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芳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肺癌的CT圖像特征,并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近一年來收治的經臨床病理診斷確診的肺癌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級CT診斷影像學資料,判斷患者的病理類型、分期;并以最終臨床診斷結果為依據,計算CT診斷的準確性。結果:20例患者經CT掃描,確診19例,診斷準確率為95.0%;其中,中心型肺癌診斷準確率(90%)略低于周圍性肺癌(100.0%),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其病理分期結果與最終診斷結果的比較也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利用多層螺旋CT掃描儀對肺癌的患者進行診斷,可以通過特征性的征象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并明確病變的類型、分期,診斷的準確率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肺癌;螺旋CT;影像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1-0-01
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不僅具有進展迅速、轉移率高的特點[1],而且死亡率、預后差。誘發肺癌的因素很多,吸煙、接觸電離輻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等疾病以及其他內源性或外源性因素都可能導致肺癌的發生,加上肺癌患者早期并無特異性癥狀,單純咳嗽表現很容易被忽視,及至發展為咯血、胸痛等情況時再就診,病情多已十分嚴重,甚至伴發其他系統、臟器病變,危及生命[2]。因而,早期準確診斷意義重大。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CT診斷的影像學特征,并分析其在臨床分型與分期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近一年來收治的肺癌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診斷確診?;仡櫺苑治龌颊叩呐R床基本資料,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有15例、5例,患者的年齡在40歲到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8±2.5)歲?;颊呷朐簳r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咯血、痰中帶血、胸痛、氣促、呼吸困難的癥狀。其病程在3個月到4年之間,平均(1.8±0.8)年。病變位置位于左肺上葉的有7例、左肺下葉的有5例、右肺上葉的有5例、右肺下葉的有3例,其中,鱗癌患者11例、腺癌患者6例,混合型肺癌患者1例、未分化癌患者2例。
1.2 方法
CT掃描:患者均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omatom definition 16排螺旋CT掃描儀進行診斷。掃描開始前,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2],要求在掃描的過程中要在平靜呼吸狀態下屏氣。先對患者進行常規全肺平掃,掃描的范圍在肺尖到肺底,掃描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100mAs,掃描層厚和掃描間隔均為0.8cm,探測器×準直為16×0.75,當肺部結節完全顯示后,對其進行SPN定位靶掃描。掃描參數調整為:層厚0.5cm,螺距1.5,視野在200mm-240mm之間。然后采用高壓注射器經患者的前臂淺靜脈注射造影劑碘海醇,濃度為300mgI/ml,注射速率為3.0-5.0ml/s,行增強掃描。分別對患者的肺動脈、主動脈峰值進行測定,然后根據患者的體質量再次注射碘海醇,注射量為1.3ml/kg,注射速率同上,對患者進行SPN肺動脈期、主動脈期以及延遲期的三期靶掃描,延遲時間設定為3min,將掃描獲得的資料傳入工作站并進行三維重建,重建層厚和層間距也均為0.8cm。由兩位高年資的影像學醫師閱片并經協商達成共識。
觀察回顧患者的CT診斷的影像學圖像,判斷其特征性表現,并確定其病理類型和分期,以最終臨床診斷結果為依據,計算CT診斷的準確性。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0例患者經CT掃描,確診19例,診斷準確率為95.0%;其中,中心型肺癌診斷準確率(90%)略低于周圍性肺癌(100.0%),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其病理分期結果與最終診斷結果的比較也無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肺癌一直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肺癌致死的患者數量可以達到21.57萬人,且所有肺癌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只有10.95%,其已經對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生活質量都造成嚴重的影響和威脅。
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對患者和社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肺癌有中心型肺癌和周圍性肺癌之分,周圍型肺癌指的是源于支氣管末端和肺葉的腫瘤,因其發病早期腫瘤被肺組織或者臟層胸膜所包繞或覆蓋,一般不會出現胸膜浸潤、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少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3]。中心型肺癌指的是發病部位位于肺葉或肺段支氣管等處的一種肺癌,早期中心型肺癌腫瘤也多無典型的臨床表現,其腫瘤直徑一般不超過16-18mm,且不合并淋巴結或其他臟器轉移的情況。診斷都比較困難[4]。
本文回顧分析了20例確診為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學特征,可以觀察到腫塊征、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洞征、血管集束征、肺門與縱隔淋巴結腫等特征性征象,并能通過腫瘤大小、特征性表現、血管與支氣管的關系,胸壁、心包及臟層胸膜縱隔胸膜解剖結構特征等做出分期,通過與最終臨床診斷結果進行對照,差異不大。這有賴于多層螺旋CT診斷組織分辨率高,可通過容積成像及三維后處理等手段,觀察判斷孤立性肺結節的存在,顯示效果好。同時,與傳統的X線檢查相比,其能降低肺部病灶重疊造成的干擾,診斷準確率更高。需要注意的是,諸多研究都表明,CT診斷中心型肺癌時均存在一定的假陽性情況,需要加以重視,結合其對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縱隔淋巴結腫大情況做出準確判斷。
綜上,利用多層螺旋CT掃描儀對肺癌的患者進行診斷,可以通過特征性的征象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并明確病變的類型、分期,診斷的準確率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劉喬.螺旋CT診斷肺癌102例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CT與MRI雜志,2015,28(2):21-23.
辛恒興.螺旋CT診斷肺癌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9):112-114.
曾炳亮,廖鳳翔,周牮.多影像成像技術聯合應用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3(11):52-54.
謝萬猛.64排螺旋CT診斷早期中心型肺癌的臨床價值[J].影像技術,2014,26(1):1-5.