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詩人走紅網絡,引發熱議。本文認為,鐵頭是具有創造力的稟賦兒童,他的家庭教育不具功利性,他的心理發展也是健康的,對于這樣的兒童,教育上不僅要注重德育工作,還要運用科學方法對創造力進行培養。
【關鍵詞】鐵頭詩 教育學思考 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239-02
一、引言
梁勝杰,小名“鐵頭”,6歲開始寫詩。近幾年,鐵頭的詩被刊登在諸多報刊上。但由于鐵頭的爸爸媽媽都是資深記者,媽媽是作家兼詩人,姥爺也是一位作家,所以鐵頭詩的爆紅也被好多網友認定是功利教育的產物,鐵頭詩的措辭也被網友批判。
對此,我從鐵頭的家庭教育功利性、鐵頭的心理發展、如何對稟賦兒童進行德育以及如何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這四個角度進行了思考。
二、鐵頭的家庭教育并不功利性
家庭教育的功利性要關注家庭的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兒童主體的能動作用。
1.遺傳因素
作為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人的遺傳因素是有差異的。所以鐵頭對詩歌的感知在遺傳基因方面優于其他兒童,他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可謂得天獨厚。這些潛在性能為鐵頭后天的家庭的教育側重點提供著方向,也為鐵頭這方面才華的發揚提供著可能性。
2.環境因素
鐵頭這樣的家庭環境明顯比普通家庭的子女更有優勢,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語言文字、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上,而且尤其體現在教育模式上,作家姥爺對鐵頭媽媽的教育是她有所成就,所以我們可以說姥爺的教育是成功的。與此同時,這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鐵頭媽媽的教育模式。由此表明,這個家庭教育優于普通父母對于兒童文字方面的教育。
3.主體的能動作用
隨著年齡增長和意識能動性的增強,主體對環境的自主性、選擇性、創造性和改變性都在不斷增強。[1]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他們的表達也是天馬行空。在作詩過程中,鐵頭媽媽并不對他進行干涉和指導,對寫詩內容和思路也不加修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需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2]鐵頭的創造力被發現和解放,這樣的教育不能謂之錯誤,也更不是人們口中的充滿功利性。
三、鐵頭的用詞大膽是心理發展的正常趨勢
網絡上對鐵頭的另一種批判,是驚嘆“鐵頭詩”詩中的詞語表達有些成人化,如《愛情》中,“我和媽媽沒有愛情/我只是喜歡她的奶子/我和老婆也沒有愛情/她現在還是個小屁孩/我和我的槍有愛情/摸過他身體的每一處”[1]
其實,孩子腦中關于詞語的認識和運用適合成年人不一樣的,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7~11、12歲處于認知發展的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僅僅局限在他已知的經驗范圍內,在他眼中,愛情便是一種依賴,喜歡的感覺。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宗春山也認為,兒童的表達遠未達到情色這種層次,這應該是孩子天然的情感,并非大眾的感受,只是在用詞方面值得商榷![3]
四、如何對稟賦兒童進行德育
在兒童出生7年之后,他們的情緒反應更具張力,體現成兩種極端,感官知覺和情感反應的極大變化,使他們需要教育者的合理引導。
對于鐵頭這樣的稟賦兒童,德育原則運用上尤其重要的便是因材施教原則,古有孔子提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4]結合現在的社會發展規律,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并根據這些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鐵頭詩”中體現了鐵頭自信,觀察細致,智力發展快,接受能力強的特點,所以在對其進行教育時,只要根據他的興趣和特長,加以正確的德育思想進行循循誘導,并調動他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同時,德育工作仍需注意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前后連貫和一致,做好銜接工作。
五、如何發揚稟賦兒童創造力
中國教育的固有模式不利于孩子的創造力,而鐵頭這樣的爭議人才的創造力更要得到良好的培養。7~14歲期間,兒童藝術、音樂、詩歌、色彩等方面的思考能力變得獨立、是有描繪性的、圖景式的,并且內化。這種培養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因素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保留兒童天性,家庭要保持民主,萬不可專制,面對孩子的好奇心,探求精神,家長要對其行為給予支持,相信孩子能力,并提供機會讓他們鍛煉。鐵頭媽媽曾說到,中國家長對于教育普遍太心急,各種補課班把孩子變成了一個個小木偶,她說到:“父母的催熟、枯燥乏味的課堂,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孩子的想象力”。[2]這樣急于求成的,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腦海中的乖乖仔,這極大的抑制了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2.學校教育
這一年齡的兒童都已進入小學接受教育,學校的影響甚至大于家庭,這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的個性和行為,態度民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并且,身為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創設教學環境是兒童能夠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其二,學校要開展相關課程和活動對學生進行訓練。我國周林、張景煥所作多項研究均表明,各種發散性思維訓練,均能有效促進個體思維的靈活性、流暢性、獨創性和精細性[5]。由此可見,學校培養對創造力的地位不可替代。
3.社會影響
“鐵頭詩”對于詩歌產業和詩歌模式無疑是一種沖擊,而他所引發的教育問題也是當今急需創新型人才的中國所必需正視、面對和剖析的問題。鐵頭的這類天才少年的全面培養還需更多教育學者去研究,我們每一個都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的載體。讓我們的思考前進,不停息。
參考文獻:
[1]賓培英.受教育者主體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1-7.
[2]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J].師道.2004.6期.
[3]綜文.對9歲男童寫詩要注意引導[J].廣西教育.2016.1期.
[4]劉玉.淺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德育價值[J].文教資料,2011.9期:182
[5]秦弋.創造性培養中局和思維的意義和價值[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4期:113-116
作者簡介:曹安琪(1995.3-),女,漢族,黑龍江綏化人,碩士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