所謂教育,是生命的觸發事業,使構筑幸福的力量開花”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李維平. 淺析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J]. 決策探索(下半月),2017,(09):64. [2017-10-10].
[2]金愛冬,馬云鵬. 國內外教師信念問題研究綜述[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6(01):75-83. [2017-10-10]. DOI:10.16154/j.cnki.cn22-1025/c.2013.01.020
[3]馬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教師信念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4]李家黎. 教師信念的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09.
[5]林一鋼. 教師信念研究述評[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79-84. [2017-10-10].
[6]謝翌,馬云鵬. 教師信念的形成與變革[J]. 比較教育研究,2007,(06):31-35+85. [2017-10-10].
[7]呂國光. 教師信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
[8]趙昌木. 教師成長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